李 帆 言 宏
[編者按]時下,雖然很多教育者不說出口,但心里還是認為只有高負擔,才有高質量的。紹興縣實驗中學,卻用自己的實踐和探索,高舉起了“輕負擔、高質量”的旗幟。一所平凡的初中,何以走出了這樣一條康莊大道?
讓學習成為一種輕松而快樂的勞動
趙水榮到紹興縣實驗中學之前,在兩所農村學校當過校長,對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有著很深的體會。
幾年前,一次無意中的聊天,讓他很受刺激。談笑中,朋友對趙水榮說了一句笑話:“在中國,權力最大的,要數中小學校長了?!睘樯赌?因為他們連國家規(guī)定的教學計劃都可以置之不理,視而不見??纯窗?有的學校三個禮拜才休一天假;有的學校,在7天的“黃金周”假期里,就能布置50張的試卷。
“這樣的教育,能給孩子們留下什么呢?”趙水榮很感慨,“為什么不讓學習成為一種輕松而快樂的勞動?為什么不讓健康的笑容展現(xiàn)在每個人的臉上?”
“書,不應該這樣讀?!?/p>
2001年,趙水榮在紹興縣實驗中學推出了“十條規(guī)范”:
嚴格按教學計劃開課,絕對不增加任何一門學科的課時;嚴格控制學生在校時間,一天不超過7小時;堅持雙休日、假日不補課,不辦任何形式的補習班;嚴格控制學生作業(yè)時間,總量在1~1.5個小時;取消集體早自修,允許學生在第一節(jié)課前到校;教師不得提前上課,不得拖堂,把課間10分鐘還給學生;禁止教師在午休、自習課、作業(yè)整理時間進行集體講課或補課;嚴格控制考試科目、次數和難度系數,學校只組織期中、期末考試,教師不得增加任何形式的考試;取消“主課”“副課”提法,音體美勞等學科成績與中考科目成績一并列入學期班級教學效果,捆綁評價;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以上的體育活動時間,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起活動。
十條規(guī)范,就像十把鋒利的鋼斧,砍斷了老師加班加點、題海戰(zhàn)術的退路。趙水榮面臨的壓力,也是可以想象的:畢業(yè)班,別的學校在分秒必爭,實驗中學老師不但周六不補課,而且一放學,居然不到5點就走了。老師和家長心里會怎么想?
有的老師很委婉地和趙水榮商量:“時間少了那么多,課要來不及上呢。”趙水榮說,半年一本書,難道還學不完,這不正常嘛?!俺煽円陆档?。”他說,總有科學的方法,可以保證質量,“和別的學校比,我們要吃虧的;”他說,我都輸得起,你們怕什么!
對于“不怕輸”,趙水榮心里是有底的。他在理論上提出了兩點:一,負擔與質量之間,不一定成正比,過重的負擔,有時會成反比。二,減輕負擔的關鍵,是高效率的教和高效率的學。教得扎實,學得踏實,學生身上額外的、不科學的負擔自然減少了。趙水榮建議老師,要好好研究,什么樣的負擔是合適的,什么樣的教學是高效的。
趙水榮說得很平靜,但平靜中很有力度:規(guī)范辦學是減負的基礎,誰要是違反了這些規(guī)定,通報批評,扣獎金,“絕不姑息”。
學校特意聘請了一位教育局的退休同志,擔任“校園督導”。他的工作,就是每天在校園里巡視,一旦發(fā)現(xiàn)有違反規(guī)范的行為,立即記下來,放到校園網上,公開批評。
減掉無效的數學環(huán)節(jié)
不拼時間,不拼精力,就只能拼課堂效率。這樣的道理,誰不懂?
只是要落實起來,難度就大了。語文教研組長莫愛琴給我們細細地算了一筆賬:原來語文一周7節(jié)課,每節(jié)45分鐘,現(xiàn)在每周5節(jié)課,每節(jié)40分鐘。三年下來,要足足少學200多個小時。
“這么短的時間,趕教學進度都來不及,還談什么探究、合作?”
語文教研組的老師們聚在一起研討,大膽搞起了“主問題教學”的實驗。成果出來了:一節(jié)課上,只要老師拋出一到兩個有價值的主要問題,就可以在30分鐘內上完課。而且效果還特別好,很多學生在初一年級就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一些孩子甚至對語文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就說《曹劌論戰(zhàn)》這篇文章吧,傳統(tǒng)的教法大都脫不了讓學生讀讀、譯譯,再分析人物形象的框架??稍诙掷蠋煹恼n上,他向學生提出了一個精心設計的主問題:“你認為魯莊公鄙嗎?仔細閱讀課文,尋找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p>
這個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一下子激發(fā)起了學生的興趣,他們仔細地閱讀課文,找出能支持自己觀點的句子。
“我認為魯莊公鄙,因為他沒有作戰(zhàn)經驗,急躁冒進。在‘齊師伐我時就‘公將戰(zhàn);在長勺開戰(zhàn)時就‘公將鼓之,‘公將馳之?!?/p>
“我不贊成,我認為魯莊公勇敢而不怯懦。你看,當‘齊師伐我時,他馬上準備應戰(zhàn),而不是束手無策?!?/p>
……
在熱烈的辯論中,學生們深入閱讀并理解了課文,哪里還需要老師出馬去分析魯莊公和曹劌這兩個人物形象呢?此時,老師精心設計的主問題,就像放風箏的線一樣,牽引出學生思考的深度和高度。
“這樣的課堂是高效的,因為它很好地解決了學生主體與老師主導相結合的難題。”莫愛琴老師說,在有的課堂上,學生成了完全的主體,自問自答,課堂就只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有的課堂則過于突出教師的主導,學生成了被動的傾聽者,哪里還有主動獲取知識的樂趣和動力?
而主問題的設計,在這兩種極端的課堂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點:它拎出了文本中深藏的矛盾與沖突,激發(fā)學生主動去分析、去探究。此時,主問題變成了一種學習方式的引領,引領孩子們扔掉對老師和標準答案的依賴,轉而對知識充滿了渴望。
“主問題教學,其實質就是去掉了課堂中的無效環(huán)節(jié),保留了最高效的環(huán)節(jié)?!蹦獝矍僬f,分辨某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不是高效,關鍵要看學生的大腦有沒有開動起來。所以在紹興縣實驗中學,字、詞的學習,不再由老師講解,而是學生自學,因為講解字詞是低效的;不再由老師分析課文,因為單向地給學生傳遞知識的做法,也是低效的。
8分鐘,喚醒學生表達的本能
閱讀教學難,作文教學更難。就連呂叔湘老先生都說:“十年的時間,2 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
可茅娟美老師的探索,打破了老先生的這番感慨。她教的學生,兩個月便能寫出不錯的片段,半年之后,就能洋洋灑灑,倚馬千言。
一次,茅娟美老師到別的學校借班上課。8分鐘的時間,全班同學便寫出了一篇篇生動的片段,讓聽課老師目瞪口呆。
當時,茅老師讓學生寫“好奇心”。孩子們全都一愣,這可怎么寫?
茅老師不慌不忙,走到教室外面去,說:“我要進來啊。”孩子們樂了,伸長脖子向外看,看半天,也沒人進來。
茅老師再說:“我馬上要進來了啊?!笨伤皇峭崎_門,探了一下頭,又回到了外面。孩子們瞪大了眼睛,心里直說奇怪呀奇怪,老師要做什么呢?
第三次,茅老師說,我真的進來了。說完,她徑直走到了講臺上。
巧妙的教學設計,在短短一兩分鐘時間內,就極大地勾起了孩子們表達的沖動,他們拿起筆,寫下自己看到的、心里想的以及當時的環(huán)境,就這樣,一篇篇生動的小文章誕生了。
“我所做的,不過是喚醒學生,喚醒他們過去忽略了的世界、情感和興趣?!泵┚昝勒f,初中生作文最愛犯的毛病,一是無話可說,二是空洞無物。怎么解決呢?她想的方法是,讓學生學會觀察細節(jié),調動聯(lián)想,攫取素材。
有一年,茅娟美老師新接了一個班。第一堂講評課,她指出學生作文流水賬泛濫,細節(jié)描寫欠缺。一位男生不滿地嘀咕了一句:“你倒是寫寫看!”
56雙眼睛,齊刷刷地盯住了茅老師。
茅老師也不生氣,她笑容可掬,氣定神閑,說了這么一句話:“單挑還是一起上?”全班學生一下子沒明白過來,這是什么意思?
“這樣吧,你們一起上,大家就剛才的場面寫一個細節(jié)描寫,我也當場寫。寫完后,我先交流,并接受任何一位同學的挑戰(zhàn),時間是8分鐘?!?/p>
學生們全都樂了,老師和我們比賽寫作文,這樣的課堂真有趣!當茅老師率先念完自己的細節(jié)描寫時,教室里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她仔細地看了看,呵,數那個“挑釁者”的掌聲最響亮!
“單挑或者一起上”,成了茅老師提高作文教學效率的訣竅之一。想想是有道理的,哪有教練只用理論指導游泳的呢?要讓學生又好又快地學會游泳,教練就要自己下到水里,把一舉一動展示給學生看,從實踐到實踐,才有高效率。
茅老師告訴我們,除了用每周一節(jié)的作文課進行講評外,她主要利用平時課堂擠出的時間進行作文訓練,每周2到3次,每次10分鐘。也就是說,兩個月中,只要用4個小時的教學時間,就能讓孩子們從無話可說到下筆有神,從語言干巴巴到充滿靈性。而且,她的作業(yè)還特別少,常常只有其他老師的1/3,有時學生甚至五六分鐘就可以完成。
書要越讀越薄
數學,歷來是題海戰(zhàn)術的“重災區(qū)”。0~9這10個數字,再配上各種符號,一變就是一道題,可不是無邊無際,無窮無盡?
最初,錢國苗老師也是信奉“題海戰(zhàn)術”的。一周8節(jié)課,不夠。眼睛還盯著自修課,如果沒有別的老師,趕緊沖進去給學生講兩道題。
現(xiàn)在,錢老師不這樣啦。一周5節(jié)課,作業(yè)還布置得特別少,一天就五六道題,可效果還很好。有一年,他接手初一班,摸底的時候,90分以上的只有五六個人。一學期后,不得了,45個學生中,就有25個拿了滿分!
作業(yè)少了,剛開始家長還挺擔心,看到孩子三下五除二地做完作業(yè),就提醒說:“別的學校作業(yè)多很多,要不你自己再找?guī)椎李}做做,多練習練習?”沒想到,孩子撇撇嘴,說:“他們那是無效勞動!”呵,真夠自信的。
錢老師到底用了什么好法子呢?
走進課堂,錢老師正在教“點與圓的位置關系”。出示課件,學生討論,很快孩子們就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奧妙:“判斷點與圓的位置,關鍵就是把點和圓心的距離與圓的半徑進行比較?!?/p>
出一道題,檢測學生是不是真正掌握了知識:“已知圓的半徑是5,點與圓的距離是8,請問點與圓的位置關系是什么?”這是一道很常規(guī)的題,孩子們的手,一個比一個舉得高,問題很快解決了。
看樣子,這個知識點已經掌握了,是不是可以打住了呢?
不是的,錢老師拿起黑板擦,擦掉題的前半部分,變出了另外一道題:“已知圓的面積是25π,點與圓的距離是8,請問點與圓的位置關系是什么?”
沉默了一會,有的手舉了起來,有的在紙上刷刷地寫著什么??创蠹覝蕚涞貌畈欢嗔?錢老師請學生發(fā)言。一個站起來說:“點在圓外?!睂Σ粚δ?班上大部分學生叫了起來:“對的。我們先用面積求出半徑,再來判斷點與圓的位置!”學生們很開心,老師設計的這個“彎彎”,被他們用剛學到的知識和過去學到的知識聯(lián)結起來,繞過了。
這一節(jié)課,錢老師一共變出了8道題。從易到難,幾乎調動了班上所有孩子的昂揚斗志。我們算了算,除去10分鐘的課堂作業(yè)時間,在30分鐘的課堂上,55個孩子中,至少有35個孩子回答了問題,這可真是孩子們思維自由翱翔的天堂!
為什么會設計這8道題呢?錢老師說,它們可不是隨隨便便冒出來的,教師必須吃透所有教材,然后再圍繞“點與圓的位置關系”這一知識點,層層推進,讓8道題目像一根無形的線,把學生腦海中的相關知識巧妙地串連起來,形成一張結結實實的“知識網”。
可不要小看了這張網,有了它,任何數學題目一出來,就會像小昆蟲撞上了蜘蛛網一樣,學生腦海中的網絡一旦調動起來,解題所需的各種知識迅速到位,解題的效率自然大大提高,當然就不需要重復、機械的題海戰(zhàn)術了。(摘自《人民教育》2009年第6期)■
□本欄責任編輯 周瑜芽
E-mail: jxjyzy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