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山林 高 媛
【摘要】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fā),分析了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教學中如何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如何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進行實驗課程改革以及如何進行考試形式的改革。
【關鍵詞】課堂教學 實驗教學 “任務驅動” 考試形式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基本信息素養(yǎng)和信息能力,使學生能將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用于其工作領域,成為既熟悉本專業(yè)知識又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當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主要有兩塊內容:一是計算機文化理論基礎,主要涵蓋了計算機硬件基礎、軟件基礎、信息處理、計算機網(wǎng)絡、計算機病毒等知識,強調計算機知識的基礎性和系統(tǒng)性;二是計算機操作基礎,主要講解Windows 基本操作,Office套裝軟件中Word 、Excel、PowerPoint等軟件的使用和Internet應用,強調軟件工具的使用方法。隨著我國計算機基礎教育在中小學階段的普及和社會個別行業(yè)對具備計算機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增加,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對此作一探討。
一、 課堂教學改革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提高學生興趣,將教學內容更多地和實際聯(lián)系起來。課堂上,教師應及時向學生介紹能激發(fā)學習興趣、開闊視野、體現(xiàn)計算機的先進性和實用性的好書籍和好軟件。理論基礎講解中,教師應在多媒體課件中加入若干圖片,如學習計算機系統(tǒng)組成時,在課件中插入主板、CPU和內存條等圖片,使學生對計算機硬件有直觀印象。軟件基礎講解中除了理論知識講授外,應增加系統(tǒng)和應用軟件的安裝、卸載,并要求學生上機自己完成一個軟件的安裝。計算機網(wǎng)絡內容除了理論講解外,可介紹網(wǎng)絡配置方法和一般故障處理以及科技論文的檢索,使學生學習后能夠完成自己家里計算機網(wǎng)絡配置及解決常見問題,既解決了實際中的問題,又為以后學習更多的專業(yè)知識提供了途徑。在計算機操作基礎教學中,教師可以實用為主線展開講解,如在Word操作中,可以一篇科技論文的寫作過程為主線,從文字的輸入、符號和特殊符號的插入到圖片的插入,與段落排版一步步操作,使學生既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又掌握論文的寫作過程,使學生認識Word的強大功能后,提高學習興趣。
二、 實驗教學改革
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學生要想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 必須強化實踐操作訓練。但集中上機的時間是有限的, 學生只能把重點放在鞏固理論知識、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上。 艱苦而繁重的熟練工作只能讓學生自己完成, 這正是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特點所在。要使學生切實利用好自由上機時間,可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進行教學。
課前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任務, 課中向學生演示“作品”,如一期小報、一張統(tǒng)計表、一個演示文稿等, 要求學生自由上機時完成, 每個任務都要求學生掌握幾個技巧, 完成一個學習階段的任務,也就是完成一個“作品”或“半成品”?!叭蝿镇寗印辈粌H能使學生利用好每一堂課, 為“任務”——制作一個“作品”或“半成品”積極動手操作, 還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學生勤于實踐, 勇于克服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這樣, 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明確, 任務清楚, 循序漸進, 學生勤于實踐, 不斷在制作“作品”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學有所得。
所有基本操作掌握之后,教師可給學生布置一個大作業(yè),例如出一些和專業(yè)應用相結合的較大題目,讓學生自選。在實驗課上,教師可根據(jù)任務,要求學生分組完成,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這樣既可以增進學生的感情,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也提高了學有余力學生的認知水平,鞏固了他們的知識。
教師精心設計上機任務, 為學生提供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制作不同形式的作品, 同時還允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分工協(xié)作共同完成任務,最后對作品進行評比。同時,本著激勵學生積極上進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原則, 對學生的作品或學生在小組中的貢獻和表現(xiàn), 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科學評價, 既給學生體驗成功的感受, 又給學生指明努力的方向;通過評價, 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我認識、自我進步和自我教育的良好習慣,使他們在暢快和自信中學習, 在學習中積累經驗, 不斷提高綜合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以任務帶知識, 學生既掌握了基礎知識, 又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叭蝿镇寗印睂τ趯W生, 開始是模仿, 制作出與教師的“作品”一樣的作品, 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技巧后, 接著便是豐富多彩的創(chuàng)作“精品”, 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大大提高。
三、 考試方式改革
考試是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只是一種手段,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學生對于基本操作的掌握比較欠缺,則考試方式可以機試為主。例如,可自己開發(fā)一套計算機文化基礎的考試系統(tǒng),主要包括選擇題、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Powerpoint操作和網(wǎng)絡應用等內容,同時組織課程組教師將學生所應掌握的全部知識點編成大量考題加入考試系統(tǒng)庫,該考試系統(tǒng)也作為課外練習系統(tǒng),平時學生可以隨時在網(wǎng)上進行練習、評分,及時掌握自己學習的情況??荚嚂r使用該考試系統(tǒng),從題庫中抽取試題,隨機出考卷,以避免同一考場做同一份試卷。除機試考試外,教師可用實驗課上完成的大作業(yè)來給定平時成績。這樣既能避免了考試成績的偶然性,又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上述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根據(jù)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并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實踐中運用。實踐證明,這些教學改革效果良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從枯燥無味的學習中解放出來,既讓學生能深刻理解課程的理論知識,又提高了實驗技能,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寸仙娥.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 大理學院學報,2004(7)
[2]張洪明. 計算機文化基礎FOR WINDOWS 2000[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
[3]王家偉.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6(12)
[4]馮博琴.計算機基礎教育新階段的教學改革研究[J]. 中國大學教學,2004(9)
【作者簡介】趙山林(1968- ),男,山西人,中北大學電子與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基礎教育理論。
(責編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