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書 唐明軍
摘要:世界各國都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在我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問題同樣受到了高度重視,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從行業(yè)精神的層面研究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極少,而針對水利水電行業(yè)的特點,從水行業(yè)精神的視角去研究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幾乎為零。本文的目的在于論證水行業(yè)精神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中的作用,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提供新的方法論。
關鍵詞:水行業(yè)精神;社會責任感;影響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使大學生“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增強社會責任感”。可見,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各高校面臨的緊迫而重大的課題。本文選取一個新的視角,從水行業(yè)精神的層面來研究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試圖為水利院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找到一種新的方法論。
一、水行業(yè)精神孕育著社會責任感的訴求
1.立身處世的諸多美德
在中國人傳統(tǒng)的認知世界中,水蘊涵著仁愛、慧智、勇敢、有為、包容、趨下、公正、有度、堅毅等人格魅力。老子在《道德經(jīng)·八章》中說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痹谶@里,水成了最高尚、最善良的人的象征。后人又借孔子之口對水蘊涵的人格力量作了更為詳細的描繪。漢朝劉向所著的《說苑·雜言》中記載了孔子與子貢的一段對話。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
社會責任感是指社會群體或者個人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為了建立美好社會而承擔相應責任、履行各種義務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這意味著社會責任感是人格素質的一種內(nèi)容,反映一個人社會化和人格完善的程度。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感與他的人格素質有著一種內(nèi)在的、正向的關系,即其人格素質越好,就越能自愿地、積極地承擔社會責任,反之亦然。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首要的就是要完善大學生的人格素質,而水所蘊涵的仁愛、慧智、勇敢、有為、包容、趨下、公正、有度、堅毅等高尚人格,正是社會責任感對個人人格的訴求。我們用藴涵水的人格魅力的院歌、院訓等院文化去影響、教育大學生,必然會完善大學生的人格素質,進而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忘我獻身的大禹治水精神
大禹治水精神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內(nèi)涵極其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忘我獻身精神。大禹為了治水,“勞身焦思,以行七年,聞樂不聽,過門不入,冠掛不顧,履遺不躡”(《吳越春秋》);“腓無肱,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莊子》);即使在取涂山氏女嬌為妻時,也“僅四日,復往治水”。大禹作為中華民族的治水英雄,幾乎把自己的全部心身都奉獻給了治水事業(yè),其精神可歌可泣,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可以說,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國古代時期對人的社會責任感的最好詮釋。
3.“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精神
1999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同志在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將水利精神概括為“獻身、負責、求實”?!矮I身”就是要求水利人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要有奉獻精神;“負責”就是要求水利人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求實”精神就是要求水利人要有科學的態(tài)度,要實事求是。這一概括提出了對一名合格水利人的要求。作為未來水利人的水利院校大學生理應受到“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精神教育,走向工作崗位后成為一名具有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水利人。
4.偉大的抗洪精神
1998年,在我國長江流域和松花江、嫩江的抗洪斗爭中,江澤民同志提出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抗洪精神。它“是一切高貴美好的品格在共同抗擊自然災害的殊死搏斗中所形成的交匯點,是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匯點,是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交匯點,是革命英雄主義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交匯點”。抗洪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的大發(fā)揚。在洪水到來的時刻,每個人都面臨著生與死的嚴峻考驗。在生死系于一線的時刻,是逃避還是以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為重勇敢向前,考驗著每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具有偉大抗洪精神的人,就會在這關鍵時刻為了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奮不顧身、舍生忘死,承擔起社會責任??购榫袷侵袊F(xiàn)代時期對社會責任感的最好詮釋。這種抗洪精神在唐家山堰塞湖泄洪中又一次得到充分體現(xiàn)。
正是這種以水態(tài)勢的生命活力、忘我獻身的大禹治水精神、“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精神和偉大的抗洪精神為主要內(nèi)容的水行業(yè)精神,鼓舞廣大水利人,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中國的水利事業(yè),舍生忘死、無私奉獻。這正是社會責任感的訴求。它為我們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素材,為我們找到通過水行業(yè)精神培養(yǎng)水利院校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方法提供了可能。
二、水行業(yè)精神能夠促進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和理解
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當代大學生真正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就必須使社會責任感內(nèi)化為大學生自己品格的一部分,而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就是加強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和理解。只有思想上認可了,才能付諸行動,行動多了就會形成習慣,習慣了就會成為人格的一部分。只有按照這樣的邏輯思維方式去培養(yǎng),才能真正解決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塑造問題。而現(xiàn)在部分高校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流于形式,用一些“假大空”的責任要求貼貼標簽、喊喊口號,并沒有選取一個切入點,使社會責任感真正深入大學生的腦海中。而水行業(yè)精神的闡釋和在實踐中的結合與體現(xiàn)恰恰為促進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和理解搭建了一個平臺。
三、水行業(yè)精神為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提供了方法論
1.水行業(yè)精神教育利于在社會實踐
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責任感以認知為前提,以情感為基礎,通過實踐來反映和加強。這三環(huán)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其中社會實踐最為重要。因為社會責任感是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形成的,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僅僅通過教條式的簡單灌輸不可能讓大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最多停留在理論的認知上,不可能深入學生的思想,更不可能內(nèi)化為大學生自己品格的一部分,這樣自然也不會在日常的言行中自然體現(xiàn)。因而,正確引導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根本途徑。而目前,雖然大多數(shù)高校認識到了這一點并采取了很多有益的措施,但還是有很多高校的社會實踐常常流于口頭,而沒有切實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去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這不但不利于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反而會增加學生對社會的不滿,弱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會實踐應本著一定的原則踐行,不喊口號,不貼標簽,體現(xiàn)一種滲透性、具體性、深刻性,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把教育的意圖隱藏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弊鳛樗盒?正好具備“水行業(yè)精神”這種得天獨厚的潤物細無聲教育的條件。例如,可以利用學院的文化(如校園建筑、設施、校訓、校宣傳欄等)都凸顯水行業(yè)精神的特點,隨時隨地加強水精神的勇敢、有為、包容、趨下、公正、有度、堅毅、仁愛、慧智等人格教育。例如,教師可帶領學生去學校所在城市周邊江河湖泊及水利工程設施進行參觀、調查,走訪廠家、居民區(qū)、農(nóng)村,詳細了解河流湖泊的水勢變化、洪澇災害情況及水利設施的防洪、抗洪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很自然地就會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也可通過放映抗洪影片和中國歷代重大水患情況,對大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總之,利用行業(yè)精神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具有直觀性、實踐性的特點,更容易使大學生在思想上接受,從而內(nèi)化為自己的人格特質。
2.水行業(yè)精神教育利于在專業(yè)課教
學中滲透社會責任感教育
在新的環(huán)境條件下,一味地要求大學生只講社會價值、不講自我價值是不現(xiàn)實的,要引導他們把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結合起來,摒棄西方資產(chǎn)階級倫理思潮中“單純利己”的道德標準。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應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和實現(xiàn)更大的社會價值,社會價值的最大實現(xiàn)才是自我價值的真正實現(xiàn)。理想信念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動力,遠大的理想信念能激發(fā)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就要從具體工作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具體的活動中培養(yǎng)。而高校最基本的活動就是教學活動,為此,我們要在專業(yè)課教學中努力滲透水行業(yè)精神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是: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的事而與其他學科無關。在這種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的支配下,其他學科的教師就沒有自覺地去挖掘教材中與社會責任感有關的結合點、切入點,或有的教師認為自己學科也很難找到這種結合部。而我們從行業(yè)精神的角度出發(fā),就為各學科找到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切入點提供了思路??梢哉f水利院校的課程中蘊涵著豐富的水行業(yè)精神,如水工建筑物、中國水利史、建筑力學等。學好這些課程首要的就是要有責任感,要有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
總而言之,責任感是一個人的思想、覺悟、道德和良知等可貴品質的鑄成物,也是一個人成才的重要素質。缺乏責任感的人,不僅不可能成才,還會被認為是不可靠的人。水利類高校要以水行業(yè)精神作為立校之本,使其內(nèi)化為學生的自覺品格,培養(yǎng)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大學生。
參考文獻:
[1] 覃晶晶.高校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J].文教資料,2007(23).
[2] 梁淑清.思想政治工作與行業(yè)文化建設
[J].攀登,2001,20(3).
[3] 高原平.如何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J].中外企業(yè)家,2009(6).
[4] 程國林.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J].教書育人,2001(18).
(作者單位:湖南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