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萬華
在科學活動中應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親歷和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做中學”理論特別強調設置情境——提出假設——動手操作——記錄信息并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幾個環(huán)節(jié)。記錄信息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幼兒得出結論、分享和交流的基礎,是幼兒自我調整、建構知識經(jīng)驗的見證。因此在組織科學活動中要培養(yǎng)幼兒做記錄的意識、習慣和能力。
一、引導幼兒了解記錄種類
首先要了解記錄的種類,記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 設疑記錄
設疑記錄也就是問題記錄。每次開展科學活動,都要啟發(fā)幼兒大膽記錄相關問題。
2. 猜想記錄
每次幼兒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和幼兒共同討論,引導幼兒猜想會怎么樣,可以把自己的猜想記錄下來。
3. 觀察記錄
幼兒已經(jīng)設疑、猜想,開始動手操作,探究觀察。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細心觀察并認真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
4. 結果記錄
在設疑、提問、猜想、操作驗證后,會得到一個科學真實的結果,將這個寶貴的驗證結果記錄下來是非常必要的。
二、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幼兒提供記錄方法
記錄方法主要包括:
1. 粘貼記錄
教師為幼兒提供相關小圖片,在幼兒需要記錄時,只要選擇合適的圖片貼到相應位置就可以了。如《做蛋糕》活動,幼兒在嘗試制做蛋糕過程中需要記錄放幾勺面粉,就可以用老師提供的小勺子圖片記錄自己所放面粉的勺數(shù)。這種方法直觀、形象,較適用中小班年齡較小的幼兒。
2. 色彩記錄
這種方法就是利用幼兒喜歡的顏色進行各種記錄,如《幼兒園里的樹都開花嗎》,在做猜想記錄時,可以利用顏色,把自己認為能開花的樹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這樣記錄一目了然。
3. 線條、圖形記錄
這種記錄方法主要是利用一些簡單的線條如“——”、“……”,圖形“Δ”、“О”等做記錄。如在觀察《蝸牛喜歡吃什么》,做猜想記錄時,可以在孩子自己認為是蝸牛愛吃的食物下面畫“——”或“……”。通過一段時間觀察后,做結果記錄時,便可在蝸牛愛吃的食物下畫“Δ”或“О”,這種記錄直觀清晰,適用于各年齡段的幼兒。
4. 實物記錄
這種記錄方法便是直接將實物放入記錄表格中。如《蝸牛的家》中記錄蝸牛喜歡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便可把實驗材料,像沙子、樹葉、棉花,用小袋將這幾種實物材料封好,別在表格中。
5. 繪畫記錄
這種方法就是用繪畫的方法記錄。探索活動中的發(fā)現(xiàn),如《怎樣讓熱水涼得慢》,便可把自己想的方法畫下來,然后去一一驗證,這種方法較適用于大班的幼兒。
6. 數(shù)(文)字記錄
大(學前)班幼兒已具備了學前書寫能力,簡單的漢字、數(shù)字已經(jīng)難不住他們,有一些記錄可允許幼兒用這種方法記錄。如《天氣預報》中,最高溫度在一天中的什么時候出現(xiàn),通過測量和親身感受,幼兒可用文字記錄,填寫上午、中午或下午便可以了。再如《天氣預報統(tǒng)計表》可以用數(shù)字記錄法來記錄。
三、培養(yǎng)幼兒做記錄時要注意的問題
記錄時一定要根據(jù)幼兒年齡特點、自身能力及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記錄方法進行記錄。教師要鼓勵能力強的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記錄。老師幫助把關,這樣既可發(fā)展幼兒學習的自主性,又可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新的欲望,讓每個幼兒在記錄的過程中富有個性的發(fā)展。
總之,為了讓幼兒在探究活動中形成積極的科學態(tài)度,提升科學探索活動的能力,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積累多方面的科學經(jīng)驗,我們就要重視記錄信息的過程,培養(yǎng)幼兒做記錄的意識、習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