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岳祥 鄒世平
為了推進課程改革,樹立教師科研興教,培養(yǎng)教師的科研意識,提高科研能力,重慶市萬州區(qū)上海小學由學校校長辦主持,教導處、教科室具體負責組織,進行了《小學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可行性》的調查分析。
一、調查時間、對象、和方法
(一)調查時間:2008年11月18日至2008年11月20日。
(二)調查對象:重慶市萬州區(qū)上海小學全體任課教師。
(三)調查方法:分三天時間分別對語文學科、數學學科、藝體綜合學科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其中語文教師發(fā)調查問卷35份,收回33份,回收率94.3%;數學教師發(fā)調查問卷33份,收回29份,回收率87.9%;藝體綜合學科教師發(fā)調查問卷25份,收回23份,回收率92%。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本次調查主要從教師對待教學中問題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成果經驗的推廣,問題轉化為課題等幾個方面進行問卷調查。
1. 教師對待教學中問題的態(tài)度
從上表可以看出96.5%的教師在教學中都遇到過比較典型的問題,98.8%的教師都努力解決問題,其中85.9%的教師取得了較滿意的成果。調查結果顯示在教師中開展小課題研究有比較好的問題意識作基礎。
2. 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上表中顯示教師解決問題時,主要依靠教研組力量,所占百分比為54.1%,其次是個人力量,所占百分比為36.5%,最弱的為請教專家。由此反應出教研組在教學研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師開展課題(問題)研究缺乏專家的有效引導。
87.1%的教師依靠查閱資料和交流討論提高自己的假設理論高度,再進行教學實踐,這與71.8%的教師通過“提出假設→實踐反思→總結改進→再實踐→再反思”進行解決問題是相符的,充分說明教師解決問題不是盲目地進行的,而是在制定了一定的策略或方法后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同時教師在解決問題時,不簡單地運用一種方法,70%的教師選擇多種研究方法進行解決問題。這正是小課題研究的研究策略、研究方法的基礎,充分證明大多數教師具有小課題研究的基本能力。
3. 成果經驗的推廣
上表顯示,多數教師能夠總結自己的經驗,并及時交流、推廣、相互學習取得的成果。但也從表中看出70.5%的教師保留自己的成果,懷疑自己的成果價值,“怕自己的不如別人的好”,這是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必須要從新認識的問題。課題成果的適用價值,是與課題開展的環(huán)境密切聯(lián)系的,并不是所有的成果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適用,小課題研究就是以解決教師自身遇到的有關問題為出發(fā)點的。因此要進一步加強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為教學服務思想的轉變工作。
4. 問題轉化為課題
90.6%的教師愿意把自己遇到的問題上升到小課題研究,充分說明教師認識到小課題研究更能夠推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動性和提高解決問題的科學性,但是75.3%的教師缺乏進行課題研究的理論知識。
54.1%的教師贊成由教研組來確定課題指南,充分說明教師信賴教研組的人力和環(huán)境優(yōu)勢,并期待依靠優(yōu)勢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做到課題研究的實效性。另一方面,只有20%的教師選擇教師自己確定小課題研究方向,反映出教師在小課題研究的確立上獨特性、獨立性需進一步提高。
71.8%的教師認為開展小課題研究需要學校下課題立項書,充分說明教師希望自己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得到學校和廣大教師的認可。
三、結論
1. 教師中開展小課題研究具有可行性,有較好的實踐基礎。教師普遍具有問題意識,具備選擇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策略能力。
2. 教師對自己的成果價值、成果轉化的認識比較模糊,要進一步加強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為教學服務思想的轉變工作。
3. 教師缺乏進行小課題研究的理論知識。
4. 教師教學研究活動主要依靠教研組。
5. 教師希望自己的研究過程和成果得到學校的認可。
四、建議
1. 依靠教研組的人力和環(huán)境優(yōu)勢,進行有針對性的小課題研究。由教研組根據教學實踐中遇到的普遍問題(調查表調查的問題為依據)制定一個小課題指南或建議。
2. 通過購買課題研究的理論書籍,邀請專家開展講座、培訓等方式,多方面提高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的理論素養(yǎng)。
3. 學校成立小課題研究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學校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工作。考慮對進行小課題研究的教師下發(fā)立項書,并定期進行成果匯報,如果達到預期結題要求的,由小課題研究領導小組下結題結論,推薦進行各級科研成果的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