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愛祥
摘 要:《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是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在中職學校學生學習中,常常遇到理論抽象、枯燥乏味、記憶困難、抽象難懂等問題,本文著重闡述在教學中如何通過生活切入、動態(tài)教學、設置懸念等教學設計,實施興趣教學,促進自主學習。
關鍵詞:金屬材料與熱處理 興趣 教學
《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是一門專業(yè)性較強,理論抽象、概念較多的基礎理論課,學生們普遍反映難懂難理解,枯燥無味,難以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能夠?qū)W有所成,掌握一技之長,是我們?nèi)握n老師的重大難題和責任。幾年來,我在材料基礎課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實施興趣教學法進行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生活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切的動力,同樣包括學習。因此,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是我們必須努力為之探索的目標。
近幾年,來我校就讀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nóng)村,他們對社會和實踐知識較為缺乏,但又對工廠極為向往。在教學中應緊緊抓住這一渴望心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講授金屬材料基礎知識力學性能時,用生活中的實例來啟發(fā)誘導,效果非常好。如柴油機上的連桿、齒輪是機械設備上的重要零件,在工作時不僅受到拉力、壓力的作用,還承受沖擊力的作用,這些載荷作用對零件都有一定程度的破壞性,這就要求該零件的金屬材料必須具備不同的力學性能。通過改用生活中實例教學把原本抽象的概念用具體的實例進行深入淺出的闡述,形象而生動,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聽后產(chǎn)生強烈求知欲望。又如在講授硬度時,以用同一把小刀來切削鉛筆和刻劃玻璃為例,容易得出前者小刀比鉛筆硬,后者玻璃比小刀硬,說明硬和軟是相對的,并不是絕對的。對機床上切削加工的刀具來講不但要求有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且還必須配備其他的性能,類似醫(yī)生打針的針頭一樣,既不能太硬(因太硬了往往會導致脆斷而造成病人更大的痛苦),同時又不能太軟(因太軟也往往使針頭卷口導致傷口加大使病人更加痛苦),這樣用生活中的實例進行啟發(fā)誘導教學,學生顯得興致勃勃,以往那種昏昏欲睡的情形不見了,大家對材料這門課充滿了好奇,學習的興趣油然而生。
二、創(chuàng)設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挖掘?qū)W習的興趣點
《金屬材料與熱處理》中有許多知識,由于受時空的限制,需要動態(tài)處理的內(nèi)容在教材中只能用靜止的方式呈現(xiàn),有些知識雖然配有圖示,但圖示也是半抽象的靜止狀態(tài),因此,只靠教材本身的圖文和教師的抽象語言描述,學生不僅會感到難學,而且也覺得缺乏趣味。如果教師能根據(jù)教材的需要,把這些靜止的知識變成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學生在學習中就會感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如在鐵碳合金相圖的教學中,我首先用自制的CAI課件呈現(xiàn)出鐵碳合金相圖的簡圖,讓學生一目了然,然后用不同的顏色標出相圖中的關鍵點,并講清這些點的含碳量、所處溫度及其含義,并配備文字進行說明。通過形象的演示教學,使學生對抽象的理論感到既不枯燥且新鮮有味,在愉悅的氣氛中懂得含碳量及其組織的變化規(guī)律,不僅知其然,亦能知其所以然,為下一章節(jié)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設置懸念,調(diào)動學生主觀能動性
《金屬材料熱處理》中“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該課程內(nèi)容較為抽象,如果采用平鋪直敘的講述法,很難提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在上新課前先放映了一段著名的泰坦尼克號郵輪沉沒的電影片段,并進行解說:泰坦尼克號郵輪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大、最豪華、設計最先進的郵輪,但就是這艘被稱為“永不沉沒”的海上都城,在與冰山的一次沖撞后,產(chǎn)生了90多米長的大裂紋,并在短短3個小時后就沉沒了。這是人類航海史上的一次悲劇,它的沉沒也是近一百年來的未解之謎。后來科學家對郵輪的殘骸進行分析,認為事故的發(fā)生與材料的力學性能有密切的關系。
學生聽到這里,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奧秘。這時,老師卻賣了一個關子,不急于講答案,而是設下伏筆,創(chuàng)設了一個“懸念猜想”的學習情境,從而進入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由于強烈的好奇心的驅(qū)動,學生對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分析這一原本枯燥的課題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教學變成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最后,再為學生揭開懸念的謎底:原來,泰坦尼克號郵輪的鋼板,在極低的溫度下變脆,經(jīng)不起沖擊和震動;另外,鋼板中含硫量高,韌性很差,最終導致了這場災難的發(fā)生。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懸念猜想這一“催化劑”,創(chuàng)設新奇的教學情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猜測過程中會產(chǎn)生心理上的焦慮、渴望和興奮,而這種心態(tài)正是教學所需要的。
另外,我在金屬材料中最基礎理論部分的教學中,從現(xiàn)實出發(fā),設置一些學生積極思考的欄目如“議一議”、“想一想”、“閱讀與思考”等形式,可以更好地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如在講授塑性變形的教學重點、難點時,通過讓學生在課外大量閱讀相關資料和充分準備后,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并以學生發(fā)言為主,讓學生直接參與到教學中。在講課過程中,適當引入生產(chǎn)實踐性內(nèi)容,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延伸,而且引導學生真正掌握知識,解決生產(chǎn)中的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總之,對于中職學校學生來說,興趣教學法是行之有效的,因為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成分,一旦激發(fā)出來就會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學到知識,真正實現(xiàn)寓學于樂。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用新穎的教學方式引導他們自覺去探求新的知識,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可以學好《金屬材料與熱處理》這門課程。
參考文獻:
1.《金屬材料與熱處理》(第四版).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董建春.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的教育教學策略.新課程研究.2008.1
3.曹彥杰.樂便然后學.新課程研究.2008.11
作者單位:河北省盧龍縣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