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英
內容摘要:馬克思哲學思想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祖”。馬克思原創(chuàng)性哲學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社會歷史領域,可以被歸結為這么兩個哲學思想: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這兩個基本哲學思想受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在中國當代主流哲學中“珠聯(lián)璧合”地占據(jù)著突出地位,并獲得了新進展。
關鍵詞:高中政治 基本哲學 思想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用“馬克思”這一專名命名,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之所以具有當代性,在于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在人類思想史上富有原創(chuàng)性。馬克思作為“千年思想偉人”之首,雖然生前沒有像他的思想前輩黑格爾那樣自覺構建一套哲學學說體系或敘述體系,但他在有關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人類學(或民族學)、宗教學等具體科學和實際問題上的著述中蘊涵著或直接提出了淵博的、帶原創(chuàng)性的哲學思想或者說哲學思想體系,盡管后來被“演繹”出一套套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版本而在一定程度上湮沒了其“光亮”或使之“平平淡淡”。我認為,他的原創(chuàng)性哲學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與人的實踐活動息息相關的社會歷史領域,可以被歸結為這么兩個基本哲學思想:
已往人們對馬克思這一基本哲學思想曾經主要地或僅僅地從“認識論”標準方面去理解。對馬克思這一基本哲學思想從“價值論”方面與走出思維困境的路徑視覺則注視得不夠。然而,正是這后兩個方面體現(xiàn)了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價值)系統(tǒng)由傳統(tǒng)(主要自基督教以來)轉向現(xiàn)代的新方向,體現(xiàn)了馬克思“哲學革命”的根本方面。
馬克思這兩個基本哲學思想作為他的整個學說中諸多革命性結論的“總邏輯”,首先受到馬克思的戰(zhàn)友恩格斯的高度重視。他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對那篇集中揭明了馬克思前一個基本哲學思想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作了這樣的估量:“它作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是非常寶貴的。”他在該文中堅持、發(fā)揮了馬克思這一基本哲學思想:黑格爾對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是按照“絕對精神”邏輯在精神意識領域予以“證實”的,他則主張“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要證實,人類就要馬上把他的哲學從理論轉移到實踐中去”,并且提出對否認“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的哲學不可知論“及其他一切哲學怪論的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推動哲學家前進的,決不……只是純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動他們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yè)的強大而日益迅猛的進步。”
對于馬克思的后一個基本哲學思想,恩格斯予以同等的評價:“不僅對于經濟學,而且對于一切歷史科學都是一個具有革命意義的發(fā)現(xiàn)”、“給一切唯心主義。甚至最隱蔽的唯心主義當頭一棒”、“對歷史學必定會起到像達爾文學說對生物學所起的那樣的作用”、社會主義由此(包括剩余價值學說)從空想變成了科學。普列漢諾夫則稱之為“可以勇敢地和哥白尼的發(fā)現(xiàn)以及一般地最偉大的最有效果的科學發(fā)現(xiàn)平立”。
馬克思主義初人中國期間,陳獨秀、毛澤東等人也很推崇馬克思后一個基本哲學思想:陳把唯物史觀歸結為“歷史上一切制度底變化是隨著經濟制度底變化而變化的”,毛斷言“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jù)”。他后來在《實踐論》、《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中從認識論角度突出地闡明了馬克思前一個基本哲學思想,對馬克思的后一個基本哲學思想卻沒有專門論述,只是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運用這一基本哲學思想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思想。
馬克思這兩個基本哲學思想在中國當代主流哲學中“珠聯(lián)璧合”地占據(jù)著突出地位。中國的改革開放或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首先是以馬克思這兩個哲學思想為其“哲學先導”的。并從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哲學層次系統(tǒng)地闡明經濟生活中的按勞分配或物質利益問題:革命是在物質利益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他因此推出了影響整個民族的“部分先富起來”的富民國策,多次反復地對“文革”時期“左”的假“社會主義”觀予以尖銳批判,形成了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歷史觀系統(tǒng)(包括初級階段論、改革動力論、科技生產力論、“三個有利于”價值標準、社會主義本質論)。
鑒于社會主義社會不同于對抗階級社會的特殊性、中國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針對這一“經典”模式明確提出:革命是要搞階級斗爭,但革命不只是搞階級斗爭。生產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歷史的發(fā)展來講是最根本的革命。主張依靠社會主義的基本優(yōu)勢走體制改革之路。并通過發(fā)展科學技術(包括利用當代世界科技成果)拉動生產力或推動生產力,通過教育(主要是國民教育形式)培育更賦潛力的、新的生產力,著眼于“把蛋糕做大”——以“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作為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問題的基本范式,并在著重于“把蛋糕做大”的過程中體現(xiàn)公平正義,“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以人為本”這一終極性目標。這實際上不僅對既往處理社會基本矛盾“經典”模式形成了某種程度的轉型,并且以當代中國語言表達了當代中國人對當年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念的一種理性而頗具新意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