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海明威 象征 冰山原則 藝術效果
摘 要:對海明威研究中最復雜、分歧最大的要數(shù)象征和象征主義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都承認海明威的創(chuàng)作中存在象征。海明威在創(chuàng)作中強調(diào)“冰山原則”,強調(diào)“八分之七”和“八分之一”的區(qū)別,以“八分之一”去表現(xiàn)“八分之七”,這就要求在某些方面運用象征手法。也正是由于海明威作品深刻的內(nèi)涵,豐富的意蘊,涵蓋生活的力度,使評論家讀出了象征的手法所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在這里,作者試圖解析海明威的象征主義,發(fā)掘出其真正的意義。
對海明威研究中最復雜、分歧最大的要數(shù)象征和象征主義了,雖然大家都承認海明威的創(chuàng)作中存在象征,但對象征的具體看法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認為,應將海明威與“愛倫·坡、霍桑和麥爾維爾列為一類,即描寫象征內(nèi)心世界形象的作家”。但不少研究者對此持反對意見,如美國評論家哈里代就說:“在新的文學史里我不愿看到海明威作為‘象征主義者出現(xiàn)。”并認為他“是20世紀美國小說里的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在優(yōu)秀的作品里總是堅定地維護現(xiàn)實主義”。這兩種意見構(gòu)成了海明威研究中關于象征主義問題的基本分歧。就海明威自身來講,他對自己作品中的象征主義也有不同乃至矛盾的看法。他曾說“我的書里沒有隱晦和暗藏的意義,也沒有象征主義”,并說“象征主義是知識分子的新花樣”。在一封談《老人與海》的信中甚至斷言,這本書里“沒有什么象征主義的東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魚是魚。鯊魚全是鯊魚……人們說什么象征主義,全是胡扯”。表現(xiàn)出他不愿接受“象征主義者”這一稱呼。然而,他的否認并非一以貫之?!逗C魍L問記》中的讀者問他:“你承認在你的小說里有象征主義嗎?”海明威做了這樣的回答:“我想有象征主義,因為評論家們不斷發(fā)現(xiàn)它?!钡又致暶?“我是不喜歡談論這種事情,也不喜歡被人問到這種事情的?!?/p>
一
海明威在談論《老人與?!窌r說:“我試圖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條真正的魚和真正的鯊魚。如果我能將他們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實,他們將意味著許多東西?!边@種“許多東西”表現(xiàn)在海明威的不少作品中,有代表意義的是《白象似的群山》、《乞力馬扎羅的雪》和《老人與?!贰!栋紫笏频娜荷健穼懙氖且粚η閭H在做墮胎手術的途中在一個火車站旁邊的酒吧間小憩的生活片斷。有一種說法認為“白象似的群山”象征的是女子懼怕的“死亡”。我們認為這不符合小說全部表層描述所隱含的意味。小說中,盡管海明威不動聲色,但仍可看出,那男子的一言一行無不出于敷衍,他內(nèi)心中對女子是虛假冷漠的。可以說,小說表層內(nèi)容所顯示的是他們之間的貌合神離, 正如小說中的這樣一個“定格”:“他們在桌邊坐下。姑娘望著對面干涸的河谷和群山,男人則看著姑娘和桌子?!?盡管他們在表面上、行動上是形影相隨,但內(nèi)心世界卻存在一片無法聯(lián)通的空白。心中各有所思,對話總不投機。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西方現(xiàn)代文學熱衷于表現(xiàn)冷漠、殘酷,以及以自我為中心、人與人無法溝通思想感情的主題,海明威在這個短篇中要表現(xiàn)的正是這一點。那女子感到、看到,并一再提到的“白象似的群山”,正是橫亙于他們之間的精神大漠或心理空白的象征。
《乞力馬扎羅的雪》是海明威較成功的短篇小說。小說寫的是腿部受傷不得醫(yī)治的哈里,在荒野上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過程。但作品的寓意不在于表現(xiàn)死神對人的威脅,而在于表現(xiàn)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這是海明威熱衷表現(xiàn)的主題之一。出生在資本主義壟斷時代,親身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身上中過兩百多塊彈片,甚至讀到過自己的訃告的海明威,對死亡有他獨特的感受:“死自有一種美,一種安靜,一種不會使我懼怕的變形?!蹦恰胺侵拮罡叩囊蛔健蛄︸R扎羅山——上的皚皚白雪,以及僵立在雪峰上的豹子”,便是海明威這種感受的象征。
《老人與?!分凶髡咧坍嬃死先?、孩子、大海、馬林魚和鯊魚的形象,其中馬林魚的形象,貫穿全篇。它大而且美,比老人的漁船還長兩尺,風度優(yōu)雅,儀態(tài)萬方,在水底潛游時是一抹巨大的黑影。躍出海面時,“銀光閃閃”,“仿佛懸在空中”,“把它的長、寬、威力和美都顯示了出來”,“它牽引著自己的追捕者在茫茫大海上急劇而又從容地挺進,將身后的波光浪影染成一片暗紅”。這些穿插性描寫,不僅切合于全篇海上風光,更重要的是,使作為自然壯觀與偉力象征的馬林魚與孤獨的老人、飄零的木船形成對照,反襯出作為它的追捕者與征服者的老人那副黑瘦的軀干中所蘊涵的力量與光輝。在馬林魚這一象征性形象的照耀下,小說的全部描述也就獲得了更為豐厚的意蘊。又如小說中的“獅子”,極有節(jié)律地反復出現(xiàn):老人親眼在海灘上見過“獅子”——他向孩子情不自禁地講到“獅子”——他反問自己“為什么留在我腦子里的一件主要東西”是“獅子”?——直到結(jié)尾,老人將那根巨大的魚骨棄于海灘,疲憊不堪地睡倒在海濱茅棚里時,他夢見的還是“獅子”。顯然,“獅子”作為力與勇的另一稱呼,在小說中不斷出現(xiàn),構(gòu)成了一種寓意十分明確的象征,它象征著老人追求力與勇的搏擊精神。而這一寓意的暗示,恰恰可以從小說中追捕馬林魚、驅(qū)趕鯊魚的情節(jié)內(nèi)涵中獲得清晰的印證。就是說,小說的表層描寫所體現(xiàn)的主旨與“獅子”這一貫穿性象征形象所包孕的美學意義,恰到好處地處于一種天衣無縫的層疊與契合狀態(tài),拓展了可供讀者思索的余地。“獅子”這個象征形象,接近于整體性象征,但并不完全是整體性象征。因為作為整體性象征形象出現(xiàn)的是老人,正如“大馬林魚”只是全篇內(nèi)容中自然壯觀與偉力象征一樣,“獅子”只是象征著老人內(nèi)心活動這層次上的追求與向往,而老人的全部硬漢子品格,是由內(nèi)心活動與勇于行動這兩個層次構(gòu)成的?!榜R林魚”和“獅子”,盡管格調(diào)、寓意的不同,但它們的融入和貫穿,都開掘、深化了作品的主體意蘊,充實、升華了作品的美學價值。
海明威在創(chuàng)作中強調(diào)“冰山原則”,強調(diào)“八分之七”和“八分之一”的區(qū)別,以“八分之一”去表現(xiàn)“八分之七”,這就勢必要求在某些方面運用象征手法。如《老人與海》,我們透過老人與大自然、與鯊魚的搏斗,領悟到它的象征意義,領受到“八分之一”的故事描繪所暗示給我們的潛臺詞。海明威所歌頌的桑提亞哥精神,是一種人類精神,即人在精神上是不可摧毀的,是人類獲得美好未來的保證。這種言盡而意未盡的藝術效果,正是小說的象征手法造成的。
二
海明威的創(chuàng)作中存在著象征,但僅僅存在著一些象征手法而已,并不是完全的象征主義。一定的藝術手法,總是和一定的思想聯(lián)系在一起的,海明威的思想中,存在著濃重的虛無因素和存在主義傾向,海明威作品“駕輕就熟的主題是nada,或者說虛空”。海明威曾說:“既然意志對環(huán)境無可奈何,選擇也就被排除了;感官認定好的就是好的?!边@種耽于感官享受的虛無主義是海明威早期作品的基調(diào)?!短栒諛由稹防锏呐魅斯鹛亍ぐ@鴮δ兄魅斯芸恕ぐ投魉疾粺o感傷地說“我們本該會過得多快活”,這正是這部小說的題旨?,F(xiàn)實世界已經(jīng)成了“本該是”的世界,調(diào)子是十分低沉的。絕望的心情溢于言表,充分反映了他們這一代人的幻滅感和失落感。這部小說和不久后出版的另一部反戰(zhàn)小說《永別了,武器》一起,寫了一代人的苦悶和彷徨,深刻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普遍存在于美國青年一代中“厭惡戰(zhàn)爭,懷疑社會,痛苦到了麻木程度,除了個人感覺,別無可信的”人生態(tài)度。兩部小說都可用“虛無”兩字加以概括。對這群曾經(jīng)在戰(zhàn)場上出生入死而僥幸活下來的青年人來說,戰(zhàn)爭是一場噩夢,戰(zhàn)爭摧毀了他們的一切理想和傳統(tǒng)價值觀,他們感到深深的幻滅?!耙怀簧咭?十年怕井繩”,戰(zhàn)爭使他們覺得眼前的一切都變得不真實、無意義。生活成為一場巨大的虛無,這是深刻的失望之后帶來的必然后果。眼前又不知道何去何從,站在十字路口猶疑彷徨。為了填補精神空虛,他們竭力尋找刺激,過著頹唐放縱、渾渾噩噩的生活。這是一種“世紀末”式的情緒,在海明威的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迷惘也好、彷徨也好,其實質(zhì)都是悲觀。伴隨迷惘與彷徨而來的是惆悵與痛苦,這是帝國主義戰(zhàn)爭給人們留下的難以愈合的心靈創(chuàng)傷。
許多評論家對海明威作品題材的褊狹留有較深的印象,認為不論他寫戰(zhàn)爭還是狩獵、斗牛、戀愛或捕魚,幾乎都離不開失敗和死亡的主題。這一印象是有其根據(jù)的。海明威筆下形形色色的硬漢常常是些類似拜倫式的英雄。他們孤獨,他們反抗,但最終又免不了失敗。伴隨著他們的是惆悵、失望和悲觀。故事大都寫他的主人公怎樣用極度的勇氣和毅力去經(jīng)受現(xiàn)實生活的考驗,寫他們?nèi)绾尾粍痈星榈孛鎸ν纯嗯c死亡,這正是海明威英雄的內(nèi)蘊。而孤獨反抗的典型形象要推《老人與?!分械闹魅斯L醽喐纭!独先伺c海》是一部耐人尋味的小說,故事的主題是什么?作者到底是在歌頌勝利還是失敗?人們體會各不相同。國內(nèi)有的學者認為這部小說顯示了“人定勝天的深厚哲理”,認為這則故事是“人生的贊歌”,而有的學者認為這則故事只不過再次重復了他那“失敗的主題”。這部寓意朦朧、哲理深邃的中篇小說發(fā)表之后立即成為世界各國批評家們熱烈爭論的中心。假如能夠聯(lián)系海明威的思想脈絡全面考慮,而不是孤立地看問題的話,我們認為后一種說法更為在理。作者通過描寫一個年邁力衰、性格倔強的古巴老漁夫的一次捕魚經(jīng)歷,表達的仍是他那“孤獨與失敗”的慣常主題。桑提亞哥始終不肯向命運低頭,是一條倔強的漢子。盡管他總是背運,但從不服輸,在同不可思議的大自然的搏斗中,他表現(xiàn)了驚人的勇氣與毅力,成為永遠打不敗的精神力量的象征……誠然,這些都是事實,按理說一個具有這樣頑強意志的人理應成為生活中的強者,事業(yè)上成功的人??墒呛C魍]有做這樣的處理,沒有將他塑造成一個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傳統(tǒng)英雄的藝術形象,而是將他塑造成一個事實上的失敗者。他的漁具在與鯊魚的搏斗中遭到了損壞;他的身體被搞得筋疲力盡,還受了輕傷;他最終拖回的是一副馬林魚的空骨架;末了,他孑然一身倒在那破茅屋里睡覺,做著他的“黃粱美夢”。他的命運比起其他硬漢來更覺悲涼與絕望。桑提亞哥就如他船上那張面粉袋補過的象征著永遠失敗的舊帆一樣,是個名副其實永遠背運、永遠失敗的英雄。這不啻是對命運的莫大嘲弄,讓人覺得分外壓抑和悲傷。
三
海明威作品中透露出濃重的存在主義傾向,這主要表現(xiàn)為“失敗的悲觀主題”,“以英雄為代表”的自我意識和對理性理想的否定乃至取消。這種意識的取消表現(xiàn)出海明威對理性的反叛態(tài)度。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即使有心理活動,也是極為具體的、有限的,如喬丹的關于炸橋和關于自己的最后的思考;桑提亞哥關于大海和魚的思考。行動本身就意味著意識的遠離和否定,尤其是作者處于世紀的轉(zhuǎn)折和動蕩時期,思考只能得到虛無,而行動才能真正地體現(xiàn)出這個人的本身存在。
海明威筆下的藝術世界是完整的,既不支離客觀世界重新組合,也不臆造表現(xiàn)內(nèi)心幻覺的意象。我們談論海明威的象征手法,總要提及《白象似的群山》,其實群山和人物關系不算很密切,它僅僅是一種人物視角的外移,是人物談話的一個對象,而群山的話題和關于手術的話題交錯出現(xiàn),僅僅是表現(xiàn)出人物的一種心理活動,群山本身沒有什么象征和寓意。又如《雨中的貓》,貓的意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女主人公雨中向外望時的無聊心情,換個角度,也許是雨中的鳥或雨中的狗,貓只用來體現(xiàn)人物的某種心理,是一種現(xiàn)象的外移的手法的運用。海明威作品中有許多自然景色,如雨、雪等,有人認為雨和雪本身就是不祥之兆,但它具體寓意什么卻難以解釋,這就是外相、外移手法的具體運用。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手法代替了具體的象征,這也是海明威的創(chuàng)作豐富性的一種明證。
我們很難說海明威屬于哪一思想、哪一藝術流派,我們感受到的只是活生生的作者和作品。海明威既不是現(xiàn)實主義,也不是自然主義;既不是存在主義,也不是象征主義,他是許多思想和藝術流派的混合體,他吸取了許多有益的東西,包括各種思想和種種手法,但不屬于一個特定的派別。他是廣泛吸取,并用自己的獨特方法組織和融化它,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就是活的海明威,不是思想框架上的死的僵硬的海明威。
(責任編輯:水 涓)
作者簡介:馬玉梅,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河南工業(yè)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學評論與語言翻譯。
參考文獻:
[1] Peter B.High. An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M].New York: Longman Inc.1986.
[2] Edward. H. Strauch; The Old Man and the Sea[J]. Aligarh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9, no. 1:56-63, 1984.
[3] Miles Donald. 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M].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4]史志康.美國文學背景概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 劉海平,王守仁.美國文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 王長榮譯.美國文學周期[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