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0年7月第一個對外漢語教學機構“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成立至今,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已有了5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對外漢語已經成長為一門專門的學科,建立了多類型、多層次、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和趨向科學的課程體系,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雖然目前就“對外漢語是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的歸屬,即它的上位學科究竟是什么”等問題上,學界還存有不同的認識。但各科學者都基本認同:本學科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同時也受到多種學科的影響,具有綜合性、跨學科性的特點,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在具體語境中能夠合理得體地運用漢語的能力。
語用學(pragmatics)是一門專門“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話語,特別是研究在不同的語言交際環(huán)境下如何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學科。(何自然,1997)話語在具體語境中應如何理解和運用,這是語用學要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由此可見,語用學在對外漢語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也是對外漢語理論支持之一。因此,無論在學科的理論建設還是教學實踐方面,語用學都能對對外漢語起很大的指導作用。本文將從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兩方面,對目前語用學在對外漢語中的研究情況作一綜述。
一.基礎理論方面
對外漢語的學科基礎理論包括四個方面:對外漢語語言學、漢語習得理論、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和學科研究方法學。(劉珣,2000)總的來說,語用學對這四個方面的理論建設都有影響。因為,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教好漢語。呂叔湘先生說過:“學習語言不是學一套知識,而是學一種技能?!雹僖虼?我們認為對外漢語學科的基礎理論都必須圍繞著“學習語言技能”這一中心,學習的應該是使用中的“活”的語言,而不是脫離語境的“死”的語言。以對外漢語語言學為例,“對外漢語語言學是作為第二語言來教學和研究的漢語語言學,……本學科需要從第二語言學習和教學這一新的角度來描寫漢語、研究漢語?!雹谄湟彩且环N對漢語本體的理論研究。但趙金銘在論“對外漢語研究的基本框架”中就指出:“對外漢語對漢語本體研究的目的在于‘教什么”。也就是說,對外漢語語言學的研究需要能有效地指導老師教漢語、留學生學漢語。這種漢語語言學的性質決定了它與漢語作為母語的本體語言學研究在目的、內容、側重點、角度及方法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點。
具體再以“把”字句的研究為例。漢語本體語法學界對“把”字句的研究不僅數量多而且可以說研究得比較深入了。但是否可以說,我們能把這些研究成果直接應用到漢語教學中呢?答案是否定的。張旺熹先生在其一篇關于“把”字句的文章中就指出:“(‘把字句表示主語對賓語的處置和影響)這樣的理論認識,就對外漢語教學來說,是很難讓初學漢語的留學生理解并接受的。因為什么是處置,為什么處置,什么是影響,影響的原因何在,我們都沒有回答?!雹鄄⑶椅覀儼l(fā)現,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時候我們根本達不到“把”字句的教學目的:學生要么完全不使用“把”字句,要么使用錯誤。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給學生的例句和練習多數都是無效的,在大多數情況下給的都是可用可不用“把”字句的情況,而我們自己可能也沒弄清楚使用“打開門”和“把門打開”的語境區(qū)別。這就要求我們要結合語用因素,細化對“把”字句的分析:首先,分析學生的錯句,與正確的句子對比,找出規(guī)律;接著,從例句中總結“把”字句的語用規(guī)則,如,哪些情況“把”字是可用可不用,哪些是非用不可,哪些又是不能使用。最后將研究成果體現在教學上:我們可以盡量選擇那些非用不可的例句教學生,那些不能使用的例句也可以加入教學進行對比辨析,而那些可用可不用的情況則應盡量舍棄,以免造成過度泛化。這樣建立起可以直接指導實際教學的對外漢語語法學體系,使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緊密聯(lián)系起來。
目前,大家都已注意到對外漢語語法學與以漢語為母語的語法學二者的不同,有人提出它們是“教學語法”與“理論語法”的區(qū)別,我們也比較贊同。國內外都有不少人從事對漢語進行教學語法的研究,希望走出一條符合漢語實際的“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的路子來。
二.教學實踐
對外漢語教學是以培養(yǎng)漢語交際能力為目標,以技能訓練為中心的漢語教學,它是要培養(yǎng)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運用漢語進行交際活動的能力,體現為在具體語境中的語言應用能力,陳作宏等人將其概括為“語用能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需要運用語用學的理論知識來指導對外漢語教學。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語用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語用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問題。
有綜合地論述語用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如陳作宏的《第二語言漢語教學中的語用知識的合理運用》,他從語用因素和句法語序、語境的干涉作用、關注話題、焦點和新舊信息、語用的語序、語用會話含意分析等五個方面入手,比較詳細地探討了老師應該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更合理地利用語用方面的知識。
有的從語用學中的某一具體原則入手,看其在對外漢語中的運用情況。如宗世海的《含意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其文對語言中的含意現象進行了粗略的概括,在此基礎上,對對外漢語教學中有關含意教學的問題提出了建議。呂俞輝的《對外漢語教學的語用觀》也主要是分析了會話含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還有從言語行為理論方面進行探討的,如仁甫、勇毅等人。
有的從調查和分析學生的語用失誤入手,研究學生學習漢語的語用失誤原因。如毛嘉賓的《外國人學漢語的語用失誤成因探析》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詳盡分析了外國人學漢語的語用失誤成因。這對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有很大的指導和啟示作用。
還有人提出要加強對外漢語教材中對詞語語用特征的介紹。這一點也非常值得考慮。
總的來看,學界對于語用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都表現出相當的重視,不少人都表示應該加強對外漢語中的漢語語用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都是從語用因素對漢語句法的制約入手,分析漢語的語法現象,解釋漢語的同義句式的差別等,主要還只是從語言研究的角度討論對外漢語中的語用因素。但,如何真正在教學中使用語用知識還需進一步地研究,如,在實際的教學中除了現在常用的“語境法”,是否真的能使用“言語行為理論”、“含義理論”等相關理論進行講解,如果可以,則應該如何進行。因為我們都知道,語法點牽涉的語用功能越強,困難度就越高,而語言術語則應能少用盡量少用。因此,如何向那些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生們闡述一些對于以漢語為母語的人來說都可能聽不懂的語用問題就很需要研究了,而如何將這些語用研究成果體現在對外漢語教材上也十分值得重視。另一方面,語用學主要是以交際中的話語為研究對象,即研究口頭對話為主,但口頭對話的隨意性太大,不好規(guī)范,因此,在我們的教學和教材中一般都選擇“規(guī)范的語言”,這就造成了學生學的漢語與現實生活里中國人說的漢語不一樣的情形。所以我們也提倡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及其相關教材里,應加大現實的生活會話成分,可在教授中高級口語時提高目標,加大強度,充分注意漢語口語的語用因素。
三.結語
本文粗略地介紹了目前語用學在對外漢語中的應用的研究情況。目前,漢語語用學界也已經開始對跨文化語用學進行研究,跨文化語用學是研究在使用第二語言進行跨文化言語交際時出現的語用問題??缥幕Z用學中包括對語際語言的語用研究,即語際語用學,著重探討人們在特定的語境下如何實施第二語言的語言行為和如何理解這些行為,中介語的語用價值就是其中的研究課題之一??傊?語際語言的語用研究是跨文化交際語用學中一個十分誘人的領域,也是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新發(fā)展。我們如何利用語際語用學的研究成果,借鑒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語際語用學研究,開展我們自己的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語際語用學研究,也將使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跨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周健,彭小川,張軍.漢語教學法研修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國家漢辦教學處.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4]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張旺熹.“把字結構”的語義及其語用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3).
[6]趙金銘.對外漢語研究的基本框架[J].世界漢語教學,2001,(3).
[7]陳作宏.第二語言漢語教學中的語用知識的合理運用[J].民族教育研究,2004,(1).
[8]呂俞輝.對外漢語教學的語用觀[J].上海大學學報,2002,(3).
[9]任瑚璉.對外漢語教學要求加強漢語語用研究[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4).
[10]宗世海.含意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3).
[11]仁甫、勇毅、劉方、子亮.言語行為與文化模式[J].漢語學習,1995(1).
[12]毛嘉賓.外國人學漢語的語用失誤成因探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7)
[13]蘇英霞.淺談對外漢語教材“詞語例釋”的編寫[J].漢語學習,2004(8).
李艷洵,女,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