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盛科
摘要:當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由于受到大眾文化的負面影響,存在著重視感官娛樂、忽視審美趣味,重視商家贊助、忽視學生參與,重視復制模仿、缺少意義追尋等問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以人文精神傳承弘揚為重要使命,并以傳承弘揚大學精神和促進大學生“精神成人”為著力點,同時提出了校園文化傳承人文精神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校園史化;大眾文化;人文精神;大學精神;精神成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09)03-0090-03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對它的研究與探索應體現(xiàn)到具體的實踐中去,而實踐的最終指向應該是實現(xiàn)大學生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當今,校園文化建設面臨新的環(huán)境與挑戰(zhàn),我們要把大學生傳承和弘揚人文精神,促進大學生“精神成人”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使命,并在此基礎上選擇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與方法。
一、大眾文化沖擊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從宏觀視野下審視大學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涉及各種物理因素、社會因素、歷史因素等,是校園人、社會人、歷史、環(huán)境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作為主流文化的一支亞文化帶,是宏觀環(huán)境的各種思想在學校范圍內(nèi)的縮影,其所涵蓋的思想、知識和藝術等都是對社會大環(huán)境各種文化在校園內(nèi)的“折射”。Ⅲ從大學生成長發(fā)展的角度來審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著力點和落腳點應放在校園文化氛圍與校園文化活動,這是大學生直接感受和參與的校園文化,也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nèi)容。通過與大學生直接對話感受到,校園文化活動品位與格調(diào)不高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一些大學生認為:有些校園文化活動不是讓人深刻,而是讓人平庸;不是讓人寧靜,而是讓人浮躁;不是讓人思考,而是讓人迷失。
校園文化受到大眾文化的強烈沖擊。所謂大眾文化,主要是指隨著現(xiàn)代大眾社會的興起而形成的,與當代大工業(yè)生產(chǎn)密切聯(lián)系,以大眾傳媒為主要傳播手段,進行大批量文化生產(chǎn)的當代文化形態(tài)。大眾文化具有商業(yè)性、娛樂化、文本的復制化等特點。大眾文化一般包括流行小說、商業(yè)娛樂性的影視、流行音樂、廣告文化等形態(tài)。大眾文化深刻影響當今大學校園文化,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大眾文化是與當今社會結構和社會發(fā)展階段相聯(lián)系的文化形態(tài);二是大眾文化是當今消費社會的文化代言者;三是大眾文化是青年追尋時尚的表現(xiàn)形式。大眾文化通過時尚、消費、大眾媒介,極大地沖擊和影響了大學校園文化,使大學校園文化表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點。
1過于重視文化活動的感官娛樂功能
大眾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符合受眾的口味,甚至是受眾低級的口味;大眾文化要滿足受眾娛樂、休閑,甚至感官刺激的需要。但由于決定大眾文化生產(chǎn)的是文化生產(chǎn)商的利潤需求,因此,大眾文化缺少對受眾審美趣味的引導、思想境界的引導、道德情感的引導。大眾文化在“養(yǎng)眼”的同時并不“養(yǎng)心”,甚至還要毒害我們的心靈。
2過于明顯的商業(yè)氛圍與消費傾向
大眾文化具有商業(yè)化與消費性的特征,商家已經(jīng)介入大眾文化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與消費的全過程。在大學校園里,尋求商家贊助也成為舉辦文化活動的普遍現(xiàn)象。誠然商家贊助能解決部分校園文化活動經(jīng)費,但企業(yè)冠名、商業(yè)宣傳、商品促銷、短信競猜等作為商家贊助的條件,與校園文化活動粘合在一起,勢必會影響到校園文化活動應有的高雅性、純潔性和藝術性。與商家贊助相對應的卻是學生參與的不足,學生在活動的設計、排演、欣賞中缺位。
3過于重視文化活動形式的復制模仿
具體地說,就是校園文化活動在形式上模仿大眾文化活動的一些組織形式與表現(xiàn)元素,追求活動形式的“眼球效應”,增加校園文化的流行元素,確實令人耳目一新。但問題是在具體的活動設計及組織上,一些活動表現(xiàn)出急功近利和粗制濫造,缺少對思想內(nèi)涵的挖掘、生命意義的追問、道德現(xiàn)象的評判、藝術作品的欣賞、公共話題的評論,不能引起學生對精神、價值問題的思考,也不能欣賞到品味高雅的文化藝術。
大眾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能滿足普通民眾對于文化的需求。對于大學生,通過大眾文化來滿足自我娛樂、休閑的需要也是必要的;對于大學校園文化來說,適當借鑒大眾文化的運作方式也無不可。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大眾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超過了應有的界限,校園文化應有的超越性、獨立性、創(chuàng)新性、高雅性受到極大的沖擊。如果不正視這種現(xiàn)象,并做出適當?shù)膽獙?,校園文化就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以人文精神傳承弘揚為重要使命
有學者曾對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進行過比較,他們認為,從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與受眾來看,精英文化是知識分子或知識分子階層創(chuàng)造、傳播、分享的文化,而大眾文化則面向普通民眾;在價值取向上,精英文化往往是社會生活恒常價值的體現(xiàn)者,宣揚一種普遍的社會理想,傳播文明、弘揚正義,而區(qū)別于大眾文化的娛樂性、市場化、商業(yè)性;在審美趣味上,精英文化是優(yōu)秀規(guī)范和標準的繼承者,所關注的是審美的永恒價值,講求價值的嚴肅性,藝術的獨創(chuàng)性和個性風格的不可重復性,而大眾文化以取悅大眾為目的,旨在創(chuàng)造短暫的流行時尚,以實現(xiàn)其商業(yè)價值;在文化功用上,精英文化承擔著社會教化使命,發(fā)揮著價值規(guī)范作用,從而在社會上確立一種道義和真理的普遍信念,而大眾文化只是追求一種個性的享樂與消遣何謂人文精神?從哲學層面認識,應是對人生存意義、目的、價值和精神世界的關注,對人的解放和發(fā)展的追求,簡言之,關注人自身,以人為目的。它是指蘊含在人文學科中的、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所以,高揚人的價值,追求個性解放,理想人格和自身完善,堅持理性,反對迷信和盲從,關愛自然和他人等,凡是有利于人類自己及其社會發(fā)展的思想和觀念都應屬于人文精神的范疇。
有一點可以肯定,大眾文化部分地消解了社會的人文精神。正如法蘭克福學派所指出的,由于大眾文化的欲望化邏輯,造成了大量過度享樂的和精神快餐式的文化消費產(chǎn)品,導致了文化的低俗化傾向和非理性享受,最終導致了文化的娛樂消費物質(zhì)的盲目擴張和文化理性精神的喪失,從而消解了文化所特有的批判意義,失去了社會批判的作用。
有學者提出,要精心培育先進、寬容、創(chuàng)新、前瞻力的大學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學特有的精神氣質(zhì)和精神狀態(tài),是一所大學精神和辦學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文化形態(tài),是師生員工所認同的價值觀念、理想追求、行為模式的集合體。㈣我們認為,校園文化屬于精英文化的范疇,精英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人文精神。校園文化不排斥大眾文化的影響,但要超越大眾文化的品位與格調(diào)。校園文化應該把傳承弘揚人文精神作為自己的基本使命,把它作為提升校園文化
品位與格調(diào)的必由之路。校園文化傳承弘揚人文精神,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傳承弘揚大學精神。有學者從知識分子與大學精神進行討論,認為“知識分子”涵括一種超越階級意識、闡釋終極意義、關懷社會大眾的人文精神意蘊,最能表現(xiàn)知識分子精神特質(zhì)的是自由精神、獨立精神和批判精神。也有學者認為,人是大學精神的根源、中心、出發(fā)點和歸宿。其特定價值可為學術自由、科學精神、真善美、人文關懷等,決定何種特定價值的是大學人。大學精神同時是一種實踐精神,是每所大學對于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積極實踐,具有鮮明的歷史傳統(tǒng)與文化個性,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是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理想追求;“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北京大學的傳統(tǒng);“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清華大學的校訓;“求是創(chuàng)新”是浙江大學的精神。傳承弘揚大學精神,就是要從本校的歷史傳統(tǒng)出發(fā),挖掘其人文內(nèi)涵,激發(fā)大學師生追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心。
二是促進大學生“精神成人”。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讓大學生在校時能真正體悟并認真嘗試“精神成人”,所謂“精神成人”,則是強調(diào)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應在本科期間初具“獨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潛質(zhì)。其鑒別尺度之一,當是看其在學業(yè)之余,能否認真且持續(xù)地向自己追問“如何做人”這一終極命題,以及在何種價值水平上思索乃至踐履此命題。正如曾任芝加哥大學校長的赫欽斯所言“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知道他正在做什么和為什么這樣做”。當前,由于受到工具理性、實用主義、消費主義、享樂至上等社會環(huán)境及思潮的影響,大學生也變得愈加功利、浮躁,缺少對自我心靈世界和精神領域的關懷,缺少對社會發(fā)展和人類命運的關注。畢竟,大學生是民族之希望,社會之未來,我們必須通過人文精神的傳承與弘揚,特別是人文教育,使大學生的心靈更加豐富,道德更加高尚,人格更加健全,承擔起相應的歷史使命。
三、大學人文精神培育的路徑選擇
大學校同文化有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實踐路徑。大學人文精神培育要以文化的方式來實施,亦即不是通過訓誡、管制的方式來進行,而是通過示范、啟發(fā)、引導的方式,通過大學生的體驗和感悟來實現(xiàn)。從傳承弘揚人文精神、大學精神這個使命,從大學生的“精神成人”和人格養(yǎng)成這個目標出發(fā),有以下一些切實可行的路徑。
1挖掘大學故事
一所好的大學之所以令人神往,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學里有許多故事,故事的主角往往是一些聲名卓著的學者,故事的內(nèi)容往往是大學學者鮮明的個性與人格。這些故事中,體現(xiàn)著一所大學的精神與品格,是大學精神生動感性的表現(xiàn)形式。陳平原先生以“校同的真精神”為所著的《北大舊事》一書作序,并寫到“講故事,注重的不是權勢,也不是成就,而是北大人獨特的精神氣質(zhì)”;“夸張一點說,正是在這些廣泛流傳而又無法實證的逸事中,蘊涵著老北大的‘真精神”。因此,大學故事是一種最佳的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熏陶的方式。校園文化活動要結合校史校情教育,把挖掘、講述大學故事作為重要內(nèi)容來開展,把展現(xiàn)大學學者的個性風格、學術品格等作為大學獨特的風景。
2閱讀人文經(jīng)典
目前,我國一些大學為加強人文教育,開設了許多通識課程,對于傳承弘揚人文精神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識教育不僅僅是一種課程,還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學習方式,一種終生的追求。標志通識教育涵義的傳統(tǒng)科目如哲學、歷史等,其價值更加受人矚目,這對于打破我國文理分科嚴重的現(xiàn)狀有其借鑒意義。在通識教育目標中,更加重視學生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的培養(yǎng)。人文類通識課程要把閱讀人文經(jīng)典作為主要內(nèi)容,發(fā)揮人文教育的真正成效。
3傳播校園戲劇
大學是中國話劇的發(fā)源地,自1899年上海圣約翰書院排演《官場丑史》,1902年山西大學堂排演西方戲劇,到1909年張伯苓在南開大學親自編演《用非所學》,到1922年北京大學成立戲劇試驗社,1925年洪深指導成立復旦劇社,話劇在傳播進步思想,提升人的精神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在大學校園里,戲劇一般指話劇與戲曲,目前比較有名的大學劇團有浙江大學黑白劇社、北京師范大學北國劇社、南開大學翔宇劇社、北京大學戲劇社、杭州師范大學流霞劇社等。筆者認為,戲劇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良好途徑。戲劇是演員直接面對觀眾表演某種能引起戲劇美感的內(nèi)容的藝術,是敘事與抒情的統(tǒng)一,是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具有現(xiàn)場直觀性、雙向交流性的特點。觀眾在欣賞戲劇的過程中,既是娛樂,也是審美,能獲得豐富、高尚的審美情趣,使自己作為一個健康、獨立的人性融入社會。
4重視高雅藝術
中國古代教育就有重視樂教的傳統(tǒng),樂教是安頓人的感性的理想方式。由于高雅藝術能使人越來越有教養(yǎng)、德行、慈善和同情心,在藝術那極富魅力的感性世界里,觀眾感受到的是激動、愉快、歡暢的美的享受。在藝術的優(yōu)美中,受眾的身心能以愉快、舒暢、滿足、平和的心態(tài)沉浸其中,從而體會人生的優(yōu)美、和諧,并在德性方面達到諸如“寧靜以致遠”的崇高境界。開展高雅藝術活動,主要是引進校外藝術團體來校進行公益演出,如中央和各級省市教育、文化、財政、廣電等部門組織開展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同時也要積極推動校內(nèi)的藝術類專家學者開展藝術展演活動。精心組織高雅藝術的校園演出活動,確實能給大學生以藝術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禮,具有良好的人文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楊娜,校園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的新手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36,
[2][3]陶東風,大眾文化教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7-18,21-22,
[4]陳新夏,認識·主體·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220,
[5]包亞明,現(xiàn)代性與都市文化理論[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241,
[6]陸巖,喬長水,和諧校園文化的內(nèi)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11,
[7]劉亞敏,大學精神探論[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46-56,
[8]儲朝暉,中國大學精神的歷史與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D05:78,
[9]夏中義,大學人文教育文存[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2
[10]陳平原,中國大學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2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