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俠
對于社會來說,一個人若只具智性而缺乏德性,則可能是本領越強,負面作用就越大,所以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Q芯可逃俏覈囵B(yǎng)高層次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主渠道,因此推進研究生教育,特別是根據知識經濟時代的特點,搞好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是當前的一個急迫課題。
一、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與問題所在
目前研究生教育培養(yǎng)存在一些問題,總體來說就是綜合素質不高。一方面表現為培養(yǎng)的研究生專業(yè)面狹窄,知識結構不合理,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另一方面是人文素質存在缺陷,沒有文化內涵,不懂做人、做事,急功近利,缺乏團隊協作精神,以致于人際交往失敗,心理承受能力差。這些都直接影響了研究生走入社會后的生活和工作。
1.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社會科學。在我國,自然學科領域的研究生比例占到總數的70%,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生只占30%不到。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社會科學的傾向明顯,與發(fā)達國家的狀況也有明顯差距。本來我國自古就有重視人文的傳統,人文科學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最近的幾十年間,我國在相當長的時期里社會上普遍出現了重理工、輕人文的傾向。長期以來,我國中學文理分科,大學文、理、工分家,學??祁悊我?加上我國科技發(fā)展相對落后,所以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結合、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從理論到實踐都顯得遲緩。特別是當教育的目的只限于“尋求知識”,尚未提高到增強人的素質時,更容易使人文與科學教育隔離,這是我國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上的一個頑癥。這樣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知識面窄、素質不高。
2.大學人文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從當前大多數高校的現狀來看,大學人文教育尚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關注,許多認識和提倡還停留在較低的理論層次。有人甚至將大學人文教育僅僅看成是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缺陷的補償,或者將這一重大理論問題變?yōu)橐粋€技術化的命題。一方面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表現出單一的崇拜和贊美,另一方面對支撐科學研究的科學真理精神表現得隔膜和冷漠;一方面大聲疾呼要重視素質教育,另一方面卻在教育管理方式和考試方式上依然保留著太多的教條和“規(guī)范”。總之,在教育理念、教學管理、教學時間等方面,大學人文教育的處境雖然有所改觀,但從深層上看還相當尷尬和無奈。
3.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方式和內容有待優(yōu)化。人文素質教育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如何做好研究生德育工作,指導研究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提升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質量,還需要在優(yōu)化德育工作隊伍、豐富德育工作內容、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方式上下功夫。
4.導師的帶頭人作用發(fā)揮得不好。教師在素質教育中起著決定性的主導作用。研究生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師尤其是導師的影響。如何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如何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處理個人與團隊的關系等等,都需要導師適時正確引導。但實際情況是:一方面,多數導師更注重對研究生的知識教育,而忽略了人文素質方面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由于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導師隊伍的素質也參差不齊,有些導師對指導工作敷衍了事,起不到“為師”的作用。
5.研究生的“兩課”教育聯系實際不夠。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結合不力,影響馬克思主流意識在研究生文化領域的地位。
二、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發(fā)展的保障機制對策研究
加強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與社會大環(huán)境、高校文化傳統、專業(yè)背景、師資隊伍、管理體制等密切相關,需要全方位的努力,才能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從而提升人文素質教育質量。因此,建立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發(fā)展的保障機制就顯得十分重要。
保障機制是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發(fā)展目標與教學改革操作的中介。目標愈明確、愈合理,教學改革的方向才愈明確、愈有實效。確定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發(fā)展的目標體系,要符合研究生身心發(fā)展的實際,還可以借鑒國外大學的有益經驗和保障機制的模式。既要把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統一起來,又要把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個體目標統一起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各門學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有一點必須首肯,那就是:未來是以個人素質全面發(fā)展為基礎的社會。眾所周知,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基本著眼點,都是如何提高所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F在的普遍共識是:衡量人才質量的標準不僅僅在于人才是否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而且還在于人才是否具有完善的個性、良好的倫理道德、現代觀念意識、高度的人文修養(yǎng)等諸方面的和諧發(fā)展。因此,這個目標體系就是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研究生綜合素質,使得研究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建立保障機制,必須重視四種機制的構建:
1.教學保障機制。課程怎樣設置、實施什么樣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管理模式才能把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使每一個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都能夠得到真正充分地發(fā)揮,是構建保障機制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
要積極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拓寬研究生的知識結構。首先,在研究生課程設置上注重向人文教育拓展,開設有利于培養(yǎng)人文素質的具有廣泛性、交叉性和時代性的課程,增設人文社會科學類的選修課程、特色課程和精品課程等。著重進行文理兼容的公共基礎知識教育。例如美國、日本的大學,第一、二學年通常不分科,全都學習公共基礎課程,包括文學和藝術、歷史研究、社會分析與倫理道德問題的研究、科學、外國文化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加強通才教育。而在我國大學教學計劃規(guī)定的各門課程中,大學公共教育課程約占總學時的40%,但課程門類卻相對單一。開設文化素質教育通選課和有關專題講座,可以彌補分科后學生知識的缺陷,加強學科間的滲透。其次,要加快第二課堂建設。第二課堂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通過近年來的努力,各校的人文課程建設已有一定的基礎,但仍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開設課程的面不廣,學生的選擇余地不大;(2)師資力量不足。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固定的教師不夠,而外聘兼職教師多會帶來管理上的困難及如何保證教學質量的問題;二是現有師資的整體水平有待提高。因為是選修課,如果沒有內容豐富、生動精彩的教學就很難吸引學生。針對此問題,可以發(fā)揮研究生會和學生社團的核心作用,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學術沙龍活動,以社團活動為載體,將不同專業(yè)、不同學科但興趣相同的研究生結合起來,發(fā)揮他們的學術專長和自身優(yōu)勢,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舉辦人文素質講座,邀請學問精深、口才出色的學者,與研究生進行思想和學術上的交流。
2.激勵機制。主要是動機激勵問題。要在教學過程中引發(fā)研究生的學習動機和創(chuàng)造動機,發(fā)揮情感教育的動機激發(fā)功能。除了發(fā)揮顯性課程的作用之外,要特別注意發(fā)揮隱性課程的作用,尤其是發(fā)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園文化是學校人文環(huán)境的具體體現。而校園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形成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和作用是巨大的。研究生是在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悟性、產生學習興趣、發(fā)展個性、獲得能力的。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內化過程,良好的氛圍對于促進內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須在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上下功夫。在硬件建設上,要進行合理的學校總體規(guī)劃,更新、增加教學設備,建立一些人文景觀等;軟件建設包括校風(教風、學風、考風)建設、營造學術氛圍、舉辦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等。尤其要注重校園文化活動對研究生成長的作用??梢酝ㄟ^舉辦文化藝術節(jié),培養(yǎng)研究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舉辦高質量的人文講座、高品位的文藝演出、高水平的報告會,也能使研究生從多方面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3.導向機制。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應該與社會發(fā)展方向相一致。與社會發(fā)展需要相違背的創(chuàng)新(可稱之為“負面創(chuàng)造”)則是與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目標體系相沖突的。用高等教育內在的價值尺度衡量,這樣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還稱不上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由此可見,導向機制的運行是高等學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關鍵。
4.評價與監(jiān)控機制。評價與監(jiān)控機制是高等學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它對于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具有導向、反饋、鑒定、選拔、激勵等功能。建立評價與監(jiān)控機制的關鍵是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與可行性以及監(jiān)控手段、措施的可操作性。
三、加強“兩課”教育和德育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結合力
研究生的“兩課”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徑,在研究生的課程學習中占有很大份量和時間。不能單純地把它作為理論課來照本宣科,而要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研究生的思想、情感和實際生活;要改革教學方式,強化心靈溝通和思想感悟,將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緊密結合;要以人為本,對研究生進行人文關懷,避免空洞的說教;要根據研究生的人格特點,以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教育活動,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加強師德建設,發(fā)揮導師在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導師對研究生的教育概括起來就是傳道、授業(yè)。授業(yè)就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傳道就是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從師生關系看,導師與研究生的關系遠比一般師生關系密切,研究生與導師將一起度過一段相當長時間的學術生涯。通常研究生在成才道路上存在著很多困惑,如怎樣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和挫折;怎樣對待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和學術腐敗;怎樣處理個人與同學、合作者的關系;怎樣對待婚戀、家庭矛盾等等。要解除這些困惑,除了依靠個人的悟性、修養(yǎng)和學校的思想工作外,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應該是導師的關懷和引導。導師的思想、道德、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研究生的成長。愛因斯坦說過:“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能成就方面還要大?!币虼艘訌妿煹陆ㄔO。導師應以崇高的人格情操、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高尚的學術道德、創(chuàng)新的學術追求、無私的育人情懷來豐富、提升學生的素質、人格和精神境界,在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發(fā)揮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