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摘要教育仿生是已經(jīng)興起的一門教育研究科目,對于拓展教育研究視野,解決教育疑難問題意義重大。本文以語文教學為例,從語文課堂教學、語文學科建設角度論述了教育仿生的運用領域,從比喻、借鑒、優(yōu)化、批判、重構五個方面論述了教育仿生的運用方法。
關鍵詞教育;仿生;語文教學
教育仿生是指借鑒其他學科的概念、原理、方法等來研究教育問題的一種教育行為。以往。我們曾無意識地、零碎地將不少外學科的知識或成果仿用到了教育領域,但一直沒有主動地、系統(tǒng)地思考如何利用教育仿生來豐富教學藝術,解決教學難題,提高教學效益。而今,作為一個新的教育研究領域,教育仿生已經(jīng)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自覺關注。下面就語文學科中的教育仿生談談粗淺的認識。
一、語文教育,運用仿生的廣闊領域
首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仿生思想大有用武之地。語文是非常注重表情達意的學科,漢語言具有重情感、表意含蓄、表述簡練的特點,因此在文本中學生經(jīng)常會遇到含義難以理解的地方,這時我們可以用“仿生”的方法來啟發(fā)學生領會、感悟。比如教學《人是能思想的葦草》一課時,文中有一句“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許多同學質(zhì)疑其表述不準確。因為自然界中比葦草脆弱的東西很多,如朝生暮死的菌類、形形色色的微生物等等,葦草怎么可能是“最”脆弱呢?于是我這樣引導學生,我說:“花是香的。你們看對不對?”學生齊答:“對的。”我說:“其實大自然中很多花并不香,有的還有臭味。那么你能不能否認‘花是香的這個命題呢?”大家稍一討論,便恍然大悟:“葦草最脆弱”,這是將脆弱、渺小的葦草相對于廣袤、強大的自然而論,是從宏觀上論述的,所以并沒有錯。試想,如果不仿用大自然的類似的現(xiàn)象加以說明,單憑老師的反復解釋,既浪費時間恐怕也收效甚微。
此外,在學生需要深化理解的時候,在文本內(nèi)容容易混淆的時候,在學生需要探究的時候,等等,也都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仿生”的方法,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從而突破障礙解決問題。
其次,在語文學科建設中,仿生思想正逢其時。這里的語文學科建設指除了課堂教學以外的語文教學理念、學科定位、教學藝術、教材建設、考試評價等的研究。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和學科建設一直受到批評和非議,到現(xiàn)在沒有解決的問題還有不少:語文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后,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又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問題。就像醫(yī)學上總是借助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的一項又一項發(fā)明來攻克一個又一個疑難雜癥一樣,所有的這些問題我們也可以跳出語文學科。以更宏觀闊大的視野,從各個領域?qū)で蠼鉀Q問題的智慧和靈感。
比如語文教材始終得不到學生的喜愛(不是不喜歡閱讀,而是喜歡閱讀課外書),閱讀教學注重分析也使學生興味索然,我們可以從《新概念英語》在全國的流行中思考問題癥結。當年,《新概念英語》和《許國璋英語》同為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暢銷的英語自學教材。現(xiàn)如今,《許國璋英語》除了英語專業(yè)的人作為參考外,無人問津;《新概念英語》卻仍舊經(jīng)久不衰受人青睞。個中原因是《許國璋英語》篇幅較長,練習繁雜,重分析重語法,耗時多收效少;而《新概念英語》篇幅短小精悍,充滿趣味。重點的詞語句式反復出現(xiàn),重積累輕語法,容易使人們整體吸收甚至背下整篇文章,在不知不覺中積累大量詞匯,培養(yǎng)了良好語感。我們有必要針對這種現(xiàn)象反思一下語文教材的編寫?!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版)強調(diào)語文教科書編寫“要符合語文能力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要便于指導學生自學……內(nèi)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有利于學生掌握自學的方法,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不斷提高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選文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不管是語文教材編寫還是語文閱讀教學,都應該像《新概念英語》這樣,重視內(nèi)容,吸引學生;注重學法,方便學生;重視能力,培養(yǎng)學生;注重需要,贏得學生。
二、語文教育仿生的具體方法
1比喻。所謂比喻,就是仿用自然或生活中某些現(xiàn)象來解釋、攻克語文教學難點,以達到教學舉重若輕之功效。教育與生活息息相通,打開生活的窗口必然能為教育帶來靈感和精彩。所以當教學中師生遇到重點難點需要突破時,教師可選取自然或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例和現(xiàn)象作喻體,將抽象的、深奧的、難以理解的本體形象化、淺顯化,從而促進并加深學生的理解。比如教學《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時,文中先說“人因思想(認識)而偉大”,但后文又說“認識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這前后表述似乎矛盾。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筆者打了一個比方:一個人生病很久了,他知道自己明天要死了。他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可悲的處境”,這是很可悲的吧,他還不如不知道自己要死結果在不知不覺中悄然死去來得好;但是人畢竟是高于自然界萬物的,只有人知道自己是因生病而死去,知道自己死亡的不可抗拒,所以,人因能思考、能認識又是偉大的。這樣通過比喻,深入淺出,便能使學生對這個道理理解得清晰、具體和深刻。
2借鑒。茅盾說:“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第一步。”因此。有必要把其他學科的理論、成果直接借鑒到語文教學中來,豐富語文教學思想和經(jīng)驗。新課改中的“對話”理論便是借鑒巴赫金學說中最為核心的概念“對話”和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的“對話說”而建立的。語文教育家冉正寶也正是借鑒思維培育學的理論才一針見血地指出對語文學科性質(zhì)描述的粗糙:“‘工具性是對語言天然的交際特征做出的現(xiàn)象性描述,缺乏本質(zhì)性的揭示。語言其實還是‘思維工具?!币虼?,借鑒在教育仿生中非常重要且最為常見。比如說語文教學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中,“聽”一直被忽視。其根本原因是因為考試是教學的指揮棒,考試從未用有效的方式來檢測這些能力,導致很多高中畢業(yè)生不善于聆聽,注意力不習慣集中,不能敏銳地把握說話者的要點和意圖。我認為完全可以借鑒英語聽力測試和公務員面試的形式,利用課堂、考試的時間,通過教師的閱讀或語段的錄音來考查學生對所聽內(nèi)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以此培養(yǎng)學生專注聆聽、思考、把握信息的習慣和能力。
3優(yōu)化。優(yōu)化是借助教育仿生對原有的語文教學方法或觀念進行完善,使之更嚴謹更科學的一種行為??梢哉f,回顧語文教育改革的歷程,就是一段不斷探索、不斷優(yōu)化、不斷前進的歷程,所以,對教學思想和教學實踐的探索、思考、補充、優(yōu)化非常關鍵。如語文教學一直倡導開展體驗教學,但借鑒培訓業(yè)界非常流行的“體悟式訓練”模式。我感到“體驗教學”還沒有“體悟教學”科學。因為體驗教學強調(diào)用學生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實踐來感悟文本,獲得理解和啟迪,但作為少年學生,他們主要的生活場所一直在學校,其親身經(jīng)歷的生活實踐畢竟很少,這就使課堂上可資利用、聯(lián)系的資源大大減少。而體悟教學既強調(diào)聯(lián)系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實踐,也強調(diào)結合其非親身的經(jīng)歷、經(jīng)驗等來協(xié)助感悟文本。因為一些非親
身經(jīng)歷的資源雖然離學生的生活稍遠,但通過教師的講授、描述、呈現(xiàn),也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如在其中。利用這些資源再來協(xié)助理解文本,學生也會解讀輕松而且興味盎然。我本人對體悟教學一直思考并進行了深入探究,特地申報了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一五”課題《高中語文體悟教學實踐研究》,該課題已被省教科院列為資助課題,研究也已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理論和實踐成果。
4批判。批判就是借用外學科觀念或理論來對比、觀照語文教學,發(fā)現(xiàn)其中的缺點和錯誤并加以改進。這能促進語文教育教學始終沿著科學、正確的道路行進。比如,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和遷移的原理都告訴我們:語言能力是一種心理結構,前面的學習會對后面的學習或起促進作用(正遷移)或起抑制作用(負遷移)。正如皮亞杰所說:“每一個結構都是心理發(fā)生的結果,而心理發(fā)生就是從一個較初級的結構過渡到一個不那么初級的(或較復雜的)結構。”因此,語文教學應該更好地建構閱讀理解的語言能力結構,使前面的學習對后面的學習起正遷移作用,但我們看語文教材的編寫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便能看出不少的無序:同一篇課文可以編人高中,也可以編入初中;同樣作為“文本研習”的一篇文本,初三、高一和高三幾乎沒有什么不同的教育目標和解讀方式,何談遷移?甚至同一專題中的文本也無法形成有效的遷移,這樣何來知識訓練、語言訓練、思維訓練等的序列性?因此語文教材建設也是語文建設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
5重構。重構指利用教育仿生的方法,結合學科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新建構起更加科學的、富有實效的語文教學理念或方法。這對推動語文教學改革,提高語文學科建設成效意義重大。比如,學習理論是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描述人類和動物學習的類型、過程,以及有效學習的條件。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掌握漢字的數(shù)量較少時,這些字在大腦皮層中是一個個孤立的點,這些點是極容易消失的,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采擷同類內(nèi)容構成語言系統(tǒng),使新學的漢字進入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在大腦皮層構建新的鏈接,產(chǎn)生新的系統(tǒng),從而融會貫通。牢固掌握。山東濰坊市濰城區(qū)青年路小學語文教師韓興娥借鑒學習理論和日本漢字教育專家古井勛博士小學生識字研究成果,在小學識字教學中就構建了一套新的系統(tǒng)。她打破了一本現(xiàn)行教材教學一個學期的傳統(tǒng),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科學的識字、閱讀、寫作教學模式,取得了突出的效果,學生在低、中年級的閱讀量分別達到了50萬字和300萬字,在實驗班學生(五年級上學期)讀書量調(diào)查中,讀過上百本乃至幾百本中外名著的學生已大有人在,學生的表達、閱讀能力顯著高于同齡兒童,其教學成果震動全國。其實,縱觀我國語文教學的很多名家,又有哪一位不是在借鑒、重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才造就了自己的輝煌?
達爾文曾經(jīng)表示,他具備的最重要的素質(zhì)不是高智商,不是高深的知識和技巧,而是“善于觀察”。紛繁復雜的大自然和諸多學科領域是教育仿生不竭的源泉,但愿我們能多從中觀察、思考,找到更多的教育仿生的資源、途徑和策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6。
[2]冉正寶,語文教育批評的元基礎與語文建設[J],語文建設,2007,(12):4-6。
[3]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