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楓 馬曉迎 劉麗敏
1、安娜與海絲特的相似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與《紅字》中的海絲特都是世界名著中傲然屹立,值得人們同情與關切,探討與研究的女性藝術形象。她們都美麗率真,敢愛敢做,有血有肉,都犯了為道德和宗法所不容的“通奸”之罪,都承受著人們的鄙視、冷落和拋棄,所愛男人都在嚴酷的現(xiàn)實面前軟弱退縮,在遭遇方面她們有很多的相似,但是分析環(huán)境,挖掘人物內(nèi)心會使我們看到她們在所處環(huán)境和在性格上的堅強與獨立、包容與抗爭方面都是不同的。
2、安娜與海絲特不同之處
2.1二人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安娜生活在19世紀的俄國的彼得堡的上層社會的圈子,她作為一個已婚的高官的妻子,本來擁有生活中該有的一切:丈夫、孩子、金錢、地位、仆人、朋友等,但由于她與沃倫斯基(沃)的相戀,上層社會對她的鄙夷和遺棄使她失去了一切,雖然安娜對這種懲罰似乎表現(xiàn)出無所謂的態(tài)度,但實際上這種懲罰的作用是明顯的。這種被上流社會拋棄和思念兒子的生活使得安娜把所有精神和情感放在沃倫斯基這里,而喜愛社交和自由勝于一切的沃是顯然承受不了這樣的感情重負的。這種與世隔離的生活慢慢使得在孤獨中的安娜失去自信,變得敏感多疑,終于在認為沃在遠離她、冷淡她后臥軌自盡;在《紅字》中,海絲特生活在美國殖民地嚴格的清教統(tǒng)治下的波士頓小鎮(zhèn),在那個政教合一的清教社會里,上帝的旨意就是法律,圣經(jīng)規(guī)定不許奸淫,不許通奸;女子不僅要信仰上帝,也要遵從她們的丈夫們,她們很少獨自做某項決定。我們可以想象,在那樣一個小鎮(zhèn)中,一個已婚女人與別人有了愛情會受到宗法怎樣的懲罰,而海絲特被罰終生都在胸前戴上那代表通奸和恥辱的A字。
2.2二者的獨立度和包容度不同。安娜的心中愛情是最為重要的。因此當外界社會對她冷淡之時,她是無所畏懼的,但是當眾叛親離的她把全部的指望全放在沃倫斯基身上時,她對沃是百分之一百地依賴的,她可以說失去了感情和精神的獨立性,因此當她認為沃不再在意她時,她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而海絲特是有相對的獨立性的,在她與丁梅斯代爾牧師森林中會面之前的七年里,愛一直是她心里的支撐,她的精神世界足夠強大,所以她能夠在孤單中堅持。甚至在牧師死后,她也把愛埋于心里去繼續(xù)生活i她們的心胸和包容度也是不同的。安娜心里只有沃倫斯基,相比較之下,其他人,甚至她自己的兒子和她與沃倫斯基的女兒在她眼里,遠遠沒有沃倫斯基的愛情重要。所以,在認為沃倫斯基冷落她時,她心中的情感大廈轟然倒塌,她沒有考慮過她的兒子尤其是她和沃的小女兒的處境,就很自私地離開了這個令她痛苦的世界;而《紅字》里面的海絲特忍辱負重,在見不到所愛的人,甚至是在所愛的人死去之后,在離群索居的孤單中都堅強勇敢地獨自撫養(yǎng)著女兒珠兒,這不僅是一種抗爭,還是一種贖罪,但可以說海絲特無論是精神世界、勇氣、獨立性,都要強大于安娜。在丁梅斯代爾死去后,雖然為了珠兒身心的更健康發(fā)展她曾帶女兒一度離開小鎮(zhèn),但是當珠兒在外面有了自己的生活以后,海絲特又毅然回到了曾經(jīng)給她愛情、給她痛苦和侮辱的小鎮(zhèn),依然帶著血紅的A字,來幫助鎮(zhèn)里那些需要幫助、需要從她這里獲得建議、力量和勇氣的人們。而她對曾經(jīng)冷落羞辱過她的鎮(zhèn)里人們的幫助又表明了她的不計前嫌的博大胸懷和善良的品質(zhì),種種描述表明,海絲特的心胸是寬廣的,在她所愛的人死后,她的心里仍然有她的女兒珠兒和鎮(zhèn)里的人們。
安娜有很多時候是以自己的方式對自己不公的人施加以報復的。當她生她與沃倫斯基的女兒后生病時,沃倫斯基去了安娜的家并提出帶她到意大利旅行時,她說,如果卡列寧提出離婚,她不同意,因為如果那樣的話,兒子就會判給卡列寧,而她,不愿意看到卡列寧高興。在小說結尾安娜要臥軌的一剎那,想得也是如何報復對她冷淡的沃倫斯基,讓他傷心和后悔,這樣她才奔赴黃泉。而海絲特,雖然是倔強地默默地堅持,默默的抗爭,但是她從來沒有想過要報復誰;相反,她后來對曾經(jīng)冷落她、不理解她的人們給予幫助。從這些方面來看,她的心胸和包容度也是遠遠勝過在愛上以后就心里只有沃倫斯基的安娜。
2.3二者勇敢反抗的堅決度不同。從某種意義上說,安娜和海絲特都有對不利于自己的環(huán)境勇敢反抗,但是反抗的堅決度和勇敢度不同。安娜在與沃的戀愛曝光后,看似對外在的排斥她、不歡迎她的上流社會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但是實際上,這些外交圈子的態(tài)度深深的傷害了她,才使得她感覺在失去家庭、財產(chǎn)、名譽、地位和全世界后,把全部的感情更轉向了沃倫斯基。安娜的這種不顧一切去追求愛情而不理世俗的看法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對世俗的、對社會的反抗。
社會對女人是苛刻的、不公平的。雖然安娜是有夫之婦,但在她和沃倫斯基的感情中他們的愛戀是相互的,而且是沃倫斯基挑逗或苦苦追求在先,然而在安娜和沃不顧周圍的看法而一起去意大利旅游回來后,彼得堡的上層社會依然接受作為男人的沃倫斯基,當他是朋友,接待他,和他說話,和他愉快交談,但卻沒有人理睬安娜,甚至都不提到她,甚至在安娜不顧沃的勸阻而去了劇院時,旁邊一位女士憤然而去,拒絕和她坐在一起。安娜能夠堅持去劇院,能夠相對安然地面對別人對她的態(tài)度也是她的勇敢和反抗。她甚至和沃說過,“我們還相愛不相愛?我們用不著顧慮別人?!?/p>
最讓安娜感到痛苦和屈辱的不是社交界的冷遇,而是沃倫斯基的冷淡,這才是致命的。她曾經(jīng)對沃倫斯基說過只要有他的愛,她就什么都不怕,他的愛使她克服恥辱感,感到驕傲。但是安娜的勇敢和反叛并不徹底。既然事情已經(jīng)發(fā)展成那樣,她本應該努力帶好她和沃倫斯基的女兒,勇敢的好好活下去,并且應該主動爭取早日能夠和丈夫卡列寧離婚;而社交界不接受她主要是由于她和沃在一起卻不與卡列寧離婚,卻還是卡列寧的妻子。如果她能成功與卡列寧離婚而與沃結了婚的話,慢慢的外界的冷遇也會改變的。在安娜與沃倫斯基旅游回來她的一個朋友只和她呆了十分鐘,說“你還沒告訴我什么時候辦離婚手續(xù)呢。恐怕在你和沃倫斯基舉行婚禮以前,人家不愿見你。”而安娜不主動地離婚,她不想離婚,或者沒有耐心等待或說服卡列寧和她離婚,也沒有耐心照顧她與沃的小女兒,沒有充滿信任地繼續(xù)給予沃倫斯基他所需要的自由的空間,就絕望地踏上樂黃泉之路。所以雖然安娜做出了抗爭,也有人認為安娜的死本身就是一種抗爭,但是與《紅字》里面海絲特受到宗法嚴懲的更加艱難的處境相比,安娜抗爭得不夠耐心,不夠堅強,不夠勇敢,不夠徹底。而《紅字》的作者霍桑本人由于所受加爾文教,超驗主義和人道主義觀念的影響形成了思想的矛盾和復雜性。認為海絲特接受懲罰佩戴紅字而忍辱負重撫養(yǎng)珠兒是一種贖罪的,向宗法妥協(xié)的態(tài)度的觀點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從小說中描寫的在示眾臺上海絲特的漠然抗拒的態(tài)度,而且在海絲特與丁梅斯代爾七年未見,但在森林中相遇還能夠互訴衷腸而密謀逃離來看,與其說她的堅持是默默贖罪,向嚴酷宗法和虛偽道德的低頭和懺悔,不如說是她的一種由于心中有愛,而進行的對生命和真愛的堅持和對嚴酷宗法的默默
的反抗。與安娜相比,海絲特是堅強的、隱忍的、勇敢反抗而堅持這種反抗的,也是把這種反抗堅持到最后,堅持到了她最后受到人們的接受、尊敬和喜愛。這期間的過程是世人難以想象的孤獨、屈辱、艱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直到她老的時候,一直到珠兒在外面的世界里有了自己幸福的生活的時候,她又回到波士頓鎮(zhèn),她的毅然回歸表明了海絲特對自己行為的勇于承擔和對愛情的無怨無悔,與安娜相比,她是對違反人的自然本性的嚴酷的宗法的更加耐心,更加堅決,更加勇敢,更加無聲,也是更加徹底地反抗。
2.4二者的結局不同。安娜最終結束了掙扎,結束了自己的痛苦,卻也給別人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痛苦。她的死給沃倫斯基帶來了深深的痛苦與自責,所以他要參加戰(zhàn)爭來毀滅那連他自己都討厭的身軀和他所認為的自己無用的生命;安娜的死肯定也給她的孩子們,她的兒子和女兒帶來終生的疑問和痛苦;而《紅字》里的海絲特,在人們的酃夷和謾罵中,在為人們所拋棄的離群索居中,在痛苦和屈辱中堅強地撫養(yǎng)著女兒珠兒。終于含辛茹苦把女兒養(yǎng)大,女兒在外面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非常幸福,而海絲特又自己回到了波士頓,胸前仍然帶著那血紅的A字,勤勞地生活著,而由于她的勇敢和堅持,女人們都帶著自己的痛苦和迷惑去她那里尋求解答和力量。而海絲特盡己所力地去幫助別人,安慰別人,回答別人的疑問,人們都知道她沒有在為自己的享樂和幸福而活,因為她的愛情和幸福在她所愛的丁梅斯代爾倒下而死去的時候就已經(jīng)隨他而去了。她是在為了人們和她自己的女兒而活,所以在人們眼里,那曾經(jīng)代表屈辱的A字卻慢慢轉換了含義,變成了能干(able)和天使(angle)的含義。海絲特以自己的耐心,堅強和勇敢和勤勞的努力終于改變了人們對她的看法,對她更加理解,寬容和愛戴。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海絲特以善良,勇敢,堅持和勤勞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那就是改變了人們的看法和贏得了人們的理解和擁戴。
3、結論
《安娜·卡列尼娜》與《紅字》無論從人物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特點、人物遭遇等等都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是美麗善良,真摯率直,都是愛上了丈夫以外的男人,都由于此而受到周圍社會人群的鄙視、唾棄和羞辱,后者甚至受到宗法的嚴懲。但是,兩個在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些不同。她們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性格中的獨立性和包容度,默默堅持和反抗的程度和人物結局等都不同。安娜沒有能夠勇敢地生活下去,而是在社交界的離棄下凄苦地臥在車輪之下,離開了這令她痛苦掙扎的人世;而海絲特在周圍人們的鄙視,唾棄和辱罵下離群索居,繼續(xù)勇敢地繼續(xù)撫養(yǎng)著自己的小珠兒頑強的生存。在牧師死后一度離開,但當珠兒在外面的世界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幸福后,她依舊佩戴著曾經(jīng)象征恥辱的A字繼續(xù)生活在那個小鎮(zhèn),勤勞地生活,善良地幫助別人,終于慢慢改變了人們對她的看法,而使人們開始喜歡和愛戴她,那個A字也由恥辱的通奸標志變成了能干和人們仰慕的標志。海絲特最終以自己的堅強勇敢實現(xiàn)了對嚴酷宗法的默默反叛和對真愛的保護和堅持,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喜愛。
作者簡介:
陳曉楓(1972-),河北秦皇島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他語教學(TESOL)。工作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外語系。
馬曉迎(1962-),河北人,文學學士,副教授,專業(yè):英語語言文學。工作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外語系。
劉麗敏(1976-),女,河北石家莊人,職稱: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工作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