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雨
如果要問哪個學科投入的時間精力最多,而學習效果最差的話,恐怕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外語。對于中國“外語熱”的批評已非一日,有些甚至十分尖銳,但從未看到有任何減弱的跡象。究其原因,除了一部分人出于興趣愛好和個人發(fā)展需要學習外語之外,大多數人的“外語熱”是被“考”出來的。因為很多人只知道升學、考研、評職稱等等都需要考外語,不學外語是不行的。除此之外,學外語還想做什么,就不甚明了了。畫家陳丹青曾經因外語門檻的限制,招不了他想招的研究生,憤而辭去了北大教授的職務,當時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反響。盡管如此,外語依然以“不壞僉身”在許多領域保持著“一票否決”的絕對權威。與此同時,在外語熱的場景下,又顯現著另一幅畫面:雖然我們的外語教學已經普及到了小學,許多人從小學甚至學齡前一直學到了大學,但最后還只是個“三腳貓”功夫,除了考試中能拿些分數外,仍然屬于“聾子”和“啞巴”,聽不懂,說不了,無所用之,沒有任何的實際效果。
常常有人在提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每個人都必須學外語?假如一個人一不想出國,二不做外貿,三不當導游,四不做外教,不學外語行不行?一個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人。晉升職稱能不能不考外語?若說要與國際接軌,實際上許多發(fā)達國家也沒有像中國這樣重視外語。以日本為例,作為一個學習和吸收外來技術能力極強的國家,日本學外語的人數比例遠遠低于中國。他們培養(yǎng)了一批專門的外語人才,負責介紹和翻譯國外的圖書情報資料,而讓其他的各類專業(yè)技術人才集中時間和精力在專業(yè)研究領域早出成果。他們對待外語的態(tài)度非常理性和務實,采取的策略也很符合實際,很有效率,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實踐證明,我們的學生不論在基礎教育階段,還是在高等教育階段,花在外語上的時間,都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學科,造成7時間和精力上的巨大浪費,也嚴重影響了專業(yè)課的學習和興趣愛好的發(fā)展。以大學為例,不少學生為了拿到英語四六級考試證書,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外語。因為外語過不了關,就拿不到學位證書。這樣一來,學生們就很難用更多的精力去鉆研專業(yè)課程,去閱讀更多的專業(yè)書籍,也就使得大學生的專業(yè)水平呈現整體下降的趨勢。若論基礎教育階段,外語更是在高考指揮棒下不斷得到強化,以至于不少孩子從學齡前就已經踏上了學習外語的征程。所以,在中國,學外語早已不是喜歡不喜歡、愿意不愿意的事,作為一種語言,它已經由交際的工具,變成了應付考試的工具,“考試外語”與學習語言本身的目的已經背離,和每個人自身的需求也沒有了關系,它成為了一種帶有制度強制的行為,任何人在它面前都別無選擇。
一個時期以來,盡管也有所謂的“國學熱”,雅言經典也紅紅火火地走進了校園,但這種熱是一種虛熱,表面的東西和表演的成分居多,只是看起來很熱鬧。與之相比,舉國上下之“外語熱”,則是實實在在的實熱。其熱度,已經超過了對母語的學習。有人認為,中國人的漢語水平呈下降態(tài)勢,在一定程度上與外語對母語的擠壓有關,應該說不無道理。這種觀點也得到了不少中學語文教師的認可。進入中學以后,由于升學壓力增大,許多學校把外語作為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科目之一,大量的課外時間都被外語擠占了。在這種狀況下,母語教學的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高也就是必然的結果。
令人欣慰的是,在今年的兩會上,有人提出了一份建議高考中允許考生選考外語或古代漢語的提案,并且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說明過度重視外語學習的問題已經得到更多的關注。平心而論,我們一直在強調以人為本,但在學校教育方面并沒有給受教育者多少自主選擇的權利。學習活動本身具有很鮮明的個性化色彩,在打好知識基礎的前提下,應該給受教育者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志向,來自主確定以后的發(fā)展方向。時??吹矫襟w關于國外漢語熱的報道,但仔細讀過,就會發(fā)現國外所謂的“漢語熱”,只不過是選擇學習漢語的人比過去有所增加而已,和我們以應試力主導的“外語熱”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我們也應該努力營造一種外語學習的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讓外語學習真正成為一種個體的需要和選擇,而不是一種政策和制度的強制。在人才日益市場化的今天,只要有需求,就不愁沒有外語人才,根本不需要通過考試杠桿逼著每個人都去學。因此,選考外語的提案非常具有建設性,它可以讓一大批人從外語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在其他方面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當下關于教育改革的話題總是層出不窮,但真正切中要害、對整體改革有宏觀導向作用的見解并不是很多。希望像類似選考外語這樣切中時弊的提案,能夠得到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從而使外語早日回歸本位,使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更加科學、合理和有效,使尊重個性、尊重選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切切實實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