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菊
幼兒告狀是幼兒教師在園內(nèi)隨時會遇到的一種現(xiàn)象。接到幼兒的“告狀”后,幼兒教師就要抽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幫助幼兒去處理那些所謂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那么,幼兒為什么喜歡告狀? 本文試對其原因進行簡要分析。
一、告狀是幼兒實現(xiàn)自我保護的手段
人與生俱來就有自我防御、逃避危害的本能。一旦遇到危險、難處就會想方設法去尋求擺脫它們的途徑,而在所有途徑中,獲得他人有力度的支持與幫助不僅是捷徑,而且是人類尤其是自我防護能力、人際關系協(xié)調(diào)能力低弱的幼兒的最佳選擇。在幼兒園里,教師是能夠給幼兒提供“有力度的支持與幫助”的最佳人選,所以幼兒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就會經(jīng)常向教師“告狀”。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楚瑜今天扎了一個粉紅色的蝴蝶結(jié),午睡脫衣上床時沒有把蝴蝶結(jié)解下來,鄰床的佳佳見到了便不時伸手過去摸楚瑜的蝴蝶結(jié)。楚瑜幾次推開佳佳的手,但佳佳還是不停地將手伸過來。終于楚瑜被惹惱了,于是大聲地朝教師的方向喊道:“老師,佳佳抓我頭發(fā)?!苯處熢诖藭r就成了孩子心中最佳的“救助者”,在教師走過來詢問事情的簡單經(jīng)過并教育了佳佳后,佳佳不再打擾楚瑜的午睡,一切恢復了平靜。
教師在協(xié)調(diào)幼兒之間關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不僅為幼兒所熟知,也為家長所認同。幾乎每一個家長都表示,幼兒教師是專門負責教育幼兒、照顧幼兒的成人,因而,幼兒遇到了麻煩必須報告老師。家長們送自己孩子上幼兒園時給孩子的叮囑中總是少不了“要是有小朋友欺負你,就去告訴老師”之類的話,表明家長也同樣把“報告老師”當作自己孩子免遭欺負的保護傘??磥?,幼兒“告狀”是幼兒實現(xiàn)自我保護的一種最為便捷、有效的手段。
二、告狀是幼兒引起他人注意的需要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任何一個正常的兒童天生都具有一種“我要做個好孩子”的愿望,希望得到大人特別是他們眼里有權威的大人們的表揚。標志著自己是“好孩子”的一朵小紅花、一個五角星往往是幼兒最珍貴、最值得炫耀的東西。對于幼兒來說,幼兒園不僅是一種新的體驗,而且也為他們的生活敞開了一個新的世界,使他們不再局限于一個只以他為中心的小圈圈,他得和許多素不相識的競爭者一起爭相贏得這個成年人的注意。要在這種“競爭”中取勝,能干的幼兒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對于競爭資本不足的幼兒就免不了有一定難度。
有這樣一個例子:吃點心的時間到了,幼兒每人領了一份點心,端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吃。吃完的小朋友把杯子擺放到教室前面的小桶里,擦擦嘴巴就到戶外活動去了。巧玲吃點心的速度很慢,班上大部分的幼兒都出去玩,可她的點心才吃了一半。這時,老師已走到戶外去照看其他的小朋友了。突然,巧玲大聲地喊道:“老師,小蕊沒把杯子放好就出去了!”巧玲是個吃飯一直都很慢的孩子,對此,老師對她有了一定的偏見,特別是在進餐時間里聽見她的告狀,很反感,便漫不經(jīng)心地說:“快吃你的吧!小蕊不放杯子由我來管。每天吃點心都吃到最后,還總愛管別人的事情!”巧玲閃亮的目光迅速暗淡下來,低下頭,不再講話了。其實我們認真分析一下,巧玲是想借助小蕊也不送杯子的行為,向老師證明:我雖然吃得慢,但我是個服從教師安排、守紀律的孩子,同時我還能幫助老師去監(jiān)督其他的小朋友,以引起老師對自己的注意。如果當時這位老師先肯定了巧玲的“告狀‘,對這件事做了妥當?shù)奶幚恚缓蠼铏C鼓勵她趕快吃完自己的點心,那效果便會大不一樣。可見,幼兒“告狀”就是想引起他人尤其是教師的注意。
三、告狀是幼兒嘗試評價他人的一種方式
幼兒期是兒童評價意識逐步形成的時期。由于年齡的關系,兒童評價意識處在一個非常幼稚的階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識也比較貧乏,對于是非、善惡的理解,帶有明顯的直觀、具體和膚淺的特點。什么是好?和我一塊玩,給我小人書看就是好;小皮球借給別人而沒借給我,就是壞……幼兒就是這樣根據(jù)個別的現(xiàn)象、具體的小事、直接的利害來看待好壞、判斷是非。為此,作為教師應掌握好幼兒評價水平發(fā)展的特點,妥善處理好他們的“告狀”問題。對于小班的幼兒要讓他們明確誰對誰錯,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中班的幼兒則要求他們明確誰對誰錯,要知道為什么;對于大班的幼兒則要進行集體討論,要求他們講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讓幼兒自己做出判斷,使他們的道德判斷逐步從他律水平向自律水平發(fā)展。
總之,幼兒“告狀”,看起來事小,其實對幼兒的健康發(fā)展關系十分重大。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充分認識幼兒“告狀”對其自身發(fā)展的價值。對待不同幼兒的“告狀”,教師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如對幼兒正當?shù)摹⒄埱髱椭缘摹案鏍睢?,教師應該主持正義,及時給告狀的幼兒以安慰,讓幼兒渴望愛撫的心理得到滿足,增強幼兒的安全感; 而對于幼兒有表現(xiàn)欲類的告狀,老師可以在肯定孩子優(yōu)點的基礎上,鼓勵他們學會與伙伴合作,培養(yǎng)他們關心他人、相互友愛的品德,慢慢淡化孩子的“告狀”意識。
(責任編輯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