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均亮
【摘 要】在高中階段教育漸趨普及的今天,職業(yè)高中的生源差,學生的素質(zhì)底,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道德品質(zhì)。我們只要有恰當?shù)囟ㄎ唬瑢W生進行有目的、有選擇地教學,注意發(fā)揮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語文課是“學以致用,有的放矢,學有所樂”的,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學有所成,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步入正常軌道。
【關鍵詞】課堂教學 有效性 學以致用 教學探究
職業(yè)高中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以就業(yè)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在國家大力倡導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尤其是我們職業(yè)中學更應注重學生素質(zhì)。因為職教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培養(yǎng)和輸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的合格勞動者。而語文屬于人文科學,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如果以全面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為教育己任,那么語文課則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陣地。同時語文又是職高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培養(yǎng)實踐能力的基礎。但是據(jù)調(diào)查,當前職高學生大多語文能力不強。究其原因主要是職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不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缺乏主動學習。因此,筆者認為職高語文課堂教學應從“有效性”出發(fā),“學以致用,有的放矢”,讓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習“學而有用、學有所樂”,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
一、學以致用———讓學生意識到學而有用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魯納說過:“使學生對一門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勢必使之知道這門學科是值得學習的?!比欢谥械嚷殬I(yè)學校的課程中“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yè)學校各類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礎課。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對于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yè)能力、創(chuàng)業(yè)能力,以及繼續(xù)學習和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庇纱丝梢娬Z文是工具,是基礎。也就是說:語文是職高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培養(yǎng)實踐能力的基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讓學生充分認識、體驗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作為職高的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思路來上好語文課,讓學生充分認識、體驗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
首先,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載體——語文教師,要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教學經(jīng)驗,要具有把語文知識和不同專業(yè)特點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突顯知識的重要性。在學習《把握未來科技發(fā)展趨勢》和《多媒體——改變我們生活的“天使”》等課文時,針對計算機專業(yè)的特點,讓同學們分析、展望計算機專業(yè)的發(fā)展前景,從而增強學生的專業(yè)自豪感。
其次,在職高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文教學”有著及其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講它要比一般的課文學習更重要,因為它有著極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這種文體的重要性。為此教師可以通過精心的課堂教學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應用文與生活之間存在的緊密聯(lián)系,進而認識其重要性。
二、有的放矢———讓學生體驗到學而有樂
興趣,是快樂學習的前提,是推動學生發(fā)展的一種原動力。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是一種內(nèi)在的力量,它促使學生萌發(fā)強烈的求知欲,從而推動他們自覺地努力探索,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而興趣的缺失也正是目前職高語文教學困境最根本原因,要改變這一狀況,教師在組織常規(guī)的教學時,可開展各種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
1.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成功的機會
對某些學生尤其是后進生降低成功的評判標準,在其取得了相對較小的成功時也及時給予鼓勵;盡可能地挖掘?qū)W生的長處,給學生充分展現(xiàn)自己能力的機會;為學生設置合適的學習目標,或者把長期的、困難的目標分解成具體的、簡單的目標,使學生在從事該任務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每一步進展,更多地體驗到學習的進步和成功。
2.開展多樣的興趣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好動可以說是職高生的天性和共同特點,因為他們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他們上課時“活動”就很多,比如上課時他們就喜歡動來動去搞搞小動作,講講小嘴。這樣在上課過程中就可以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的快樂,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采用多元教學媒體教學,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多媒體教學是現(xiàn)代教學發(fā)展的一個主流方向,豐富、形象、便捷的多媒體教學越來越成為教師們的最愛。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就是“全憑教師一張嘴”,靠教師單向傳遞教學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教師的講解和各種媒體手段的有機結合,能突破時空界限,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具體,使教學形式多樣化,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語文課堂中,更容易使學生進入特定
的情境之中。
三、讓學生靈動地學習教材
職高語文教材中,其教學內(nèi)容的確存在繁、難、偏、深、舊、窄的情況,有的跟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學生感到陌生,缺少發(fā)自內(nèi)心的共鳴,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又喪失了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語文教學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語文教材,應結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社會生活是課堂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根據(jù)這一原則,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脑鰷p,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
在應用文課堂教學中,有些文章雖然是大作名篇,但與學生生活脫離,缺少時代氣息。既然是學以致用,就應該貼近學生生活,所以教師在應用文教學中,要注意靈動地處理好教材。一方面是從書本中找素材。另一方面是從課外找素材。筆者在“新聞”教學中,以課文中的幾則新聞為例講了在“標題”“導語”和“結構”上的基本特點后,又從《臺州日報》和《錢江晚報》中找了幾篇在標題和導語上很有特色,在內(nèi)容上學生感覺更親切的文藝和體育新聞作進一步講解。從學生的反應來看,效果也很好,學習的積極性很高。由此課堂中也就充滿了歡聲與笑語。
參考文獻:
[1]布魯納. 教育過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林華民.新課程下我們怎樣當老師[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