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峰
創(chuàng)新教育是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創(chuàng)新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思維能力和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進一步推進,那種機械、呆板地傳遞書本知識的教育教學方法已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培養(yǎng)新時代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急需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那么該如何改革和創(chuàng)新初中英語的教育方法?提高英語教學質(zhì)量呢?多年來我一直在探索,并總結(jié)了以下幾點經(jīng)驗,以供大家參考。
1.英漢語音對比,迅速巧妙識記單詞
語音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實際的能力,而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要過的是單詞關,學不會單詞發(fā)音,記不住單詞,對今后學習英語會造成很大影響,造成學生識記單詞困難的原因之一是受母語的影響,之二是沒有語言實踐的機會。課堂上學會了,下課后離開老師又忘了。母語的影響有不利的一面,但也有有利的一面,不利的是英漢語音有不同、完全不同的情況,有利的是英漢語音有相近、相似的地方。老師可針對這兩種情況揚長避短,把不利的因素轉(zhuǎn)為積極有利的因素,把有利的因素發(fā)揚光大。這就是英漢語音對比拼讀法。初中學生在小學已學了六年的漢語,對漢語拼音已非常熟悉,英語是拼音文字,單詞的拼讀與小學漢語拼音的直呼拼音法非常相似,因此將小學的拼讀拼音合理運用進入英語單詞的拼讀拼寫中,是十分有效的。在拼讀單詞時,讓學生認真區(qū)別英語48個音標與漢語拼音字母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告訴學生一個英語字母在不同單詞中有不同的發(fā)音,嚴格區(qū)別于漢語拼音字母。如:學習單詞cat時,告訴學生,字母c在單詞中發(fā)〔k〕音,a在單詞中發(fā)〔?〕音,t發(fā)〔t〕音,讓學生將〔k〕與〔?〕相拼得出〔k?〕音,再與〔t〕連起來,就發(fā)出〔k?t〕的音了。
2.運用發(fā)散思維,強化聽、說、讀、寫的整體進步
發(fā)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和分散思維,是根據(jù)問題提供的信息,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最終獲得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
2.1運用發(fā)散思維加深學生對詞匯、語法、句型等知識的進一步理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如:在學習unlike一詞時,引導學生由unlike聯(lián)想到它的反義詞like(像),還可以聯(lián)想到加“un”前綴構(gòu)成自身反義詞的詞型。如:fair(公平的)——unfair(不公平的);happy(高興的)——unhappy(不高興的)。同時還可以想到like除了做介詞表示“像”這個意思外,還可以做動詞表示“喜歡”的意思,于是便形成了下面的知識體系:
Like(動詞)(喜歡)
↑
Unlike→反義詞like(介詞)(像)
↓
unfair(不公平的)——fair(公平的)
↓
unhappy(不高興的)——happy(高興的)
知識體系形成以后,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從而更好的掌握知識、運用知識。
2.2運用發(fā)散思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發(fā)散思維在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能達到復習舊知識的目的,又能起到預習新知識的效果。如學習news(新聞、消息)一詞時,可以告訴學生,news一詞是又表示方向的四個詞的字母構(gòu)成的,然后引導學生聯(lián)想表示方向的介詞in、on、at;以及表示方向的形容詞。
East(東)→eastem(東方的)
↑
nor them(北方的)←north(北)←news→soutlr(南)→soothe(南方的)
↓
West(西)→westem(西方的)
這樣既可以復習表示方向的四個單詞,又可以學習新詞news。
3.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積極性
初中大綱明確指出,外語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的活動,要提高教學質(zhì)量,只有提高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轉(zhuǎn)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才能提高學生的外語成績。古人說:“萬事開頭難;好的開頭能使事情成功一半”。所以每一節(jié)英語課的導入就十分的重要,課堂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來導入新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課后學生們都說:“老師總是想法子讓我們高興,讓我們對每一節(jié)英語課都充滿期待”。
3.1音樂導課(music),美妙的音樂,優(yōu)雅的旋律,會給人一種輕松、愉悅的美感。中學生大多數(shù)對音樂有一定的欣賞能力,因此我在上SEFC.A,unit15時先讓學生欣賞我國的古典音樂,同時用英語向他們介紹: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聰慧的民族,有四大發(fā)明,由此引出課題paper(紙)使學生在獲得美感的同時,又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內(nèi)容自然銜接而導入新課。
3.2詩詞引入(poems)
如何在具體語境中正確區(qū)別和運用過去進行時和一般過去時是大多數(shù)學生感到棘手的問題,上課前我想讓一位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背誦唐代詩人賈島的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讓學生討論詩人為什么先用“推”,后改為“敲”?為什么“敲”比“推”好?并用英語翻譯出來,有的學生馬上就回答出了。在英語里,推(push)是一個瞬間動詞,不能用于時態(tài),而敲(knock)則是延續(xù)動詞,可用于進行時態(tài),這時可翻譯成“Armonk is knocking at the door in the moon.”通過“推”與“敲”的一番斟酌,學生們就不難體會過去進行時和過去時的用法差異了。
新課導入的方法還有很多,這需要教師根據(jù)每篇課的實際、需要以及自己所掌握的資料來確定,如用廣告詞導入(Advertisements),情景討論導入(Situation discussion),背景知識、文化風俗等都能去得很好的效果。
江總書記指出“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迅速興起的挑戰(zhàn),最重要的是堅持創(chuàng)新”。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這話的含義,在英語教學中就是要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改革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學質(zhì)量。
收稿日期:200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