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發(fā)
在農村的初級中學,有這樣的一個群體,他們因為家庭背景的特殊,也就是家庭經濟較一般家庭要困難得多(排除孤兒和單親家庭),從而導致他們表現出與同齡人不一般的行為,這些行為若不及時加以引導,會對他們的健康發(fā)展造成障礙。此次調查研究的對象是八、九年級中貧困家庭的學生共12人,調查工作開始時間是2008年4月份,調查方法包括發(fā)放調查問卷、單獨訪談、與相關班主任或教師交流、進行家訪并對相關家長進行問卷調查。調查表明,對這類學生的教育任重而道遠,需要多管齊下,即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協(xié)作。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及其原因分析
此次調查的僅是正常家庭(即父母健在)的不正常背景(即家庭經濟很困難)的初中生的日常行為。首先,對確定好的調查候選人發(fā)放調查問卷,問卷內容涉及初中生在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上的28種日常行為,其中屬于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有22種,不良行為6種。在良好的行為習慣選項中,僅有128人次選擇了“是”,也就是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養(yǎng)成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與該項總數264人次相差了136人次,可見,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人數還不到調查總數的一半。還有24人次選擇了“不是”,也就是他們認為自己沒有某些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再有112人次選擇了“有時”,說明這一部分學生在各種需要做出正確行為的情況下猶豫不決,或者會根據情況的變化而做出不同的選擇,沒有堅定的立場和明確的態(tài)度。其次,對接受調查的12名學生進行了單獨訪談,針對他們各自的問卷,與他們進行交流,了解促使他們做出某種行為的動機及做出某種行為之后的感受。
在與相關12位家長的交流中得知,他們中有8人更加關注子女在校的學習成績,但少有過問在校紀律。認為自己回到家中的主要活動是勞動的家長占到了100%,因此他們很少有時間專門引導子女的行為,有時進行教育也只是就事論事。覺得子女比較懂事的家長占到了調查對象的50%以上。另外有些家長則認為自己根本就沒有時間,也沒有打算去關注子女的日常行為。覺得只要不“太過分”就行,但如果出格了就要嚴懲。
二、對策或建議
從學生的日常行為再到各方面的反應,我們不難得知,此類學生的日常行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果我們在各種影響面前給以關注和正確引導,是能夠為這類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及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讓他們能健康成長。
首先,利用“天然的條件”來教育。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調查顯示一半的人次具有良好行為習慣或者不具有不良行為習慣,說明這部分學生“根基”不錯,當然其中也有家長、老師教育的功勞。若是家長、老師能利用他們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多加引導、激勵,相信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要多關注這類學生身邊的人和事。調查顯示不少人持有觀望、從眾心理,基于此,我們的教育者(尤其是教師)要注意凈化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不能只針對一些人進行教育,要保證大氣候是好的,才會有好的小環(huán)境。否則,會激發(fā)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或覺得自己不應成為“另類”而使教育效果打折或適得其反。
第三,在公眾場合盡量淡化他們的“特殊身份”。對于他們家庭的貧困,這類學生的潛意識里是知道的,家長及教師在公眾場合,尤其是在學校里,哪怕是要幫助他們也要講究策略,不能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以免使他們產生或加重自卑心理從而導致他們的行為怪異。
第四,要進行長期的跟蹤引導。一種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長期的,行動是受思想控制的,對這類學生,要長期關注他們的思想及行動,不要等到出了事才進行教育,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讓他們改變一種陋習需要耐心的引導。
第五,教會他們確立近期目標。遠大理想固然好。但由于他們家庭貧困,容易使他們看不到實現的可能而自暴自棄,從而導致行為反常。但近期的目標使他們能看到希望,能夠獲得成就感,從而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第六,加強社會環(huán)境建設,凈化社會環(huán)境,加強學校周邊治安環(huán)境治理,貫徹落實黨的“三農”政策,做好扶貧助困工作,認真執(zhí)行義務教育法,使他們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第七,多鼓勵或“強迫”他們參加各種有益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是學校組織的也可以是社會組織的,用活動占據他們的“空閑時間”,讓他們在活動中充分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充分肯定自己的價值,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和集體的溫暖,增強集體榮譽感,激發(fā)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責編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