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來斌
中學地理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一門副科,學校課時安排得少,占用得多,學生也認為不重要,加上部分教師仍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產(chǎn)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成績不好。如何改變當前地理教學的低迷狀況呢?我認為當務之急是盡快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對地理感興趣,才會想學樂學,才會主動去學習,地理成績才會不斷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該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靈活運用語言藝術
知識的傳授、師生的交流都是通過語言來進行的,教師的語言運用能力對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影響很大。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使用風趣、幽默、生動的語言,并適當引用民謠、諺語、詩歌、成語等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解長江時,為描述三峽的險灘激流、奇美景色,可吟誦李白的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短短幾句就把學生帶入奇妙的意境。
二、巧妙結合生活實際
在地理教學中,若能將課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到身邊有很多的地理現(xiàn)象孕育著地理原理,使地理知識的價值得到呈現(xiàn),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就會被調(diào)動起來。例如,講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可提出學生熟悉但又解釋不清楚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又如,講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時,可結合神舟七號順利升空、嫦娥一號成功奔月等科研成果,因為那些不僅是中國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更是中國航天技術上的重大突破。講星座、日食、月食、天氣和氣候等都可結合所學的知識來解釋,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充分利用地理圖像
地圖是一種特殊的地理教科書,它是地理的“第二語言”。中學地理課本中的附圖是課本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附圖和圖片可以充實和簡化課本有關內(nèi)容的文字敘述,能達到以圖釋文、圖文結合的目的,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創(chuàng)造地理情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例如,講非洲的薩瓦納氣候時,學生對熱帶草原缺乏感性認識,難以區(qū)分干濕兩季的特點,可利用“熱帶草原景觀圖”指導學生觀察出干濕兩季的自然景色。再聯(lián)系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讓學生認識到那里處在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下,濕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豐沛;干季受季風帶控制,降水較少,進而理解了干濕季交替的原因,掌握薩瓦拉氣候的成因及氣候特點。
四、適當運用多媒體手段
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過于簡單,書、圖、嘴、粉筆,很顯然不能滿足現(xiàn)代地理教學的需要。如果采用多媒體教學??梢詫⒁恍┛菰餆o味的地理信息轉化為聲音、圖像、動畫等。把教學內(nèi)容生動、形象、逼真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吸收知識的時候產(chǎn)生一種愉悅感,從而對地理課堂產(chǎn)生更為濃厚的興趣。例如,講解地球運動這部分內(nèi)容時,收集一些關于地球在宇宙空間運動的動畫,制作成課件,在播放這些課件的時候配上一些輕音樂進行講解,這樣學生聽課的時候,欣賞著美妙的音樂,觀看著逼真的畫面,就很容易掌握這些平時難以理解的知識。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課外活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課外活動不僅具有知識性、科學性、實踐性,更具有靈活性和趣味性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應該大力開展一些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例如,組織各類興趣小組(天文、氣象、地震、環(huán)保、軍事地理等)、舉辦專題講座、開展演講和知識競賽、進行參觀調(diào)查和野外考察、小制作和小發(fā)明活動、結合實際撰寫地理小論文、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等等。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地理不是負擔而是享受,才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并積極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自覺地、不失時機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責編黃曉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