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誠
儒家經(jīng)典之作《禮記》是從先秦至漢代凝聚而成的禮學文獻選編,系統(tǒng)記述了古代習俗、圣賢逸事和儒家關(guān)于禮儀禮義的言論,闡述了先秦儒家關(guān)于國家禮制和倫理思想。其中,第三十篇《坊記》記錄了孔子關(guān)于加強德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強為政者道德修養(yǎng)的言論,是古代從政者和讀書人必讀的重要文章之一。在今天的傳統(tǒng)文化熱中,南懷瑾老人等積極倡導人們要反復閱讀之,以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對于為人師表的教育工作者更有必要了解古人所論的“師表”含義。為此,筆者以導讀的方式逐段加以解析,以期豐富今日中小學的行政管理內(nèi)容,促進學校倫理文化建設(shè)。
《坊記》是儒家論述道德建設(shè)的重要著作,通過記述孔子有關(guān)防范違德、違禮、不忠、不孝、犯上、亂倫、貪利等方面的言論,論述了人性的弱點和以防為主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強行政管理、道德教育、法制建設(shè)等方面的若干重要原則。閱讀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從儒家行政倫理思想和道德教育理論中吸取某些有益的智慧。
1君子之道,以防為主
原文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則坊與,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為之坊,民猶逾之。故君子禮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p>
孔子說:“君子治民之道,就像修設(shè)堤防一樣,是用來防范人們過失的。雖然防范得嚴密,但還是有人要越軌。所以統(tǒng)治者用禮制來防范人們在道德上的過失,用刑罰來防范人們在行動上的淫邪,用政令來防范人們在欲望上的貪婪。”
《坊記》開宗明義,闡述了制度建設(shè)、道德教化、頒布政令三者對國家社會道德秩序建設(shè)的重要性和相關(guān)性。根據(jù)人的本性,以防為主,這是一種比較符合人道精神的為政原則。學校是一個小社會,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根據(jù)學校文化特點實施全面的思想教育,預防各種不良道德行為的發(fā)生,是非常必要的。但作為校長,在行政倫理文化建設(shè)方面,為防一些不良行為的發(fā)生,也應該在學校管理制度、規(guī)定方面有一些強硬制約性措施。
2人情易變,以禮節(jié)制
原文子云:“小人貧斯約,富斯驕;約斯盜,驕斯亂。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jié)文,以為民坊者也。故圣人之制富貴也,使民富不足以驕,貧不至于約,貴不慊于上,故亂益亡也?!?/p>
孔子說:“小人貧窮就潦倒,富貴了就驕奢。潦倒了就會盜竊,驕奢就會犯上作亂。所謂禮,就是順應人的性情而定下制度來規(guī)范百姓道德行為的。所以,圣人制定分配制度,使個人的富貴有一定的限度,讓百姓富裕卻不致驕奢,貧窮卻不至于潦倒,地位尊貴而不犯上。只有這樣,社會禍亂之事就會日趨減少?!?/p>
儒家認為,經(jīng)濟決定道德。經(jīng)濟狀況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chǔ),也是社會道德秩序建設(shè)的基礎(chǔ)。絕對貧困和驕奢淫逸對于社會道德秩序建設(shè)具有同等的破壞性。絕對貧困者在無法維持生存的情況下可能會鋌而走險,給社會造成動亂:衣食富足,貪得無厭,就會驕奢淫逸,給社會造成腐敗。這是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立論基礎(chǔ)。小到一所學校,大到一個社會,矛盾的主要根源往往是由于分配不公造成的,所以,合理的分配制度除了依據(jù)一定的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之外,還應該依據(jù)人的性情而設(shè)定,以保障道德這一最根本的底線。因為古往今來,社會政治秩序不安定,道德風氣之不良,多數(shù)是由絕對貧困和絕對富裕人群的矛盾造成的。由于人的本性既不能安貧,也不能安富,因此,分配制度的設(shè)計既要防止兩極分化,同時在道德教育的對象方面也要把這兩個極端人群作為重點。
3人性為惡,必須節(jié)制
原文子云:“貧而好樂,富而好禮,眾而以寧者,天下其幾矣?《詩》云:‘民之貪亂,寧為荼毒。故制國不過千乘,都城不過百雉,家富不過百乘。以次坊民,諸侯猶有畔者?!?/p>
孔子說:“貧窮而自得其樂,富貴而能恭謙好禮,家族人多而安寧無事,這樣的人普天下能有幾個呢?《詩經(jīng)·大雅·桑柔》說:‘人們總是習慣生出一些麻煩事,寧可遭受苦難和毒害。所以古代禮制規(guī)定諸侯國的兵車不許超過一千輛,諸侯國都城墻不許超過百雉(古代計算城墻面積,長三丈高一文為一雉),卿大夫家的兵車不許超過一百輛。用這種制度對人們加以防范,然而諸侯還是有叛亂的?!?/p>
儒家教育哲學對人性的假設(shè)是善,這是一種價值判斷:而儒家政治制度的設(shè)計則是根據(jù)人性惡的一面作事實判斷。儒家認為老百姓是可以通過道德教化實現(xiàn)德治的,禮制是順應人的性情而設(shè)計的政教合一制度,主要用以規(guī)范老百姓的道德行為。儒家進一步指出,由于人的性情一般都不能安于現(xiàn)狀,尤其是達官顯貴,禮制難以控制他們的欲望,道德教育對于他們非常有限,故對他們的防范必須借助于政治力量。
學校行政如何看待師生的人性關(guān)鍵取決于是從教育還是從行政的視角對人性進行判斷。先秦儒家有人性善和人性惡之爭,其代表人物有孟子和荀子。這種對人性事實判斷的不同取決于他們所取的視角不同。孟子傾向人性善主要是從教育立場考察的,而荀子主張人性惡主要是從政治角度分析的。孟荀二人的出發(fā)點有別,但在人性可以通過教育而改變并日益趨向完善方面的認識卻是一致的。作為校長,我們應該相信每一師生的本性善良,應該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天賦和人格。但是如果從行政管理上看,我們就不能相信每一個人都天生善良、道德高尚并無需制度約束,更不能希冀道德教育可以解決所有學校問題。在學校,行政手段是必要的,而行政倫理建設(shè)應該從防范入手,必須規(guī)定所有人都得服從制度約束。
4從政原則,以身作則
原文子云:“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后己,則民作讓。故稱人之君目君,自稱其君日寡君?!弊釉疲骸袄撓人蓝笊?,則民不偝。先亡者而后存者,則民可以托?!对姟吩疲骸染?,以畜寡人。以此坊民,民猶倩死而號無告?!?/p>
孔子說:“有道德的從政者尊重別人而貶低自己,先讓著別人,然后考慮自己,那么人們就會興起謙讓風氣。所以稱別國的國君為君,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笨鬃舆€說:“利益和榮譽應該先獎勵為國事而犧牲的人,然后再給予活著的人,那么人們就不會背棄死者。先獎給為國事而奔忙在外的人,然后再給予留在國內(nèi)的人,那么人們就會感到有所寄托?!对娊?jīng)·鄴風·燕燕》中說:‘思念先君,勉勵自己。即使這樣對人們進行防范,但人們還是有背棄死者而使活著的老弱之人悲哀,求告無門。”
為政者必須清醒,尊人貶己,先人后己,以身作則,這樣做可以興起互相謙讓的風氣,所以是必須做到的。在獎勵和安撫原則上,先死者后活者,先外任的后內(nèi)任的,這樣可以建立人民對政府的信賴,激勵人們?yōu)閲倚Я?。但是還必須
明白,從政者以身作則和實行這樣的獎勵安撫政策并不能因此而消除非道德現(xiàn)象的發(fā)生。為政者堅守的利益原則在于倡導一種好的風氣,獲得大多數(shù)人的信任,同時要記住還有少數(shù)人是不會因為為政者這樣做了,就可以改變惡的本性。所以,為政者的道德模范與必要的防范措施應同時并用。
5尊重人才,體切民意
原文子云:“有國家者,貴人而賤祿,則民興讓;尚技而賤車,則民興藝。故君子約言,小人先言?!弊釉疲骸吧献妹裱裕瑒t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則犯也,下不天上施,則亂也。故君子信讓以蒞百姓,則民之報禮重?!对姟吩疲骸让裼醒裕冇谄c蕘?!?/p>
孔子說:“有國有家的諸侯大夫,尊重人才而不惜爵祿,那么人們就會興起禮讓之風;尊重有技藝的人而不吝惜車馬衣服,那么人們就會興起學習技藝之風。所以君子少說話多干事,小人卻是沒做事就先說大話?!笨鬃舆€說:“國君能細心聽取老百姓的意見,百姓就會把國君施行的政令看成天意一樣重。國君不虛心采納老百姓的意見,百姓就會違抗國君的政令:百姓不把國君施行的政令看成是天的旨意,就會發(fā)生動亂。所以只要國君能以誠信謙讓爭取民心,百姓就會用隆重的札義回報國君?!对娊?jīng)·大雅·板》中說:‘古人有教導,即使是樵夫也要請教?!?/p>
行政倫理的基礎(chǔ)是尊重人才、體切民意。作為領(lǐng)導者,不在于你有什么才能和技藝,而在于你倡導什么,鼓勵人們干什么。一個成功的領(lǐng)導者關(guān)鍵要明白四個字:“尊重、傾聽”。儒家主張的行政倫理是把人才和民心放在首位。孟子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如何去獲得民心呢?就是細心傾聽老百姓的意見,善于將老百姓的意見集中起來,制定出切合他們利益的政策。這樣的政策是百姓真心擁護的,而真心擁護就是人們對為政者的最大回報。常言道,“老百姓心中有一桿秤”“口碑重于石碑”。如果領(lǐng)導者自以為是,既不做調(diào)查,也不聽群眾意見,自作主張,不管人們是否愿意,就依據(jù)自己的想法頒布政令,或者為了個人和為政者群體的一己私利,強奸民意,一意孤行,到頭來只會自食其惡果。
6躬行孝道,馳過敬美
原文子云:“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薄墩撜Z》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稚?!弊釉疲骸皬拿环?,微諫不倦,勞而不怨,可謂孝矣。《詩》云:‘孝子不匱。”子云:“睦于父母之黨,可謂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姟吩疲骸肆钚值?,綽綽有裕;不令兄弟,交相為癔?!?/p>
孔子說:“一個守孝道的人應該忽略父母的過錯,敬重他們的美德?!薄墩撜Z》記載孔子說:“‘父親死后三年,兒子仍然不改變父親生前的主張,可以算是守孝道了。高宗說:‘居喪三年不發(fā)表政令,一旦發(fā)表政令,天下人民都歡心喜悅?!笨鬃诱f:“聽從父母的命令而沒有抱怨;如果父母有過錯就不厭其煩地委婉含蓄勸諫,為孝敬父母不辭辛苦,這樣的人可以稱得上孝子?!对娊?jīng)·大雅·既醉》說:‘孝子是沒有缺憾的?!笨鬃诱f:“和睦地善待父母前輩的親戚好友,可以稱得上孝了。所以君子因為待人和睦而團結(jié)宗族?!对娊?jīng)·小雅·角虧》說:‘如果兄弟友愛,彼此輕松融洽:假如兄弟仇恨,彼此互相坑害?!?/p>
在古代中國,家國一體,行政倫理與親子倫理幾乎可以合一。儒家認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的倫理準則可以推及到所有的社會關(guān)系中?!八暮V畠?nèi)皆兄弟”,整個社會的倫理關(guān)系都可以親子血緣關(guān)系為基礎(chǔ),政治倫理也就是親子血緣關(guān)系泛化。所以儒家倫理學說強調(diào)以“孝道”為根本,以“仁愛”為指歸,以此來構(gòu)建一個溫情脈脈的禮樂社會。
在古代中國國家政治體系建設(shè)中,德高者為師為上是行政倫理建設(shè)的基本原則。只有道德高尚、為人師表的為師為上者才能以身作則。一個守孝道的人如能為師為官,他一定會將其倫理觀念和處世態(tài)度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人際關(guān)系中,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所以無論是先秦選士,還是漢代的察舉,或是唐代以后的科舉,遴選各級官員的一個基本道德準則就是“孝”??鬃诱J為一個守孝道的人是不會犯上作難的,因為在家守孝道,為官則可“移孝作忠”。盡管這種倫理觀點在今天民主化社會中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是我們在選拔人才、干部時也有必要考察被選拔者對其父母、兄弟、家人的態(tài)度,這是為人德性的最基本表現(xiàn)。假如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不能做到“從命不忿,微諫不倦,勞而不怨”,怎能相信他對待上級領(lǐng)導真心悅服?如果一個人對待妻子、兄弟不能關(guān)愛,不能和睦相處,怎么能相信他的為人處世會厚道?古人所講的孝道不僅包括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而且還表現(xiàn)在和睦親友、兄弟友愛等方面。
7認清角色,端正言行
原文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稌吩疲骸时俨槐伲秘首??!弊釉疲骸案改冈?,不稱老,言孝不言慈。閨門之內(nèi),戲而不嘆。君子以此坊民,民猶薄于孝而厚于慈?!?/p>
孔子說:“父親和兒子不能坐在同等的位置上,這是為了增強對父親的敬意?!渡袝ぬ住氛f:‘做國君時不像國君,就污辱了祖先?!笨鬃诱f:“父母健在時,兒女不能稱自己老了,只能講孝敬父母的話,不應該講自己做父母了要對子女如何慈愛什么的。在家庭里,為使父母高興你可以做一些嬉戲娛樂,而不應該在父母面前哀聲嘆息。盡管君子用這些防范人們不孝,可是還是有人薄于孝敬父母,而熱衷于心疼自己的孩子?!?/p>
這一段話講了四層意思。一是在父母面前的行為表現(xiàn)要恪守孝道,如在坐時不能與父母平起平坐,要分清主次;盡管自己也老大不小了,或身體不如從前健壯,但不能在父母面前稱老言累;自己做了父母,固然疼愛孩子,但不能在父母面前講有傷父母之心的過分愛子話題。二是繼承了父輩的事業(yè),就必須干出與職位要求相對應的業(yè)績,不能辜負父母的信賴。三是居家之時,盡可能為父母高興營造一些娛樂的氣氛,哪怕是給父母做小孩子玩耍性游戲,但自己不能唉聲嘆氣。四是人性愛子的自私重于對父母的感恩,在處理對待孩子和對待父母的關(guān)系上,人們總是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愛子心重于孝親心。所以人們更應該在自己做了父母之后加強修養(yǎng)。古人善于從日常生活中關(guān)注道德,提醒人們做人的德行多從心理情感上下功夫,在細微的日常行為上尊重父母。其實為官之道也是一樣,對待老百姓要給予實實在在的關(guān)愛,這種關(guān)愛一定是真情的付出,而非一種虛情假意的政治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