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煥
[摘要]觀看和欣賞英語電影是中國觀眾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而選擇欣賞某一電影的前提是其片名能否吸引觀眾。本文旨在分析英語電影片名翻譯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提出翻譯中譯者應該遵循的三個原則。最終讓電影片名的翻譯達到既要符合語音的規(guī)范性,體現(xiàn)原片名的語言特色,又要凸顯影片內容,同時還要兼顧觀眾欣賞層次的多樣性,更不能忽視其廣告的促銷功能等目的。
[關鍵詞]英語電影,片名;翻譯
電影是一部百科全書,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大眾傳播媒介之一,是一種充滿魅力的藝術文化形式,是當代科學技術與藝術思想的綜合應用?!半娪笆且婚T綜合藝術:它集視覺、聽覺于一身,融文學、戲劇、攝影為一體,它是藝術創(chuàng)作與商業(yè)運轉的有機結合?!币虼?,雖然只有百年的歷史,電影對人類文化生活的深刻影響,卻是從它誕生那一天起就開始了。有些電影,不管過了多少年,都會留在人們的記憶當中,不可磨滅。另一方面,電影可以用鏡頭來反映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生活,人物的形形色色、這個世界的林林總總無不可以通過電影來表達。所以,觀看和欣賞外國電影是讓觀眾了解西方文化、掌握英語語言的途徑之一,也給他們提供了提高藝術修養(yǎng)的環(huán)境與機會。但是現(xiàn)在面對不斷涌進的好萊塢大片,想通過看電影來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人會覺得眼花繚亂,無從下手。學會選擇電影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電影的片名是影響他們選擇的最直接的因素。片名,是電影的品牌商標,看似簡單卻是作者頗費神思的產物,寥寥數詞凝聚著整個作品的精髓,電影片名對于電影往往能起到點睛的作用。“因此,電影片名的翻譯就要做到突顯內容,傳達主題信息,確立全片感情基調,提供審美愉悅,吸引觀眾,增加票房,讓電影譯名在譯入語國家觀眾中產生與原片名在源語國家觀眾中大致相同的效果。”
一、電影片名翻譯要忠實傳遞與原片內容相關的信息
要做到這一點,通常的翻譯方法有:音譯法、直譯法、意譯法。
1音譯法
“語言是個符號系統(tǒng),一方面,原文的符號只有在它自己的符號系統(tǒng)中才有意義,如果把它生搬硬套到譯文中去就會失去原來的意義。另一方面,語言的符號系統(tǒng)不是封閉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接收外來符號,即外來詞。這樣,既簡便迅速,又一定程度上保存了異族文化特有的情調,豐富了譯語的詞匯。電影片名大多以主人公、背景、主題、線索劇情等為來源,很多片名本身常為表示人名、地名的特殊名詞,在不引起譯入語文化曲解時,可直接將其音譯。傳統(tǒng)翻譯中,音譯的例子很多。如:Schindles List《辛德勒的名單》,Harry Potter m Ld the Sorcerers Stone《哈利波特與魔法石》,Troy《特洛伊》,Jane Eyre《簡·愛》,Hamlet《哈姆雷特》,Macbeth《麥克白》,尤其是歷史上著名的人物或者事件,若已經為中國觀眾所熟識,就更應采取音譯。獲得第16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并被譽為“影史最偉大的愛情電影”的Casablanca譯作《卡薩布蘭卡》,也是采用了音譯的方法,眾所周知,卡薩布蘭卡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另外,羅曼·波蘭斯基執(zhí)導的1979年版的電影Tes譯為《苔絲》,史蒂文·斯皮爾伯格2005年拍攝的影片Munich譯為《慕尼黑》,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Chicago譯為《芝加哥》等,這些片名翻譯都采用了音譯的方法,簡單明了且具有異國情調,保留了一些“洋味”。
2直譯法
由于人們在感情、在對客觀事物的感受以及社會經歷等方面有相似之處,英漢電影片名中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表達法,這些片名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相同或相似,隱含意義也相同,就是說,此類片名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傳達出了相同的文化信息,可以相互轉換。如:The Silence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The Princess Diaries《公主日記》,Windtalkers《風語者》,Growing Pains《成長的煩惱》,The Weather Man《氣象先生》等。再如:根據簡·奧斯汀的小說Sense and Sensibfiity改編的同名影片譯為《理智與情感》,她的另一部代表作Pride and Prejudice搬上銀幕后也是沿用小說原名,直譯為《傲慢與偏見》,等等。這些譯名既符合原名的外貌,又保持了原名的精髓,在形式、意義等方面都達到了近似原名的效果。直譯法是最常見的譯法,在不違背影視作品的情節(jié)、內容及不致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前提下,直譯法一般可以保留原文的形象和色彩,可以原汁原味地再現(xiàn)原作風貌。
3意譯法
由于文化差異的影響,當譯者在翻譯時無法保留源語的字面意義,而不得不舍棄原意,以求譯文與原文內容相符、語用功能相近時,就應采用意譯。在片名的翻譯過程中,為了讓電影更好地適應本土市場,必要時可以將影片名根據電影內容做些改動。“意譯法以原片名為基礎,結合影片內容做適當的潤飾。譯者在綜合、分析、理解原片名、內容、風格、情節(jié)的基礎上,對片名進行加工,將它譯成能反映原片特點的譯名。采用意譯法翻譯的電影片名,譯名會有原名的影子?!比纾篏reen Card《綠卡情緣》,Chicken Little《四眼天雞》,Next《關鍵下一秒》,Sister Act《修女也瘋狂》,Save the Last Dance《舞出一片天》,又如經典愛情片Ghost譯為《人鬼情未了》,第14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How Green Was My Valley譯為《青山翠谷》,著名影星烏瑪·瑟曼主演的A Month bythe Lake譯為《湖畔迷情》,芭芭拉·史翠珊主演的The Prince of Tides譯為《歲月驚濤》等。
二、電影片名翻譯是兩種文化交流的過程
語言是文化的產物,也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是一個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整體。世界上沒有哪一種語言能離開特定的文化,任何語言都充滿了人類文化活動的痕跡,不僅體現(xiàn)了本民族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淵源、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慣,而且也透視著該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心態(tài)、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語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又必須了解語言。
在對片名進行語言上的翻譯的同時,譯名也應該反映原片名蘊含的文化信息。在漢譯英的過程中,如果能巧妙地結合中國文化,因地制宜,就會起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如著名心理驚悚片“Seven”。這部影片敘述了一個極富哲學意味的犯罪故事:一個瘋狂的兇手自認上帝,圍繞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懲戒逐條殺人。這七條死罪即:gluttony,greed,sloth,lust,pride,envy$1]wrath。在這部影片里,七可謂無所不在:七罪、七罰、七次下雨等等。如果漢譯為一個簡單的“七”字,中國觀眾就無法產生同樣的文化聯(lián)
想,所以影片公映時譯為《七宗罪》,點明Seven最為主要的宗教寓意,可謂文化價值體現(xiàn)的經典范例。再如對電影Lolita片名的翻譯更令人嘆為觀止?!堵妍愃愤@部電影早在50多年前就頗有名氣,1997年再次搬上銀幕,引入大陸時有人譯為《一樹梨花壓海棠》,電影描繪的是一位中年男子愛上自己年僅14歲的繼女洛麗塔的畸戀故事。
“一樹梨花壓海棠”出自宋代詞人張先和蘇軾的一則文壇趣話:據說張先在80歲時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東坡就調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fā)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敝螅耙粯淅婊▔汉L摹背蔀槔戏蚺渖倨?、白發(fā)對紅顏的委婉說法。這個譯名既體現(xiàn)了劇情又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必須指出,譯者在電影片名的翻譯實踐中面對的文化差異問題,是一個關乎溝通效果、影響信息交換質量的實際問題?!耙虼耍g者不但要有雙語能力,而且還要具備文化差異知識。尤其要研修母語和外語語言及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敏感性,努力克服跨語言交際中的文化障礙?!笔紫?,為方便觀眾理解,片名翻譯中文化現(xiàn)象的處理應以歸化為主。其次,由于翻譯在一定意義上具有傳播文化的功能,異化策略的運用在處理某些特殊文化現(xiàn)象時具有其存在的價值。所謂歸化,就是在將外來語譯入本族語時,放棄外族文學形象,尋找對應的或近似的本族語文學形象。如果遇到外族文化中有,而本族文化中無的語言表達形式或文學形象,則站在本族文化的立場和價值觀的角度對其解釋,即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target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歸化翻譯可以使譯文自然、地道、順口、易于接受。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奈達是歸化翻譯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翻譯就是交際”的理論,指出任何信息只有起到了交際作用,才是有用的。奈達認為,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尊重目的語的特征,譯文盡量使用目的語接受者喜聞樂見的、符合目的語表達規(guī)范的語言形式。所謂異化,就是保留原語中特有而目的語中沒有的語言表達方式或文學形象,即以源語文化為歸宿(source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綜上所述,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既要盡量保持原文特色,又要尊重本國國情民俗,既要引入異國情調,又要考慮觀眾的反應、感受,既要忠實地再現(xiàn)原文,又要符合譯文語言的規(guī)范。
三、電影片名的翻譯要考慮藝術性與商業(yè)性的結合
電影無法像書籍、報紙一樣陳列在案,首先吸引觀眾眼球的往往是它的片名,片名是影視作品的商標和廣告,因此電影片名的翻譯有些類似于廣告翻譯,在片名翻譯時必須要考慮到商業(yè)因素。好的片名翻譯,除了要符合語言的規(guī)范性,體現(xiàn)原片名的語言特色,達到與影片內容的完美統(tǒng)一,同時還要兼顧觀眾欣賞層次的多樣性,不能忽視其廣告促銷功能。何躍敏認為,好的譯名“既要有藝術性,又要有實用性”。由此,翻譯時譯者要盡量做到雅俗共賞,自然貼切,懸念十足,成功體現(xiàn)藝術性與商業(yè)性的結合。如根據同名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The English Patient,保留小說原題對歐美觀眾很有吸引力。如直譯為《英國病人》反而顯得索然無味。譯者因此將其另譯為《別問我是誰》,抒情意味濃厚,扣住了全片追求英國病人身世的情節(jié),深受中國觀眾喜愛。再如,A Walk in the Cloud,中文字面意思為“在云中走”,若片名定為此,不免干巴巴的,毫無生機可言。如若對其稍加潤飾,譯為《云中漫步》,則會令觀眾耳目一新,達到觀眾的審美要求。事實上,電影描寫了一對青年在彌漫著葡萄花香的葡萄園中相親相愛的動人故事?!霸浦新健边@樣的翻譯不僅保持了英文的原意,而且譯名讀起來充滿詩情畫意,讓人浮想聯(lián)翩,仿佛見到了像云朵般紛飛的葡萄花,也聞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傊?,譯名雅得有分寸,意向美好,寓意悠長。
猶如電影的品牌商標,電影片名具有極強的“導視”作用。片名的翻譯,一般要受到原片名的很大限制,還要考慮到諸如電影觀眾的理解能力、心理作用等社會因素。好的片名不僅言簡意賅地揭示劇情內涵,使佳片錦上添花,而且片名本身也給人以美感,激發(fā)觀眾的豐富聯(lián)想。因此電影片名翻譯的理論支撐不是傳統(tǒng)的以“忠于原作者或原文”為中心的傳統(tǒng)翻譯理論,而是在語言,文化信息和功能特征三個方面與原片名的統(tǒng)一對等。總之,片名的漢譯,應該在忠實于原片名和影片內容的基礎上做到生動活潑,力求達到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