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華
【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已全面鋪開,教師只有腳踏實地,牢牢把握課堂教學目標之魂,為課堂教學定好支點,讓課堂教學的架子不僅漂亮而且牢靠,才能使課堂教學高效,才能使課程改革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目標意識”
新課程中“三維目標”的確立凸顯“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是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學具有教育性規(guī)律在新課程中的體現。課標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但是,在新課程的教學改革中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具體體現在:把“對話”變成了“問答”;把“自主”變成了“自由”;有活動沒體驗等。我們認為,以上問題存在的根源是在新課程改革中三維目標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尤其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只是貼標簽式地存在。好多的課成了花架子。究其原因,還是沒有能好好確立課堂教學的支點,而這個支點就是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目標。
一、支點要找準研究對象
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指出:“目標的提出,是教學活動的起點,目標明確集中,學生達成高度,是有效教學的最重要的標志。在教學起始階段提出明確的目標,可以使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均有方向感,在教學結束時均有達標感,這是避免學生盲目被牽的關鍵所在?!?/p>
1.教學目標要落實“三維度”
“知識與技能”合二為一,強調了雙基教學血肉相關的密切關系,繼承了我國重視雙基教學的優(yōu)良傳統;“過程與方法”旨在落實對學生自學能力、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體現了時代的先進性;“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賦予了情感以實在的社會內涵,突出了情感教學的時效性。教學中要按照三維目標安排教學,并逐一實踐。不要盲目地追求創(chuàng)新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只知道教學方式的翻新,忽視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文本的對話。有的課,學生連生字還不會認讀,句子還沒有讀通,教師就急于讓學生漫無目標地想象;有的課,不以學生的知識能力為基礎,不以文本為憑借,很隨意地向課外拓展,任憑學生不著邊際地討論,等等。
2.教學目標的確定要建立在解讀文本的基礎上
蘇教版國標教材是許多教育專家結合課標,借鑒古今中外語文教材,廣泛吸納多方面意見,凝聚了集體的智慧編寫的。是給課堂教學提供的范文,是讓師生在課堂教學的規(guī)定時間中進行語文實踐,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范文,運用確當的教學方法,扎實進行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教材內容雖然是一個靜止的知識庫,可是。教材是一個無限大的窗口和平臺。透過這個窗口拓展視野,借助這個平臺,收獲更多。使用教材,首先,要先弄清教材中的知識點和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然后結合知識內容的特點認真分析,本節(jié)課應如何展開知識的形成過程,選擇怎樣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等,然后再根據課程標準的理念要求,確定出適合自己學生的全面而又恰當的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的確立,找準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根據教學目標及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千萬不能就教材講教材,更不能游離教材之外。
3.教學目標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
新課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適當時還應分層教學,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目前,許多老師沒有把握好這一點,教學時往往把學生的認知起點視為零,對學生已經熟悉或經過獨立思考即能獲得的知識注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重復教學,不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費了許多有效的學習時間,而且嚴重地滯礙了學生應有的發(fā)展。甚至有的老師,為應付聽課,上重課,把已學過的內容當做新學內容重學一遍。這種事倍功半的錯誤做法是與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極其相悖的,應該及時予以擯棄。
二、支點應確立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細微處
課堂教學目標要具有可操作性。那就是支點的確立應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細微處。可操作性,就是目標不泛化,不大而無當。有些老師把“目標”和“目的”混淆起來,所以才會出現把目標泛化的情況。殊不知,目的是一種概括性的、總體的、長期的要求,而目標通常是策略性的,是可觀察、可明確界說、可測量、可評價的。目標是目的的具體化,是便于操作的。像以下表述的課堂教學目標就是大而無當的:
1.把學生培養(yǎng)成良好的公民;
2.使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
3.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
而以下描述的課堂教學目標是恰當的:
1.讀準文中生字新詞,讀通句子;
2.熟讀課文,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能用“有的……有的……還有……”造句。
這樣細小的支點便于教者施教,更利于學生在短時間里完成學習目標。
三、支點要能撬起學生活動的主體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評價一堂課,是看教師講的功夫如何,所以目標是以教定位。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效果最終要通過學生的學來體現。因此,制定教學目標應從學的角度而不能從教的角度來表述。不能說“教給學生……”而應該說“學生能夠……”
四、支點要定位到讓學生學會學習
“語文課應以實踐為主,認真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筆者以為這是素質教育的真諦,值得我們深思?!敖淌菫榱瞬唤獭!薄白寣W生學會學習”,這才是教育的宗旨。課堂教學目標要落實過程和方法非常重要。課程改革的重要標志之一是轉變學生以往的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我們應根據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但是,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絕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放任自流。筆者認為,合作學習必須要遵循以下原則:
1.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思維的空間;
2.必須要明確分工,使每個學生各負其責;
3.必須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的氣氛,各抒己見;
4.必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實踐能力,講究實效;
5.必須有教師的親臨參與,適時指導。
當然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并不意味著對接受性學習的全盤否定。對于許多單憑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難以感悟到的知識,教師還必須予以講解。當然這里所說的講解,是一種引導,區(qū)別于強制的和無目的的灌輸。教師要把握講解的時機,應在學生產生困惑的時候講,要在學生感悟不出或是感悟膚淺的時候講。
課堂教學目標制定時,除了要倡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外,還要考慮讓學生在語文課堂實踐中學會學習的方法,為終身學習服務。
新一輪課程改革已在全面鋪開,但是,我們必須冷靜面對。只有腳踏實地,牢牢把握課堂教學目標之魂,為課堂教學定好支點,讓課堂教學的架子不僅漂亮而且更加牢靠,才能使課堂教學高效,才能使課程改革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