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琴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笔聦嵣?在小語教學中,離開教師高質量的組織和引導,學生的主體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1)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保證。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樂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寬松的教學氛圍和學習情景已經成為教師的共識,但如何創(chuàng)設這種情景卻不是一個簡單的話題。一位教師在教學《荷花》一文時,先出示了一則學生感興趣的謎語: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紅襖,陣陣放清香。學生興味盎然,立刻猜出是荷花,于是教師又說:同學們,荷花還有“花中仙子”的美稱呢,你們想不想看看荷花那迷人的風采呢?這自然的開頭抓住了孩子的心,接下來上課就比較自如了。
(2)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僅有平等的師生關系還不夠,老師和學生還要真正走進文本。對教師來說“知識決定底蘊,底蘊決定底氣。”只有自己先與文本對話(即鉆研教材),才具備與學生對話的“底氣”,說起與文本對話。不是讀幾遍書,寫幾頁教案,而是要反復地去讀,去想。特級教師于永正曾說過:“我備課沒有什么訣竅,就是那么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了文章的妙處(小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結構,文章的立意),讀出了自己的驚喜,我便敢走進課堂?!笨梢娊處熞胩岣邔υ捊虒W的效率,鉆研教材是關鍵,除了認真地和教材對話,還要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想教材的哪些地方學生能自學,哪些地方需要啟發(fā)引導。甚至一個字的讀音,一個字的寫法也都要考慮周到。
(3)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并帶著問題走出課堂。人們常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逼鋵?讓人意猶未盡的結尾猶如點睛之筆,更令人驚嘆。有一位教師在《草船借箭》一課接近尾聲時這樣說:“諸葛亮草船借來十多萬支箭,在火燒赤壁時依數還給了曹操,赤壁之戰(zhàn)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幾十年后,西晉統(tǒng)一了全國。在這幾十年間,魏、蜀、吳三國戰(zhàn)爭連綿不斷。百姓死傷無數,背井離鄉(xiāng),苦不堪言,如果你能操縱歷史,你會讓誰勝了這場戰(zhàn)爭?”“曹操?!贝蠖鄶岛⒆涌隙ǖ鼗卮??!盀槭裁?”“曹操勝利了,中國統(tǒng)一了,老百姓就不用受罪了?!薄翱墒遣懿僭谥袊y(tǒng)一之后真能給老百姓幸福的生活么?”孩子們沉默了,教師接著說:“讓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大局,誰有這個能力呢?”孩子們依然沉默著,他們在思索。這堂課結束了,但我想,孩子們的思考不會結束,在他們通過種種途徑了解三國,了解三國人物時,一定會去反思歷史。盡管答案不一,但思考的過程難道不是又一次學習的體驗嗎?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一塊大陣地。作為教師,要客觀地引導好學生的學習體驗,不要忘記自己的作用。要去喚醒、去激勵孩子,相信學生的美好未來,就在教師良好的恰如其分的組織引導中。
(遵義縣三合鎮(zhèn)新站小學)
成才之路2009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