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靜
摘要:數學課堂導入是開課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最佳狀態(tài)的行為方式,它是教與學的起點。成功的導入使課堂教學從鋪墊轉化為探索新知的過程,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本文從數學課導入的作用、導入設計的方法,結合教學實踐來探究小學數學課導入的藝術。
關鍵詞:導入;基本原則;設計方法
一部小說想要很快吸引讀者,必須要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一出戲劇想要一開始就留住觀眾的目光,必須有一個勾人心魄的序幕;一首好歌想要萬人傳唱,必須要有一段優(yōu)美動人的前奏。同樣,要鍛造一堂好的數學課,也必須要有一個恰當的導入來撥動學生的心弦。因此,教師導課應當細觀察、巧琢磨、精心預設。
一、課堂導入的基本原則
1. 趣味性原則
興趣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聯系極為緊密,它是構成學生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我們在導入內容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及呈現方式以及語言運用上都應考慮激發(fā)與促進學生內在的心理需求,達到寓教于樂、啟智于動的目的。
2. 簡介性原則
導入語應用簡潔的話語,迅速而巧妙地縮短師生間的距離以及學生與教材的距離,一般來說,正常的課堂導入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為宜。好的課堂導入猶如“鳳頭”,絕不嘩眾取寵而影響整個教學進程。
3. 啟發(fā)性原則
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具有好奇、好問、好學、好動的特點,在課堂導入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地進行啟發(fā),恰到好處地進行點撥引導,就會引起學生的強烈的共鳴,使他們的大腦處于積極探索和思維的最佳的狀態(tài),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
4. 針對性原則
我們在進行導入設計的時候,必須遵循針對性原則,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針對所學內容,針對本班的實際情況,針對社會實際,甚至針對教師自己的素養(yǎng)和性格特點來進行導入設計,只有這樣的設計,才能真正開啟學生的心智。
二、課堂導入的常用方法
1. 游戲導入法
英國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娛樂是孩子開發(fā)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愛做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將游戲有機地運用于課堂教學,利用游戲的無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化難為易和減輕學生的負擔,也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例如,教學“時、分的認識”時,教師可讓學生猜謎:“小小圓形運動場,三個選手比賽忙,跑的路程有長短,最后時間一個樣?!鄙鷦有蜗笄腋挥懈腥玖Φ恼Z言,形象地揭示了鐘面的特點和時、分、秒間的關系,從而激發(fā)了兒童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2. 實物直觀導入法
這是小學低年級數學最常用的導入語??梢酝ㄟ^讓學生觀察一些實物,誘發(fā)其直觀思維,進入新課。例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以采用實物直觀導入法。首先教師先拿出幾張人民幣和幾枚硬幣給學生看,再開始教學。再如,在小學數學中幾何的初步認識,像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扇形、長方體、正方體等,都可以采用實物直觀導入法,讓學生一目了然。
3. 故事導入法
喜歡聽故事是任何一個學生的天性,精彩有趣的故事內容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熱情。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講故事的手段組織課堂教學的導入,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為學生整節(jié)課的學習作好準備。例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師:今天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猴王分餅”的故事。話說猴王今日在花果山水簾洞內開慶功會,酒過三巡之后,猴王端上了小猴們喜歡吃的餅,餅的大小相等,猴王先把第一張餅平均分成4塊,給猴甲1塊,猴乙看到了說:“太少了,我要2塊!”猴王把第二張餅平均分成8塊,給他2塊,猴丙更貪心,說:“我要3塊。”猴王拿出第三張餅平均分成12塊,給了他3塊。同學們,你們知道哪只猴吃得多?生:同樣多。師:聰明的猴王是用什么什么辦法來滿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之后,你就會明白了。有趣的故事導入,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4. 憤悱導入法
孔子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苯處熢诮虒W中要善于察言觀色,提出的問題要對學生形成刺激,讓學生出現躍躍欲試的狀態(tài)。當學生欲知而不知,想說又說不出時,他們在心理上就產生了憤悱的狀態(tài),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能得到發(fā)揮,就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例如,在教學“10的分與合”時,師:小朋友,我們先來玩?zhèn)€小魔術。老師手中有好幾個信封,里面裝的全是花片。你隨便從一個袋子里隨意拿出幾個花片,然后告訴老師數目,老師就能猜出信封里還有幾個花片。你們相信老師有這個本領嗎?結果老師每次都能猜對,學生感到十分驚訝,急于想知道原因。此時的氛圍學生就正處于求知的憤悱狀態(tài)。
5. 經驗導入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大量的實踐也證明:當學生的材料來自于現實生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十分高漲;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課導入應該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現實情境中開始數學學習,體驗和理解數學。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首先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生活中的問題:爺爺明年過第16個生日,而孫女明年過18個生日(出生那天不算),爺爺和孫女今年各多少歲?這樣緊密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導入新課,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讓他們感到親切、自然。
6. 以舊引新導入法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個新的問題的解決都是利用主體經驗中已有的舊工具實現的。”由遷移規(guī)律可知,當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系緊密時,教師就可以把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抽出來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為引進新知搭橋鋪路,形成正遷移。以舊知識作為橋梁,使學生知識不斷遞進,增加知識坡度,能減輕學生的學習難度。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新知識與已有認知結構中的舊知識建立聯系的過程。學生對新知識聯系最緊密的舊知識的理解、掌握、運用的程度,必然影響到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師要掌握好新舊知識間的連接點,使學生感到新知識又不新,難又不十分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時,我們可以聯系學生以前學過的整數加減混合運算,將整數和分數的混合運算巧妙地結合起來,這樣從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引入,不僅可以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需要,喚醒學生的內驅動力,也為學生在新的知識的學習中調動學生通過比較、分析、發(fā)展思維和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打下基礎。
7. 操作探究導入法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知識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持久集中。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可挖掘教材內容,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良好的生活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的手、腦、眼、口同時參與學習活動,使他們在情境中思維,在活動中思考。
例如,在教學“平均分”的概念時,可以先讓學生“把8根小棒分一分”。于是出現幾種分法:1根與8根、2根與6根、3根與5根、4根與4根。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最后一種分法的本質特征:“每份的根數一樣多,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边@樣導入新課,既讓學生感受到在操作中獲得新知識的快樂,又讓學生對新課探究產生更大的熱情。
總之,導入新課的方法還有很多種,但要因教學內容而異,因人而別,然而,不管采用哪種方法,都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喚醒學生思維,鼓勵學生的情緒。只要我們教師能夠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運用新穎恰當的導入方法,就能做到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主參與學習,又能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目的,從而使我們的教學更精彩。
參考文獻:
[1]劉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導入五法[J].小學數學教育,2009(3).
[2]黃建弘.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比較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金壇市后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