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乃成
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所以,對教師的要求和以往也有所不同。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形象應該是:學識淵博、客觀公正、平易近人,既是他們的師長,又是他們最可信賴的朋友。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努力塑造自身形象,做一名德藝雙馨的教師。那樣,不僅家長滿意、社會滿意,而且學生更會佩服你,他們愿意向你傾吐心聲,樂于向你打開心靈的大門。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上最微妙的接觸?!薄疤K霍姆林斯基也說:“學校是人們心靈互相接觸的世界。”這兩句話揭示了教師勞動的本質(zhì)是做人的心靈的工作的,所以人們把教師推崇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心態(tài),以愉快、樂觀、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去感染學生,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看做是自己的教學生命。學生需要理解,需要尊重,需要愛護,因此,教育學生就要待之以誠、示之以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教師還要在思想品德方面給學生以巨大的影響,寓德于教,用循循善誘、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去塑造學生的靈魂。
長期以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大都是一種“嚴師”的形象。其實,不應該是這樣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嚴格自律,以身作則,言傳與身教并重,真正做到為人師表,自覺消除或糾正違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行為,以體現(xiàn)對學生的尊重和人格平等的原則。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上的不良影響給教育帶來了更多困難?,F(xiàn)代教育面對更多的是獨生子女及留守兒童,這部分學生有一種自私、叛逆意識,行為往往不能用常規(guī)的思維來理解。網(wǎng)絡世界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更大,給教師的工作帶來的壓力也就更大。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批評學生時,不能使用各種非人道的、侮辱性的語言,不能對學生進行諷刺、挖苦、歧視甚至辱罵,傷害學生自尊心。
我校六年級有一名學生,平時經(jīng)常遲到,經(jīng)常和別人發(fā)生矛盾,還搞一些“惡作劇”:欺負弱小、扎車胎什么的都有他的份,因而這個學生很快就“聞名”全校了。于是,班主任老師就經(jīng)常把他帶到辦公室,兇狠狠地批評他。可是,他還是沒有好轉,依然我行我素。大家就開始懷疑這個學生是不是已經(jīng)“不可救藥”了。最近,班主任采取了另一種方法對待他,平時注意觀察他、引導他,對他進行耐心細致地做工作。這一招還真管用,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樣頑皮了,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復習。由于前一階段沒有認真學習,知識銜接不上,老師就利用課余時間幫他補課,指導他學習。漸漸地,他對老師表示出極大的信任,無論什么事都愿意向老師傾訴。有一次,這個學生和父母吵嘴,一氣之下,跑到班主任的宿舍,和老師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經(jīng)過老師的說服與勸導,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保證以后不再犯了。就這樣,他們竟然成了一對忘年之交。
由此可見,學生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師長”,而是和他們平等的“朋友”。和“朋友”和睦相處,談心是少不了的。在談心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個人思想,了解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了解學生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也便于及時糾正。同時,在談心中,學生更能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和尊重,感覺到老師學識的淵博,人格的偉大,情操的高尚,從而使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幾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講究“師道尊嚴”。所以在平時工作中,很多教師在不知不覺中便按照這種方法對學生進行管理,一切都要聽老師的,老師永遠是正確的。所有這些,嚴重阻礙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我們教師要改變這種觀念,以適應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變化。在全面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變成一種平等、和諧的朋友式關系,教師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到底如何建立這種關系呢?我想主要在“愛”上下工夫。
愛學生,才能接受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與他們心靈相通;愛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愛,讓學生樂于親近。教師要保持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足,用一種欣賞的眼光去關注學生的成長。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誠的情感,學生才會親近你,自覺、愉快地接受你的教誨,接受你傳授的知識,在愛的氛圍中取得進步。
其實,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熱愛學生。當老師把愛的陽光灑入每個學生的心田時,學生就會向你靠攏。但是不同的學生由于性格或家庭背景的不同,我們對他們的教育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因此,教師要平時注意觀察學生的細微變化,有針對性地與他們進行交流,做到有的放矢。
俗話說:“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敝灰覀儠r時牢記著用一顆愛心去關注每一個學生,我們的教育就會取得成功!
(濱海縣振東鄉(xiāng)干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