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江
摘 要:新教學理念、課程理論,新的教學技術和手段應用,已引起化學教學從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材編寫、教學方式到教學評價等一系列的改革。本文試圖就當前化學教學實踐中熱點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課程理念 網絡教學 創(chuàng)新教學
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意,教育的本意是促進人的發(fā)展,既促進人的生命成熟(情感發(fā)展、社會責任感)、也促進人的智慧發(fā)展(認知能力和決策能力)?;瘜W教學功能已不只是傳授和繼承科學知識,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還應是將化學知識作為一種載體,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促進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愿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當前課程改革已進入實質階段,高考方式改革也在同步進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到一個民族存亡和興衰的高度。作為一名化學教師,要關注這些變革,適應新課改需求,學會從應試教學中解脫出來,去思考并實踐化學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之路。
一、兩大課程觀走向融合
20世紀我國的化學課程曾在“學科中心”和“社會中心”兩大課程觀之間擺動,如“以硫酸、玻璃、雪花膏”為題材、“三酸二堿”式教材是“社會中心”課程的教材,而人教社的“甲種本”、“乙種本”和“高級中學必修·選修”化學教材是“學問中心”課程觀的教材。“學問中心”課程觀,它的特點是把教學內容學問化、專門化、結構化,抽取學科的“精髓”,重視概念、原理,強調化學的知識學科結構和邏輯結構,有利于教師組織教學,有利于知識的繼承和智能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科的精英?!吧鐣行摹笔怯啥磐慕涷炛髁x課程發(fā)展而來,其特點是“實用性、綜合性、課題性、實踐性”,強調學生的知識從經驗中來,“學以致用”,常以實用化工和社會或自然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來組織教材,如“硅酸鹽工業(yè)”、“日益貧乏的水資源”。這種課程觀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社會責任心和價值觀,但不利于化學學科知識結構的建立,易導致基礎學力的下降。化學教育不但要促進人的智力發(fā)展,而且要促進情感的發(fā)展,“使人的能力全域發(fā)展”。因此,必須將“學問中心”和“社會中心”兩大課程觀融合,走向“學生中心”的人本主義課程觀。
二、教學目標走向多維化
化學教育已不是學科知識的教學,而教育的化學,其教學目標不應局限于學科的本身,而應該包括教學和教育的目標。因此,必須構建多維的化學教學目標。從化學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變遷可以看出這一點,1990年化學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雖也提及能力和思想教育,但強調雙基目標;新課程教學目標為:包括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3個維度。 與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教學目的”相比,課程目標不再是一些抽象的術語,其操作性更強,更加全面體現了科學素養(yǎng)的要求,尤其突出了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這兩個維度的目標在學生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三、學習方式走向多樣化
通常的學習方式有三種:接受式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式學習。接受式學習是學習者閱讀文本、觀看音像、傾聽講解獲得知識的方法;探究性學習是指人們通過對自然、社會現象或科學實驗、文字材料的觀察、閱讀,發(fā)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并對這種解釋進行交流、檢驗與評價的過程;體驗式學習是指人們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反復觀察、實踐、訓練,對情感、行為、事物的內部認識,最終習得某些可以言說或未必能夠言說的知識,掌握某些技能、養(yǎng)成某些行為習慣和某些情感、態(tài)度和觀念的過程。三種學習方式在完成教學目標時,其功能各不相同。我們一貫重視接受式學習,而忽視發(fā)現式學習,更缺少體驗式學習。新的課程計劃的實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將要求我們對三種學習方式進行有效的組合,加大發(fā)現式學習和體驗式學習的比重。
四、課程開發(fā)走向校本化
一綱一本,千人一面的教育局面已經打破,教學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罢n程”不等于“教科書”,課程應該是教師在教學行為中所使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包括教科書、各種輔助教材、視聽教材、電子教材等等,圍繞教科書的教學資料應當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自編教學資料、自制教學儀器,優(yōu)化各種教學資源。
新的課程標準把課程按其功能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A型課程是國家課程使用統編必修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性學力,拓展型課程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相結合的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展性學力和創(chuàng)造性學力,研究型課程是校本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力和研究性學力。校本課程可在教育專家和學科專家指導下由教學第一線的教師開發(fā),校本教材的編寫要結合學校的實際、社區(qū)的資源,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
五、課堂教學走向開放化
傳統的學校課堂即教堂,教師即布道者,知識的傳授是在封閉式的課堂中進行的。這種“教師中心”、“學生中心”和“教材中心”三中心的教學結構將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中心的、開放式的教學結構。在這種結構中自然、社會和網絡都是課堂,學校教學資源、自然教學資源、社會教學資源和網絡教學資源必須合理優(yōu)化,發(fā)揮最大的教育功能。在新型教學結構中,學生要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六、網絡教學走向普及化
數字化時代已初露端倪,網絡環(huán)境下的化學教學將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和新的挑戰(zhàn)。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這為網絡教學創(chuàng)造了條件。目前,多媒體輔助教學還沒有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只不過是把教學過程更加具體化、細致化和人性化,這種方式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傳遞式教學,與網絡時代的互動式教學大不相同。網絡教學至少具有如下特點:網絡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在網上可以隨時更新成最新教學資源,并實現資源的共享;網絡作為一種學習的媒體,可實現跨越進度、跨越時空的教學,可實現與他人合作學習與分享學習成果,網絡環(huán)境下可以實現全新的互動式教學,可完全實現個性化學習。網絡環(huán)境下,每個人是信息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共享者。
七、創(chuàng)新教學走向課堂化
化學教學應把化學知識作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首先,化學課堂教學要營造一種民主、寬松、自由、開放、包容的創(chuàng)造性氛圍。其次,化學課堂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問題意識,我們的化學教學要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隨著學生知識量的增加產生更多的問題,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中學階段著重要培養(yǎng)歸納思維、類比思維、聯想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構建化學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的模式體系,如“問題探究”教學模式:通過文本知識背景或實驗或生活實踐體驗中獲得的知識,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提出學習或研究的課題;將問題分解成一定序列的子課題,有利于小組分工研究;學習小組或學習個體對子問題提出假設、方案,并進行實驗、觀察、查閱資料,以獲取化學事實;然后運用歸納、演繹、類比、聯想、分析綜合方法等加工化學事實,進而科學抽象、建立模型、得出結論解決問題;最后,將結果表述,寫成小論文,并與別人交流、分享成果,在比較、批判、評價中,提出新的課題。
此外,化學教學的大眾化、人文化、個性化、綜合化和自主化,也是化學改革的趨勢。21世紀教育正處于前所未有的變革時期,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涌現,必將帶動教育的全方位改革,化學教育不單是化學學科的教育,將是以化學學科作為載體的德育、科學和人文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