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傳武
近年來,世界中長跑成績一再突破人們預言的“極限”,為業(yè)內(nèi)人士所震驚。體育高考中,中長跑運動作為重要的考試項目普遍被教練員們所關注。
怎樣運用正確的訓練思路及其科學的方法,指導中學生課余訓練中長跑呢?筆者提出以“速度為中心”來提高學生的中長跑成績。以下是筆者據(jù)有關資料及個人經(jīng)驗對此進行粗淺的分析研究。
一、方法提出
根據(jù)當今世界中長跑訓練發(fā)展的動向及筆者近幾年中長跑訓練的經(jīng)驗,為改變當前中學生中長跑訓練理論的傳統(tǒng)觀念,在分析大量有關資料的基礎上,針對目前訓練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速度為中心”的訓練方法。其訓練的任務是如何在達到一定量的限定下(即以一定的訓練量為基礎、為前提),發(fā)揮最大的絕對速度。因此,一切訓練的方法、手段都應圍繞這個目的去考慮。特別是在中學生中長跑訓練中,堅持以“速度為中心”,是當今中學生課余訓練中長跑的有效途徑,也是最好的訓練方法。
長期以來,理論指導及人們固有的經(jīng)驗認為,中長跑屬于耐力性項目,訓練中發(fā)展運動員的有氧能力是第一位的,而提高無氧能力則是第二位的。筆者從近幾年帶隊經(jīng)驗中發(fā)現(xiàn),只注重學生的的有氧耐力訓練,而忽視了速度及強度的提高,結果導致學生的中長跑成績很不理想。再從近年世界優(yōu)秀中長跑運動員的實際情況來看,運動員的有氧能力進展緩慢,而無氧能力和速度(即速度耐力)卻有大幅度的提高。
二、分析研討
1.實例分析
有關資料表明,目前中學生中長跑運動員的速度素質均出現(xiàn)逐年同步增長的趨勢。運動員以有氧耐力為基礎、為前提,在訓練中速度素質的訓練與專項運動能力訓練融為一體,是促進中長跑運動成績提高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訓練中對中長跑運動員的絕對速度有進一步提高的要求。被稱為“東方神鹿”的女子萬米世界紀錄保持者王軍霞,在10000m比賽的最后100m沖剌速度竟達到6.26m/s,即使我們中長跑成績較好的中學生,在1500m跑比賽中的沖剌速度也很難達到這一成績。要想具備這樣的沖剌能力,就必須具有更高的絕對速度。
下表是2006年1月份筆者對高三畢業(yè)生進行訓練時的一組數(shù)據(jù),也足以說明絕對速度在中長跑中的作用。因此,高度重視中學生的速度和無氧能力的提高,是當前中長跑課余訓練發(fā)展的趨勢。
隨著歷史的不斷發(fā)展,中長跑運動的訓練方法也在不斷的變化著,先后出現(xiàn)了持續(xù)跑、越野跑、法特萊克跑、間歇跑、超長距離跑(如馬拉松)及高原訓練等訓練方法。其實,這一演進過程,實質上就是從初期的有氧代謝能力的訓練,向有氧和無氧混合代謝能力以及無氧代謝和相應的機能能力轉變的過程,也就是說逐步向速度耐力方面轉變的過程。在以有氧代謝能力為雄厚基礎的前提下,發(fā)展隊員的絕對速度是提高中長跑成績的堅實基礎。沒有一定的速度,再好的技戰(zhàn)術,也不會取得理想的成績。中學生在比賽或考試中,無論采取何種戰(zhàn)術,領先跑或跟隨跑,若沒有絕對速度的優(yōu)勢,也不會領先或跟得住;最后沖剌階段,若沒有絕對速度,也不會獲得較好名次或成績。
據(jù)統(tǒng)計,在前幾年的體育高考中,同樣獲得400m或1500m跑滿分的學生,在素質800m測試中,前者得滿分要比后者多得多。2004年筆者的一個體育高考生張宗祥,在本年體育高考中獲得專項400m跑(52"60)和素質800m跑(2'2"33)成績的雙滿分,其100m跑成績在11"80左右,同年考入某本科大學體育系。進入大學后,其教練又讓他改練1500m,結果在校運會上獲得冠軍,而且成績優(yōu)異。這也足以說明,速度在中長跑訓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以“速度為中心”,發(fā)展中學生的絕對速度、以短促長提高學生中長跑成績的方法是正確的。
從我國中長跑訓練的歷程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特別突出的是超長距離的“長途拉練式”的大運動量有氧能力訓練,其結果使許多運動員出現(xiàn)過度疲勞,成績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下降。而進入八九十年代,教練員們逐漸認識到?jīng)]有強度的大運動量訓練是徒勞的,只注重發(fā)展運動員的有氧能力訓練,也是沒有實際效果的,要在大運動量訓練的基礎上,再注重對速度及強度的訓練,即重視速度耐力的發(fā)展,特別是要加強速度能力的訓練。英國著名中長跑運動員塞·科,在訓練中重點突出速度力量素質的提高(即爆發(fā)力),其100m跑成績已達10"39,400m成績?yōu)?5"80,而他在1980年創(chuàng)造的1'41"73的800m世界紀錄,近幾年才被打破。1995年打破1500m和3000m兩項世界紀錄的阿爾及利亞運動員莫塞利,就是一位典型的速度型運動員,其400m成績?yōu)?6"13,速度達到8.7m/s??梢哉f,注重速度和強度的提高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2.生理特點分析
中學訓練階段,建立以“速度為中心”的訓練方法,是完全符合人體生理特點及中長跑運動發(fā)展的需要。從生理角度上看,人各項身體素質的發(fā)展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在中學階段,速度素質發(fā)展最快,特別是在高中階段且能達到高峰。在23歲開始下降,而耐力素質達到高峰的時間要晚于速度素質。如果錯過了速度發(fā)展的敏感期,在以后的訓練中再用“以長補短”的辦法,提高速度素質是非常困難的;相反,當速度素質進一步提高后,卻會對后期耐力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因此,中學生在課余訓練中以“速度為中心”將對中長跑訓練的效果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其它因素分析
中學生在課余訓練中長跑中以“速度為中心”的訓練方法,逐漸會被教練員們所接受。但是,中長跑訓練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訓練過程,它與各種身體素質及技戰(zhàn)術訓練過程有著密切的關系:有關技能形成的規(guī)律、負荷量和負荷強度的比例、訓練次數(shù)及時間的安排,負荷密度的大小、營養(yǎng)與恢復的調(diào)節(jié)規(guī)律等,都會對其訓練產(chǎn)生影響。分析以上幾種因素后,發(fā)現(xiàn)負荷量和負荷強度的比例是影響中長跑訓練的主要因素。
三、實踐
在具體訓練中,教練員首先讓學生用最高速度去跑,看其保持跑距的長短,當學生在某一段落速度出現(xiàn)下降時,即為該隊員在最高速度下所保持的距離,此距離稱為該隊員的速度“障礙區(qū)”。訓練的目的就是要不斷突破這一“障礙區(qū)”。持之以恒,一旦有了突破,就會出現(xiàn)一個進步,同時又會形成一個新的速度“障礙區(qū)”。若要再進一步提高成績,就必須再一次突破。如此循環(huán)往復,才能使運動成績不斷提高,由于跑速的不斷提高和保持最高速度的距離逐漸延長,同時也會對運動員身體的各種機能提出新的要求。當隊員的絕對速度不可能再繼續(xù)提高的時候,就必須隨時改變和調(diào)整已建立起來的速度定型,在保持學生原有最高速度的基礎上采用新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人體的各種能力,完善跑的技術,最大限度地延長跑的距離,只有經(jīng)過這樣的千錘百煉,學生才可能在比賽或考試中游刃有余,適應比賽或考試的要求,創(chuàng)造出最佳運動成績。
根據(jù)中長跑訓練的新思路,在中學生中長跑課余訓練中,建立以“速度為中心”的訓練體系,是當前課余訓練中長跑運動的最有效方法,是對中長跑運動科學訓練的進一步完善,同是也是中長跑運動訓練走向科學化的有效途徑。廣大教師應高度重視并科學地把這一方法應用到實踐中去,大膽摸索和創(chuàng)新,使中學生的中長跑運動不斷創(chuàng)造出優(yōu)異成績。[e]
(山東省齊河縣黃河中學 2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