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亮
留學國外:李石岑、唐鉞、何炳松、黃覺民
李石岑是留日的,后又到德國和法國游學,可謂學貫中西。唐鉞、何炳松和黃覺民都曾留學美國,何主修政治學和歷史,唐、黃兩位主修教育心理。
唐鉞(1891—1987),字擘黃,原名柏丸,福建閩侯人。1914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修習心理學和哲學。1917年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哲學部心理學系深造, 1920年獲博士學位。1921年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清華大學心理系心理學教授,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部哲學教育組組長,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研究員。唐鉞先生是我國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心理學研究方面成就卓著,享譽心理學界內(nèi)外。1923年1月,唐鉞先生曾接替周予同擔任過一期(15卷1號)的主編,是《教育雜志》主編中任職時間最短、編輯期數(shù)最少的主編。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浙江金華人。1911年畢業(yè)于浙江省高等學堂,1912年公費赴美國留學,先后在加州伯克利大學、威斯康星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修習法語、政治學、經(jīng)濟學、地質(zhì)學、德語、現(xiàn)代史、國際政治等。獲得政治學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何炳松在美國積極參與中國留學生的活動,曾擔任留美中國學生會副會長(會長為胡適),并在1915年出任《留美學生季報》的編輯部干事。
1916年夏,何炳松回國,1917年,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文科預科講師,講授“西洋文明史”。1919年被聘為北京大學史學系的教授,之后又任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英語部主任、史地部主任等職。1922年7月召開的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一屆年會上,何炳松與梁啟超、朱希祖、徐則陵、柳詒徵、陳衡哲、朱經(jīng)農(nóng)等參加了歷史教學組的討論。何炳松在會上提出了歷史教科書編寫問題,他認為應以說明歷代社會進化過程為標準來選擇歷史教科書的內(nèi)容,歷史教科書也不應“偏重政治”,建議將歷代歷史名著,取其精華,專門編輯成一書,以拓展學生的視野。
1923年,何炳松接受王云五聘請,到商務印書館主持百科全書的編譯工作,不久受聘為該館史地部主任兼國文部主任,1928年升任編譯所副所長,1929年接替王云五繼任編譯所所長。
何炳松在商務印書館期間,主持了1934年的《教育雜志》復刊工作,并從1934年9月第24卷起至1936年7月26卷第7號擔任主編,共編輯19期。何炳松在復刊詞《本雜志的使命》(24卷第1號)中,明確提出《教育雜志》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在“介紹外國教育文化的理論和實際”的同時,“創(chuàng)造獨立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自出心裁地去創(chuàng)造一種適合國情的新理論和方法”。提出該雜志特有的使命就是“純粹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的探討”。當時國內(nèi)又開始了關于“讀經(jīng)”問題的討論。何炳松向全國教育界以及關注教育的專家學者發(fā)信一百余封,征詢有關“讀經(jīng)”的意見,并把收回的七十余篇文章(意見)編成專輯“全國專家對于讀經(jīng)問題的意見”在《教育雜志》第25卷第5號發(fā)表。何炳松在“編者的話”里說《教育雜志》“既忝為全國教育專家的喉舌,對于這樣一個重大問題,似乎不能不采用集思廣益的方法,請求全國專家對于這個問題,分別發(fā)表一點高見,使得本雜志的數(shù)萬讀者能夠得著一種很可貴的參考,來幫助他們?nèi)ダ斫膺@個問題”。
國民政府教育部于1935年6月任命何炳松擔任國立暨南大學第三任校長。任暨南大學校長后,何炳松仍擔任《教育雜志》主編直到1936年7月。在1935年6月至1946年5月主政國立暨南大學校長11年期間,何炳松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可謂鞠躬盡瘁,使暨南大學歷經(jīng)艱險而巋然不動,把暨南大學辦成了一個頗具影響和特色的著名高校,為暨南大學和華僑教育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何炳松在學術上一向主張“兼容并包”,當時暨南大學有“東南民主堡壘”之稱。何炳松的民主治校作風,亦為師生們所贊揚。
何炳松一生有兩個11年聞名于世,即擔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11年,擔任國立暨南大學校長11年,特別是后者,影響如同北京大學之蔡元培、浙江大學之竺可楨。暨南大學至今仍以何炳松所題的“忠信篤敬”為校訓。
何炳松平生精研史學,著譯甚豐。他最早系統(tǒng)介紹西方史學理論與方法,強調(diào)西方史學原理與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對比與貫通,與梁啟超并譽為“中國新史學派的領袖”,是與梁啟超齊名的史學家。
何炳松在教育學方面的代表作有:《歷史教授法》和《三十五年來中國之大學教育》。
關于何炳松的繼任者黃覺民,能夠見到的材料很有限?!督逃s志》曾有過一個簡要介紹。黃覺民,福建閩侯人,1898年生,得有菲律賓國民大學科學士,菲律賓大學教育碩士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學位,并且獲有哥倫比亞大學師范院研究所教育心理學專家證書。他在求學時代極為勤奮,曾在教會中學得論文比賽第一名,獲得過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他和歐元懷先生一樣是一位苦學出生的成功者,從中學而大學而研究院而留學,一切費用全由自己用工讀的方法得來。此種奮斗精神,真是足為我國現(xiàn)代青年的楷模。他曾加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教育學會等團體。黃覺民著有《國學管窺》《古代井田的研究》《中國最近教育之進展》《中國學校制度的研究》等。他不僅是一位教育家,而且是一位發(fā)明家,曾經(jīng)發(fā)明福州話童子軍旗語及福州話成人快字等,頗為社會人士所欽佩。黃覺民歷任中學生青年會會長、義務學校校長、福州春光小學校長、青年會中學訓育主任、廈門云梯中學校長、菲律賓華僑中學訓育主任、上海大夏大學教育心理系主任。
黃覺民從26卷第8號起接替何炳松擔任主編,直至1941年11月第31卷第11號《教育雜志》第二次停刊止。他是繼朱元善、李石岑之后編輯《教育雜志》卷期數(shù)最多者之一,共編輯65期。黃覺民也是《教育雜志》主編中第一個以教育為專業(yè)的主編。
教育專業(yè):黃覺民與趙廷為
在歷任主編中,真正是教育專業(yè)科班出身且其著述以教育、心理為主的只有黃覺民和趙廷為兩位。黃覺民的簡況已如上述。趙廷為的簡況如下。
趙廷為(1900—2001),浙江嘉善人。畢業(yè)于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英語系和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研究科。曾任浙江春琿中學英語教師、教務主任,溫州第十中學教育學科教師兼附小主任,杭州師范學校教育學科教師,安徽大學、大夏大學、滬江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四川省教育學院社會教育系教授、主任,中央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附中校長,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早在1933年,趙廷為就批評一些教育研究者“太不爭氣”:一是“一味學時髦”,二是“太會適應環(huán)境”,三是“不肯下苦功夫”,四是“興味太狹隘”。他曾說:“凡是研究教育的人們應該有一種專業(yè)的興味和信仰,可是我國所謂教育家也者,有不少人受社會所同化,正與不學教育的人們一樣黨同伐異,一樣的搶地盤和利用學生,一樣的不惜把教育根本摧毀”。[1]
1947年7月,趙廷為與李季開一起主持了《教育雜志》的第二次復刊,并擔任主編至1948年12月終刊,共編輯24期。在第32卷第1號上發(fā)表《我們的信念和愿望——代復刊詞》,表述了新的辦刊信念和研究重點,“盡量刊載學術性的教育研究報告,以提倡教育的學術化”“盡量刊載進修的資料,以供給在職教師及師范生所需的精神食量”“盡量提出實際問題,請各專家就不同觀點表示不同的意見,以刺激教育工作人員從事專業(yè)的思考”。新中國成立后趙廷為一直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趙廷為主要進行中小學教學法研究,強調(diào)教學理論研究與教學實驗的結合,在我國教學法研究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從1924年起僅在《教育雜志》發(fā)表論文就有50余篇。其代表性著作有:《小學教學法通論》《教育概論》《小學教材及教學法通論》《道爾頓制教育》《教育心理學》《新課程標準與新教學法》《教材及教學法通論》《小學教材及教學法》(1、2兩冊)等。
從總體上看,《教育雜志》的9位主編中,2位師范畢業(yè),4位具有國外留學經(jīng)歷,7位大學教授,每一位都是學界名流。他們的專業(yè)背景以哲學、歷史、教育、心理為主,即使不以教育學為主業(yè)的,也多在教育領域有所建樹。他們既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又精通外語,視野開闊,思想活躍,將《教育雜志》辦得有聲有色。他們辦《教育雜志》,并不以自己的專業(yè)偏好左右辦刊的方向,而是為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構筑起了一個關于教育的真正公共話語平臺,最終將《教育雜志》成就為近代教育史上一座永久的豐碑。
參考文獻:
[1]軼塵.教育的學問為什么給人家瞧不起[J].東方雜志,1933,(2).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研究生處)
(責任編輯:張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