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翔
[摘要]本文對禮儀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并以普通高校開設的禮儀公選課程為基礎,對禮儀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思路。
[關鍵詞]禮儀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人性禮儀教學
現(xiàn)代禮儀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按照金正昆教授劃分并予以規(guī)范的體系,現(xiàn)代禮儀至少包含有“社交禮儀”、“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涉外禮儀”等五個較大的范疇。這五個方面的內(nèi)容側(cè)重各有不同,構成了各自完備的體系。在國內(nèi),一些院校以此為基礎分成五門課程來開設禮儀課程。這是一個比較科學的劃分。它為不同需求的選修者提供了一個較大的選擇空間,學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愛好和職業(yè)方向選修不同類別的禮儀課程。本文首先探討禮儀的相關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對禮儀教學提出一些建設性思路。
一、禮儀
(一)現(xiàn)代禮儀的“源”和“流”
我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在我國傳統(tǒng)中是一個明確的概念。據(jù)許慎《說文解字》,“禮”在我國古代最初指“事神致?!?,即祭祀神明以獲得庇佑。之后,“禮”這一概念被引申和演變成為社會生活中的規(guī)范,是規(guī)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guī)范、儀式的總稱?!墩撜Z·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這個“禮”即是禮制和法度。是治理國家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对娊?jīng)·小雅》:“獻酶交錯,禮儀卒度”,既有禮又有儀,“禮儀”合用。這里的“儀”指形式、儀式。其實“儀”的原義和“禮”的原義差不多,“儀,度也”,也指法度、準則和典范。
禮儀的核心是什么?是誠敬,是有道德。《禮記·曲禮》:“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边@里的“自卑”并非今天所說的“自卑”,“卑”應當作“虔敬”和謙虛解。尊敬別人,對別人是敬,是尊,而對自己則是“謙”,是謙虛、謙遜,是守篤?!暗螺x動于內(nèi),禮發(fā)諸外”,這是我國傳統(tǒng)禮儀的待人處世原則??鬃诱f:“不學禮,無以立”;“禮者,敬人也”。在孔子的教誨中,道德因素始終是禮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
我國傳統(tǒng)禮儀是現(xiàn)代禮儀的“源”,是根。西方禮儀是當前我們需要學習和借鑒掌握的人際交流工具,相對于我國傳統(tǒng)禮儀來說,這只是我國現(xiàn)代禮儀的“流”,西方禮儀只是我國傳統(tǒng)禮儀走向現(xiàn)代時必須融合的要素。西方禮儀的特點是強調(diào)個性,崇尚個性自由、平等、自由、開放,當然還有對婦女的尊重、女士優(yōu)先等。西方禮儀的許多儀式,例如尊重他人、握手、行注目禮,在公共場所遵守公共道德,等等,多是今天的禮儀規(guī)范。但是,在學習和掌握西方禮儀的同時,我們對傳統(tǒng)禮儀也應認真學習和繼承。
(二)禮儀與人性判斷
先賢孟子認為人性本善,這是我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一個重要的根基。人性的先善還是先惡在儒家本來就有分歧,荀子就主張人性本惡,但值得注意的是數(shù)千年以來占上風的不是荀子的性惡論,而是孟子的性善論?!度纸?jīng)》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毙陨普撟允怯绊懮钸h。禮儀的施行是基于人性本善的意識和觀念,這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在人際交往中,只有人性本善,交往的任何一方才值得尊敬,才成之為施禮的對象。如果人性先天就是惡的,那么,在交往中就必須小心提防對方。對交往對象如果不信任甚至警覺防范,那么,就更談不上尊敬和以禮相待了。
禮儀不是謀利的工具,而是人與人之間處理一般問題時所需要的人際常規(guī),是人們?nèi)粘I钪兴枰娜穗H交往潤滑劑,是調(diào)節(jié)人際關系最簡便、有效的手段。在求諸他人與他人發(fā)生關聯(lián)時,人們對人性懷著善的期待,相信人性是善的。而在反求諸己時,則是講求做人要誠敬,要有道德。學習現(xiàn)代禮儀,對人性的認識需要有一個正本清源的回歸。要始終秉持與人為善的原則,誠實誠懇,誠意待人。不管他人如何對待自己,都要堅持以禮相待,對人不侮慢,不失禮。禮儀是人生至為重要的道德修為,需要持續(xù)不斷努力修煉。我國傳統(tǒng)禮儀將個人德行的修煉視為禮儀的核心,可謂抓住了根本。本因根深方能枝繁葉茂,每個人對人對事看法正確,社會的思想和倫理以及禮儀規(guī)范等才有正常生長和延續(xù)發(fā)展的土壤,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前景,才能因之而更加明朗。
(三)禮儀是一種溝通方式
考察禮儀的實際效用,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明顯的事實,即在個人的行為表現(xiàn)中,禮儀周全者往往受到人們的歡迎,人們往往更愿意選擇與禮儀表現(xiàn)比較周全的人合作。這其中的原因在于禮儀行為本身也是一種互動,這一效用的獲得可歸之于禮儀的溝通效用。
所謂溝通,是指一種信息的交流,人際溝通是人們運用語言符號系統(tǒng)或非語言符號系統(tǒng)傳遞、理解信息和情感的過程。禮儀的行為表現(xiàn)既有屬于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東西,同時也有大量屬于非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東西如肢體動作等。從禮儀的語言表現(xiàn)看,一個首要的要求,就是要會使用敬語和謙語。敬語是敬別人,謙語是謙自己。例如尊稱他人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銜頭,把自己的姿態(tài)放低,把對方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高貴,等等。禮儀的一個重要效用是使他人感到自己很重要,這一點體現(xiàn)在溝通中,就是要善于傾聽,善于接受和包容他人。只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說話做事,從來不在乎別人的想法和感受,這樣的人多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以自我為中心不能算錯,但如果說話做事從不考慮他人的感受,那就是明顯的失禮行為了。良好的禮儀是尊重他人的表現(xiàn),這也是有良好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如果一個人言語和行為得當,那么毫無疑問,他將得到他人更多的尊重。這是良好禮儀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溝通中肢體語言的正確運用,在禮儀中表現(xiàn)為不同的行為舉止規(guī)范。無論古代禮儀還是現(xiàn)代禮儀,都規(guī)定有相應的儀禮和儀式,這是十分必要的。思想、內(nèi)容、實質(zhì),這些東西必須靠相應的形式來體現(xiàn),否則其實質(zhì)就要受到損害。一個人本來對他人并無惡意,但在與他人交往時卻是一副隨隨便便、無所用心、大大咧咧的樣子,這難免會讓人產(chǎn)生誤解。禮儀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方式,對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禮儀教學
由于禮儀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不少高等院校已經(jīng)將現(xiàn)代禮儀課程作為獨立的課程開設,不少院校還將其設為必修課。在禮儀課程上,學生可以學到與人打交道的正確的方式。通過學習禮儀,他們能用良好的儀態(tài)展示自己的學識、能力和修養(yǎng),并開始講究做人做事的專業(yè)風范,因此,禮儀課程受到學生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歡迎,它的作用和意義不可低估。筆者認為,高等院校應重視禮儀教學,具體說來,應從以下方面加強對學生的禮儀教學。
(一)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是對一名學生最低的禮儀要求。目前,許多高校制定
了校規(guī)校紀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然而遺憾的是,許多學生對于許多基本的禮儀知識依然知之甚少,禮儀表現(xiàn)也差強人意。因此,在禮儀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必須講禮儀,其中,首要的一個要求就是“三不準”;不準穿拖鞋和背心上課;不準在教室里吃東西;不準在上課時讓手機發(fā)出聲音。這三條基本的要求大學生一般都是能做到的,也有助于他們形成文明文雅的良好習慣。
(二)普及于學生而言較陌生的禮儀常識
禮儀操作中的一些細微環(huán)節(jié),實際上是一些基本的禮儀知識。比如握手,到底是誰應該先伸手,多人場合下握手的先后順序怎樣?握手握多長時間比較恰當?如果一個人剛出洗手間,要不要和迎頭碰面的客人握手?又如看人——看人怎么看,看哪里,看多長時間,目光交流如何進行,如何正視對方的目光,等等,類似問題在禮儀中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往往被許多人忽視。資深外交家吳建民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件事,說有外國官員到中國訪問,與一些地方官員會談,會談后外國官員提出了抗議??棺h什么?抗議會談時地方官員的目光不是與外賓交流,而是去和翻譯交流。這樣的事情說它關乎“國體”似乎有些小題大做,但確實不能認為它只是小事情。
在禮儀常識的普及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應告知學生,個人行為中的某些習慣應堅決杜絕,因為它不是個人習慣問題,而是做人的禮儀修養(yǎng)問題,是人際相處中是否與人為善的問題。比如“單指指人”這個動作,一些人將其視為表示強調(diào)、突出、引導的正向肢體動作,其實卻是指責、訓斥的反向含義居多。在禮儀教學中,有學生在學習中討論時覺得該用還是可以用,這是不正確的。對此,教師采用情景模擬的方法,讓這名學生充當“被指”對象,然后請他分享自己的感受?!皳Q位思考”讓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
(三)善于引導,加強情商教育
情商即情緒商數(shù),指與智商相對應的另一方面的個人能力,包括自我情緒掌控、承受壓力能力,以及對他人心情及情緒狀態(tài)的準確揣度把握等。禮儀屬于情商的范疇,禮儀的良好習慣體現(xiàn)在個人身上就是有教養(yǎng),時時處處對他人尊重有加。人際相處中究竟什么才是尊重?筆者認為,尊重他人并非簡單地認為對方極其高等尊貴,尊重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他,哪怕他做事出了差錯。也不隨便將他朝壞處去猜想,主觀武斷地判定對方是故意搗亂。尊重人其實是要回復到人性的善的根本上,不做傷害他人的事,不說惹人惱怒的話,要多替他人設想,要堅守善良、同情、感恩、樂于付出等美德。所謂情商高,其實就是能夠不斷地改變自己狹隘的視野、心胸、觀念等,就是按事情本來的樣子去思考,去做人做事。禮儀的實質(zhì)是對人尊重有禮,但禮儀的形式僅只是外在之禮,外在之禮須與內(nèi)在之秀結合,才能達到禮儀的實質(zhì),才能促使一個人發(fā)生根本改變。傳統(tǒng)儒家倡導個人修德、修禮均應內(nèi)外兼修,言語和行為二者不可偏廢,這個方法對于我們今天學習現(xiàn)代禮儀,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禮儀教學中,加強情商教育。就要善于引導。在教學中,筆者曾給學生布置過一個當堂演練的環(huán)節(jié)——由每個同學向大家介紹自己。有的同學自我介紹時態(tài)度冷淡矜持,簡單敷衍兩句話完成任務。而有一個同學卻這樣介紹自己:“我叫馬奇,意思是倒過來騎馬,很高興認識大家。我是工管專業(yè)的,湛江人,謝謝?!贬槍@名同學的自我介紹,討論中要求其他同學據(jù)此分析該同學口頭表述背后的潛臺詞,了解和判斷這名同學與人交往的誠意、個性、企圖等。兩相比較,該同學的禮儀效用顯然比冷淡敷衍的同學要大得多。禮儀的作用之一是讓別人了解你、記住你,并且還要讓人喜歡你、接納你。這里除了介紹得體和恰當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備開放友善的心態(tài),而不能自我設防,擺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態(tài)。
在注重實際操作和演練的前提下,禮儀教學更應該發(fā)掘掩藏在禮儀形式之后的人際交往準則以及人倫理念等方面的內(nèi)涵,只有這樣,禮儀課程才能具有一定的深度。與此同時,教師也應適當具備幽默風格、親和色彩,具備一定的人格魅力,只有這樣。禮儀課程才能使人學出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