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萍
摘要:馬克思主義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它的中國化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文章從路徑變遷的視角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漸進式━激進式━漸進式結合的路徑變遷過程;分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路徑變遷特征;提出優(yōu)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路徑變遷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路徑變遷; 路徑依賴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9)04-0012-03
馬克思主義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它的變遷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與社會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矛盾密不可分。本文立足于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具體實際的結合方式,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變遷路徑,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路徑選擇進行嘗試研究。
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路徑變遷的歷程
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變遷,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界已經從背景、內涵、歷程、成果、經驗、意義、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的貢獻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研究?;仡欛R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歷程,依據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客觀要求,僅從路徑變遷的角度,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歷了漸進式━激進式━漸進式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的漸進式結合階段,根據國情任務的不同,具體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五四運動開始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排除教條主義、左傾冒險主義的干擾,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獨立自主地思考中國革命的問題,經過艱辛的探索,終于成功地找到了一條建立農村根據地,發(fā)動農民組織革命武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毛澤東思想的確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第二個時期是從1949~1957年,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初期,主要是探索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1952年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即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基本上實現(xiàn)國家工業(yè)化和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4月,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講話,對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的各種關系作了全面的論述。1957年2月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了社會主義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和社會主義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并多次提出把黨的工作重點放到經濟建設上;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目前我國正處于不發(fā)達階段,只有經過不發(fā)達階段,才能進入發(fā)達階段??偟膩碚f,這個時期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為后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積累了有價值的思想材料和經驗。
第二階段: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解決中國具體問題激進式結合階段。1958~1978年,即“大躍進”到改革開放之前,突出以意識形態(tài)為標準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活動。建國后,由于對基本國情作了錯誤的判斷,超越了在生產力比較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超越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階段,采取“左”的辦法,使社會主義建設遭致挫折和失誤。這種挫折不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出現(xiàn)了問題,而是我們對理論的運用出現(xiàn)了問題?!白蟆钡募憋L驟雨式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給社會主義的探索帶來了很多問題。
第三個階段:改革開放至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變遷過程采取了漸進式變遷的方式,意識形態(tài)對實踐的指導服從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對理論的解讀也以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為標準。“離開本國的實踐,離開本國的特點去照搬外國的東西,這條普遍真理就不能實現(xiàn)?!保?]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不存在于本本之中,而存在于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生動活潑的實踐中,只有符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至今主要在解決三大實踐問題:“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xiàn)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2]的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理解、闡釋、發(fā)展,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國情真正結合起來。實踐經驗的理論化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理論,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的發(fā)展過程中,清晰地勾勒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中國實踐的漸進式變遷軌跡。
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路徑變遷的特征
諾斯認為,制度變遷是指制度的替代與轉換過程,它的實質是一種效率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制度的替代,表現(xiàn)為制度由非均衡到新的均衡的變化。制度不均衡將使新的制度安排被創(chuàng)造出來,于是制度變遷就在這種推動下發(fā)生了。產生于西方社會土壤的馬克思主義,作為先進的意識形態(tài)被引入中國,取代儒家思想主導性地位,成為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正是這種制度變遷的必然結果,但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性與我國實際的特殊性的矛盾,使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方式,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路徑變遷呈現(xiàn)出以下特征。
(一)主體上屬于供給主導變遷
從變遷的主體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路徑變遷的過程中我們黨始終主導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方式,主體上屬于政黨供給主導變遷,程序自上而下的。國家或政黨的選擇始終影響著意識形態(tài)變遷的進程。自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一方面社會主要矛盾的激化促使中國社會制度發(fā)生變遷,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先進社會意識形態(tài)支撐;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所宣揚的社會主義理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理想追求有著一定的一致性,正是這種一致性縮短了中國社會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主義理論之間的距離。對意識形態(tài)需求的改變和社會其它制度的改變是馬克思主義變遷的動力。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比較發(fā)達階段,以中國共產黨為主體,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將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新中國成立以后,又以政策和法律的形式規(guī)范下來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指導思想;另一方面其它社會制度安排的變化,即存在著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等其它制度安排的變遷,必然促使馬克思主義的變遷。這種變遷的優(yōu)勢在于,它能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推進,并以自己的強制力降低變遷的成本。
(二)變遷動力源自馬克思主義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
從誘因上來看,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持續(xù)中國化過程,其動力來自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符合我國實際,更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自身所具有的凝聚功能、規(guī)范功能和評價功能,能夠強化社會成員間的認同感和凝聚力,規(guī)范、評判人們的行為,符合社會對意識形態(tài)的需求;另一方面,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認同降低了因信息不完全、知識不完全和制度預期不確定增加的認知和實施成本,減少了其它社會制度變遷的摩擦,使其得以順利進行。以改革開放為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創(chuàng)新為其它制度,比如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輿論和思想準備。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路徑依賴性
將路徑依賴應用到制度變遷中的是諾斯,他認為在制度變遷中同樣存在自我強化現(xiàn)象,變遷一旦走上該路徑,就會在自我增強機制作用下,它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后的發(fā)展中得到強化。這種自我強化的發(fā)展,緣于路徑依賴。路徑依賴是具有正反饋機制的體系,一旦在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響下被系統(tǒng)所采納,便會沿著一定的路徑演進,而很難被其他潛在的體系所替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存在的路徑依賴,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政黨的路徑依賴。意識形態(tài)被確立以后,它的變遷路徑可以是多樣的,也就是說先進的社會意識被傳播、本土化的方式是多樣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一方面?zhèn)鹘y(tǒng)意識形態(tài)自我維護的剛性。馬克思主義傳入我國以后,最早接觸馬克思主義的近代中國各派知識分子和先進人士的努力并沒有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生誘致變遷。中國古代社會由于意識形態(tài)對制度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受到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社會制度必然會維護和保持這種意識形態(tài),因此,意識形態(tài)的剛性是很強的。這也就意味著從意識形態(tài)內部進行誘致性變遷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依靠強大的外部刺激才能發(fā)生,這種變遷只有依賴于政黨。另一方面,社會文化和價值體系呈現(xiàn)多元化特征,增大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路徑變遷的不確定性。當前,社會轉型期是一個新舊文化更替和新的價值體系重構時期,當舊的文化環(huán)境逐漸解體,新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還沒有建立,社會文化和價值體系都會呈現(xiàn)多元化的特征,這導致了意識形態(tài)日趨復雜化,各種社會思潮影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必然增強對政黨的依賴性。
其次,對民眾的路徑依賴。一種先進的思想,如何更好地被民眾所接受,還取決于民眾的接受能力。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都充分考慮到了中國的具體國情,其中就包括民眾對先進思想的接受能力。比如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出現(xiàn)的一系列錯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關于改革開放的思想大討論等等,都是基于對理論的接受能力才出現(xiàn)的。當前,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民眾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付出更大的理解力和寬容心。
再次,對國民教育機構的依賴。國民教育機構受既有社會結構與制度的影響和制約,在進行人才培養(yǎng)、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等活動中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有效地保證理論研究能夠立足于中國國情,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合情、合理地解釋我國存在的問題,引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方向。
三、 優(yōu)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路徑變遷的建議
根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征,應采取如下措施來優(yōu)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變遷的路徑。
(一)努力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變遷方式的轉化
一是實現(xiàn)變遷方式由政府供給主導變遷向誘致性變遷轉化。政府供給主導變遷與誘致性變遷是相互補充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采取哪種方式,取決于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誘致性變遷是一種漸進的、不分攤改革成本的演進過程,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摩擦阻力,降低創(chuàng)新的風險,具有內在的優(yōu)化演進機制。政府供給主導變遷只是改革初級階段的一種中間過渡狀態(tài),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終路徑選擇應是誘致性變遷。當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府供給主導變遷將成為主要形式。之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民眾認識能力的提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努力實現(xiàn)由政府供給主導變遷向誘致性變遷的轉化。在意識形態(tài)的內在驅動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最終成為民眾的自組織行為,是民眾馬克思主義觀念的自主演進。
二是注重漸進式變遷的長期性。一種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如何更好地被民眾接受,還取決于變遷所采取的方式。從變遷的速度上看,激進式變遷方式,即短時間內,不顧及社會的接受能力和思維的轉變過程,直接要求人們以先進的社會意識為指導,從而推動制度創(chuàng)新或變革的方式。這種變遷方式強調結果而不重視變遷的過程,無條件地拔高人的認識理性,選擇這種變遷方式通常會引起人們以種種方式進行抵制,對于變遷主體而言也容易犯激進主義的錯誤。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來看,民眾更愿意接受漸進式變遷。這種變遷過程相對平穩(wěn)、新舊觀念之間在一定時間下融合,是一種銜接較好的變遷方式。漸進式變遷注重變遷的過程,強調人的有限理性,認為人對制度不均衡所產生的獲利機會的認知需要時間,認識和接受一套新的制度安排也需要一個協(xié)商談判并取得一致意見的過程,所以漸進式變遷強調主體與客體地位的平等性。無論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還是科學發(fā)展觀都已經深入民心,成為指導社會改革和民眾行為的主流社會觀念。
(二)注重社會主義文化與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變遷過程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新時期我們黨把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放到一定的高度上來,長期以來,我們對傳統(tǒng)價值觀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態(tài)度,再加上社會經濟體制轉軌中利益的誘導,造成了“斷裂的一代”,“西化的一代”,社會對傳統(tǒng)價值觀沒有溫情和敬意,造成了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失落和迷茫。正是反思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危害性,新時期我們黨鄭重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它的建設過程不僅批判和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而且把傳統(tǒng)文化中有益于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合理成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把傳統(tǒng)文化的主導價值觀與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價值導向有機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高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和諧的文化氛圍。
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功能的發(fā)揮也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的價值認同感越強,主體對行為價值的認識越深,動力就越強,行為就會越自覺、越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不僅是一種制度和規(guī)則上的建設,更重要的是行為建設,要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充分運用各種手段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濃厚氛圍,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悉、感知、認同、接受,身體力行、堅持不懈,有效轉化為每個人的行為和內在品德。
(三)積極引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認同
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動力,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動力。積極引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高度認同,當前就是要引導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進一步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保?]在實踐層面上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理論層面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制度層面上確立了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整套基本制度和政策措施,確保了理論對實踐的能動性指導作用;從其運行的軌跡來看,形成了實踐→理論體系→制度規(guī)范相互關聯(lián)的動態(tài)邏輯關系。實踐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符合中國的國情,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zhàn)略思想。
當前,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標志著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出現(xiàn)了問題。不尊重社會絕大多數(shù)人利益的資本主義制度開始改變路線,主動采取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混合模式,英、美等主動實行金融社會主義。我國經濟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展,這也證明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正確性。我們要積極吸引實踐發(fā)展的事實,引導民眾的認同,贏得民眾的支持,降低制度變遷的交易成本,優(yōu)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變遷的路徑。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3]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張渝政,唐廷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歷史軌跡[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
[5]袁秉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chuàng)新[J].黨政論壇,2008,(01).
[6]張福軍.關于國內馬克思制度變遷理論研究的述評[J].山東社會科學,2008,(01).
責任編輯 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