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莉
摘要:民主一直是我們建設政治文明的核心追求,但由于現(xiàn)實條件的限制和民主理論本身的局限性,我們只能對民主有一個合理的預期。在建設相對合理的民主進程中,尤其要對傳統(tǒng)政治文化精髓的民本意識進行辨析,文章既論述了民本對民主建設的支持因子,說明它的積極影響,又明辨了二者的本質區(qū)別,以防歷史的混淆和誤認,我們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根基,吸取并創(chuàng)造性地改造外來文化,創(chuàng)建自己特有的符合實際的民主型政治文化。
關鍵詞:民本;民主;聯(lián)系;區(qū)別;揚棄
中圖分類號:D0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09)08-0039-03
政治文明是我們的不懈追求,而民主是政治文明的中心內涵。在近現(xiàn)代政治文化體系中,民主是政治心理的要求,政治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政治價值的要義。要想在中國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必須對民主的本質和傳統(tǒng)民本倫理中的民主因子進行辨析吸納。
一、對民主政治的合理期望
“民主”一詞含義豐富,有時指政治制度,有時指民主權利或民主原則,有時又指民主精神或民主的行為方式,但作為人民權利和國家制度的民主是它的基本含義。“從嚴格的字義上講,真正的民主從來都不存在,將來也不會存在:大多數(shù)人來統(tǒng)治,少數(shù)人受統(tǒng)治,這有悖于自然秩序。”“只有一個神仙的民族,才是民主地自己治理自己。一種如此完美的政制,并不適合于人類?!币驗槊裰骼硐耄加诿袷潞驼纹降?,終于社會和經(jīng)濟平等,平等是民主的終極原則,但“民事平等和政治平等有可能實現(xiàn),而社會條件的平等則是一個基于道德激情而非基于現(xiàn)實理性的空想,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也就是說,民主具有明顯的烏托邦性質,但它卻是千百年來人們孜孜以求的目標。為什么民主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除了它具有很多實用主義的價值外,更重要的是民主制度反映了來自人性中的深刻要求:“相信民主是一種普世性的價值,是因為確信人類不應該未經(jīng)他們的同意而被統(tǒng)治。民主是對深深期望得到體面對待人的回應。民主是人類出白天然本性的期望,期望人人對他們各自的命運都有發(fā)言權。而對個人最好的保護是由人民來選擇管理者,并使之對人民負責。其他意識形態(tài)承諾給人幸福,而民主僅承諾人們可以自由地追求幸福。”民主政治創(chuàng)造的一個奇跡是:自己自由追求獲得幸福的人多于由他人賜給幸福的人。當然,民主不是追求最優(yōu)的求全機制,而是一種保證滿意的糾錯機制,它不是一定能夠實現(xiàn)最好的,而是一般可以避免最壞的。正像美國政治學家科恩論述的那樣:“民主與專制之間的差異,可比為木筏和帆纜具全的帆船之間的差異。前者航行安全,但很緩慢,在浪中起伏,有時后退,風暴沖擊時,乘客的腳常常被弄濕。后者雖航行時迅速壯觀,舒服而有把握,但有時卻撞在木筏可安然度過的礁石上,造成災禍?!泵裰骼碚撌巧鐣l(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民主制度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由于民主完全是西方文化的產(chǎn)物,中國向民主制轉化必然要吸收外來文化又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轉換,這當然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根基,傳統(tǒng)民本倫理恰巧為我們接受西方民主觀念提供了理論和思想前提,成為中國由專制轉向民主的橋梁。
二、民本對民主進程的積極影響
“盡管中國古代沒有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但民本思想是在統(tǒng)治者及思想家看到了民眾是一股可以決定統(tǒng)治者和國家社稷命運的巨大社會力量后提出來的,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民眾的所需所求及其合理性,并在客觀上起到了利民、限制統(tǒng)治者實施暴政的作用,促使人們接受民主意識。首先,民本倫理對人在道德生活中的主體能動性的肯定和對人格修養(yǎng)平等性的承認,為民主意識的確立提供條件。傳統(tǒng)文化以人為核心,融天地萬物與人為一體,把人的倫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與超越放在首位,儒家相信人皆可為堯舜,道家認為人人皆得于“一”,他們在理論范圍內把所有人置于平等地位,有利于沖破等級的藩籬,奠定實施民主的形上根基。其次,民本倫理告誡當政者應該以利民、愛民為己任,要求統(tǒng)治者要實行仁政,真正地贏得民心,而不是以威逼利誘等方式,換取民眾表面上的服從,這種統(tǒng)治與民心的統(tǒng)一是真正民主政治的本質。第三,民本作為一種實踐的政治理論,在它指導下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形成了一整套相當成熟的且具備若干基本民主功能的法制、政治制度和傳統(tǒng)。如:選人用人制度、進言納諫制度,在一定限度內承認了臣民的政治權利。民本倫理中的民主傾向已漸露端倪,它以民本為表達形式,民本是政治合法性的最高尺度,是限制君主權力膨脹的理論依據(jù),也是民眾的權利主體資格與政治訴求的終極憑借。
民主思想的本質人民主權論有兩層含義:第一,國家是人民的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歸人民所有;第二,人民是國家的主體和根本,人民的力量和民心向背決定國家政權的興亡。上述第一層含義在民本倫理中是不存在的,而第二層含義卻在民本倫理中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論述和闡發(fā)。所有的政治家都強調“得民心者得天下”,因為現(xiàn)實中君權雖然是至尊的,但理論上它是人民賦予的,因此也就不是第一位的,而只是次級的權力,賜給君主以權力的人民才是第一位的,才是終極權力的擁有者?!傲⒕秊槊瘛币蠼y(tǒng)治者必須增進人民的福祉,這一傾向,應該說實質上包含了一種“民享”的思想因素。何況,民本和民主均以人民為國家政治之本位,均以民意作為政權之基礎,均強調重民、愛民、保民。正是因為二者的相通,我們才說,它的內部蘊含著從君主制向民主制發(fā)展的種子。在民本理論與君主制的結合中,存在著一種內在的張力,君主的權利理應代表民眾的利益和權利,二者一致時君主就可成為民之主,否則民眾就會行使自己的革命權改易新主,迫使君主制向民主制轉變。傳統(tǒng)民本要求為民作主,現(xiàn)代民主要求讓民作主,二者都把人民的權益置于突出地位,其根據(jù)都是民本身有權自己做主。所以,民本思想中包含的民主因子,可為民主思想的成長提供一定的支持。
三、民本與民主的本質區(qū)別
盡管民本與民主之間有相通之處,但二者還是有原則性區(qū)別的,民本僅僅是統(tǒng)治階級的一種治國方略,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君主利益,而民主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民眾利益,這種根本差異主要通過以下幾點呈現(xiàn)出來。
首先,與現(xiàn)代民主弘揚個性、強調創(chuàng)新與個體發(fā)展有所不同,民本強調的是整體、秩序與穩(wěn)定,缺乏的是平等觀念,民眾只有作為集體才有意義和價值。一般說來,古今中外的各種政府,都不會承認自己是在為自身的利益而行使權力,它們總會打著各種各樣的旗號宣布自己是在代表人民來管理國家,因此就產(chǎn)生了政治學中所謂“合法性”問題。究竟怎樣才能判定一個政府確實代表人民,因而是合法的呢?近代的觀點是:政府的合法性來自大多數(shù)人的認可與支持。顯然這需要兩個前提:一是對所謂“大多數(shù)人”確實可以在量上做出判定;二是個體的人有平等的權利。但在個體意識完全被泯滅的情況下,盡管有許多近似民主的舉措,但卻
不能轉化為民主的事實,充其量只能是統(tǒng)治階層的施舍和恩賜,泯滅個體的所謂民主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其次,現(xiàn)代民主信奉的是主權在民的觀念,而民本倫理在實踐運作過程中,強調的是為民做主,而非人民做主。這種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二者目的不同。民本倫理從君主民從的既定關系出發(fā),討論設君之道和治民之道,論證民對君的制約、君對民的政策以及君與民結為統(tǒng)一體的條件,其中心是強調民是國家、社稷的基礎,治民是君主政治之本,能否安定民生關系到國家興亡、政治盛衰,其精神實質是通過強調民在國家、社稷中的地位和作用,告誡統(tǒng)治者要重民、養(yǎng)民、恤民、保民,處理好君民關系,從而達到一種理想化的君主政治模式,其最終取向不是通過賦予民眾政治權力而否定君權至上,而是通過規(guī)范君主對民眾的政治行為實現(xiàn)國泰、君尊和民安。人民仍然處于完全的被統(tǒng)治地位,他們是受動的而不是主動的,他們是控制對象而不是控制主體,他們是統(tǒng)治順序上的重要而不是統(tǒng)治秩序的決定者,總之,他們是工具性的。但民主從源頭就強調人民是主權者,是控制主體,是統(tǒng)治秩序的決定者。現(xiàn)代民主更強調人民當家作主,因為政府的權力是人民授予的,所以政府要受到人民的監(jiān)督和制約。如果政府濫用權力侵害人民的利益,人民便可收回政府權力,重新建立代表他們意志的新政府。第二,民眾在政治生活的作用不同。真正的民主是站在民眾的立場上,論證人民群眾治理國家的合法性和正義性,它要建立的是保護人民群眾權益的法律機制和政治制度,它內在地包含了人民群眾是歷史主體的思想。民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民眾的意愿,要求權力的行使依民意為導向。如果沿著這一思想邏輯發(fā)展下去,把民的最終決定作用轉換為一種法定程序和政治權利,就會導向民主。但實際運作中,只要統(tǒng)治者能夠施加恩惠。則民眾只能在舟下作水,承擔起被壓榨、被奴役的重負。民不是目的,也不是權力的主體,所謂重民也不含有對普通百姓個體價值和權利的尊重。第三,對權力的認知前提不同。民主的邏輯前提是人民擁有絕對的權力,這種權力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其它社會上的一切權力都是從這個權力中派生而來的,它們受制于這個權力并為這個權力服務。而民本的前提卻是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任何人都不得分享。民則是君主管制的對象,在君王面前只能無條件地服從,絕不存在給人民大眾以政治權利的意圖。
再次,民主是政治范疇,強調權力的制約與法律基礎,民本是道德范疇,強調的是在上者的聰慧和賢良。現(xiàn)代民主不僅注重主權在民的思想,還注重法律至上思想,無論是對政府官員的任命還是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處理,都必須以法律為準則。民主作為一個政治權力范疇,它最初的提出就是為了制約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個人專權和獨裁現(xiàn)象,其目的是通過從理論上對社會多數(shù)人權力和權威的認定,在實踐中對統(tǒng)治者內部掌權者的權力運用加以制約,從而防止社會政治權力被個別掌權者濫用,保障多數(shù)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民主既然作為制約政府的一個手段,人民是一切權力的來源,而政府只是基于人民的委托才獲得了權力,那么這種權力必然要受到人民的監(jiān)督,因此政府是否受監(jiān)督成了衡量民主制的另一個重要標準,在此基礎上延伸出共和制、代議制、三權分立、法律至上等思想理論,由此民主又獲得另一種價值,即作為保障人民利益的手段而存在。民主賦予公民以社會主人的地位,建立社會組織只是為了確認和保障公民的權利和利益,這樣,從民主概念中又相應地延伸出平等、自由、人權等觀念。民本概念則是一個道德概念。它表達的是一種道德訴求,重在對君主和官吏的品德人格的塑造,其目的是通過讓統(tǒng)治者意識到人民力量的強大性和危險性,從而使統(tǒng)治者自覺地愛民,不做對人民有害的事。它論證問題的邏輯思路是:既然人民群眾具有推翻君主的巨大力量,是威脅君主統(tǒng)治的最大禍根,那么從鞏固自身的統(tǒng)治出發(fā),君主就應該妥善處理好自己與社會民眾的關系,節(jié)制自己的貪欲,施恩惠于民眾,不要使自身與民眾的矛盾激化??梢哉f,民本概念的基本功能就是在肯定封建君主統(tǒng)治的合法性和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的前提下,通過對擁有,絕對權力的統(tǒng)治者的道德啟發(fā),實現(xiàn)官與民雙方的互利互惠。在民本概念中內在地包含著兩個相互關聯(lián)的思想:一是德政思想,把統(tǒng)治者的道德看作是社會治理好壞和能否強盛的關鍵,由此引伸出仁政、禮治、內圣、外王等思想觀念;二是救世思想,即關愛眾生,救護眾生,這在后來的發(fā)展中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救世主式的道德理想模式。在民本思想中既孕育不出現(xiàn)代民主所需要的平等、自由觀念,也孕育不出現(xiàn)代民主所需要的權利、法治意識,因此筆者并不贊同“民本是現(xiàn)代民主的初級表現(xiàn)形式”的說法。
最后,民主和民本的基礎不同。民本倫理所含的德治仁政思想,僅僅是停留在道德說教的層面上,沒有也不可能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促成一種制約君主權力實體的產(chǎn)生。因為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是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小農(nóng)階級的分散性和依附性特點,決定了他們對權利的無奈和漠視。在這個基礎上,不僅個體的權利無從談起,就連個體的尊嚴和價值也成為妄說。在民本倫理的熏陶下,人們習慣于人身依附,缺乏公民意識。重道德、輕法律,重義務、輕權利,不懂得或不習慣運用法律武器來爭取生存和發(fā)展所必須擁有的權利。近代民主建立在市場經(jīng)濟基礎之上。馬克思指出:“如果該經(jīng)濟形式——交換,確立了主體之間的全面平等,那么內容,即促使人們去進行交換的個人材料和特質材料,則確立了自由??梢?,平等和自由不僅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產(chǎn)的現(xiàn)實的基礎?!苯⒃诮粨Q基礎上的民主思想,首先表現(xiàn)為每個個人都有基本的自由權利,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體和精神,自由地決定自己的事務。真正的民主意味著個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的平等,不允許存在任何特權。民主不是對個人的否定,而是對個人的尊重與高揚,“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要不是每一個人都得到解放。社會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瘪R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未來社會,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和全面的發(fā)展。歷史表明,不論民主政治制度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如何多樣復雜,只有真正認識到人民中個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認識到人民群眾才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并將之轉化為具體的制度和策略,伴之以法治的保障,才能實行真正廣泛的、為普通民眾所享有的民主。依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預測,只有到了共產(chǎn)主義社會,人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因而也才會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民主管理制度。民本倫理和宗法等級制度難分你我,完全建立在等級制度之上并為之服務,民眾既無經(jīng)濟自由更無權利,造成的結果是人對人的奴役,忽視人的尊嚴和主體資格。而政治民主和經(jīng)濟自由、個體權利與平等緊密相連,可見民本倫理和真正的民主追求無涉,民本無法轉化為民主。
綜上所述,民主和民本既有本質的區(qū)別,也有一定的聯(lián)系,把民主和民本絕對對立起來的認識是錯誤的。由于民主是個漸進的過程,就決不會只有一個模式。它植根于現(xiàn)代的不同歷史環(huán)境、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中。必須有各自的特點。歷史事實表明。不以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為根基,不充分考慮本國的具體國情,試圖通過全面移植西方的方式構建現(xiàn)代民主,這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民主如果脫離了民本,漠視以至無視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普通民眾的共同利益需求,那也只是一種虛偽的民主。同樣,簡單地把民本當作民主也是不合適的,它會帶來我們觀念認識上的失誤,阻礙真正民主實現(xiàn)的進程。因為民主是民本的升華。吸取民本倫理思想中的精華有助于我們更快更好地走向民主。我們不得不承認,由于人性的弱點和人類良知的尚未普遍覺醒,單有民主政體并不適宜于全人類未來。單有民本觀念靠統(tǒng)治者自覺地提高執(zhí)政能力又是不可持久的,故而在政治制度的建設上,應該注意運用民主原則來塑造政治制度,建立和健全權力制衡、防治腐敗的機制;在行政道德的建設上,則應該強調弘揚民本倫理精神,提升全民的倫理道德素養(yǎng),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根基,吸取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改造外來文化,創(chuàng)建自己特有的符合實際的民主型政治文化。
參考文獻:
[1][2]河清,民主的烏托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劉軍寧,民主與民主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美]科恩,論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5]萬斌,諸鳳娟,論民本思想對中國民主進程的影響學術界(雙月刊),2004,(3)
[6]王來金,“民主”與“民本”概念辯證[J]社會科學,2000,(4)
[7]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恩格斯_反杜林論[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責任編輯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