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趙志業(yè)
中圖分類號:G649.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177-02
摘要:主要從馬克思主義關于價值的認識這一角度分析《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對其價值進行科學定義,之后分析了《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價值的主體性與客體性,從而為《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的實施找到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價值;價值主客體性;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2005年教育部下發(fā)的第5號文件即《高等學校行為準則》(下面稱《準則》)對我國高校大學生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之后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層面對對其進行分析如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法學角度等。筆者主要從馬克思主義價值這一視角對《準則》的價值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價值以及《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價值透視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1客觀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但客觀事物一旦納入到人類的活動范圍之中,成了人類認識和改造的對象,就產生了對人的反作用,他能否滿足人的某種需要,以及多大程度上滿足人的需要的問題就是價值問題。價值反映在價值實踐關系之中,是價值主體與價值客體在具體的實踐中滿足與被滿足極其程度關系的反映。
具體到《準則》,其價值可以歸納為:《準則》對大學生需求的滿足極其滿足程度的關系反映,是高校在貫徹落實〈〈準則〉〉和大學生執(zhí)行〈〈準則〉〉的互動過程中關系的反映。〈〈準則〉〉從其價值關系分析來看,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為價值主體即大學生的需要;二為價值客體即《準則》自身所遵循的規(guī)律蘊涵的真理以及發(fā)揮的功能;三為價值中介即連接價值主體與與價值客體的橋梁與紐帶的總稱?!稖蕜t》價值要想得以實現(xiàn)就必須把價值主體、價值客體以及價值中介有機統(tǒng)一起來,其實現(xiàn)結果表現(xiàn)為大學生不僅嚴格按照〈〈準則〉〉行事,而且深刻把握其蘊涵的規(guī)律,明確〈〈準則〉〉對國家和自己的意義何在,最終將其行為由被動變?yōu)橹鲃?并內化成自己的行為道德準則,掌握專業(yè)的知識與技能,成為國家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準則》價值主體性與客體性透視
1.《準則》價值主體性
《準則》是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沒有大學生的活動就無需《準則》。這突出表現(xiàn)了價值主體的大學生具有極其強烈的主體性。這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價值關系表現(xiàn)形態(tài)多樣性
從《準則》的動態(tài)發(fā)展來看,作為價值主體的大學生與《準則》這一客體之間的關系不是單一的。(1)對于同一價值客體,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的價值主體。如按照大學生自然屬性來劃分可以分為男大學生和女大學生、智力高和智力低的大學生等等;按照大學生社會屬性來劃分可以分為品德高尚和品德敗壞等等。(2)每個價值主體的價值取向和利益傾向呈現(xiàn)多元化態(tài)勢,《準則》對其意義不盡相同。如同樣都是學生,有的學生注重的是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有
的學生注重的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有一點我們不能忽視即一少部分學生具有政治信仰迷失、共同理想、學習懶散等等不良傾向;(3)即使是同一個價值主體,由于在不同時期對自身利益的需求不盡相同,《準則》的價值也會隨之改變。如一個大學生在大學四年的發(fā)展中,需求是在發(fā)生變化的。大一由于環(huán)境的陌生可能產生熟悉環(huán)境和交友的需要,大二可能學習的需要占據(jù)上風。
(2)價值意義上的變動性
這里是指隨著價值主體即大學生的需要的變化,作為價值客體的《準則》在實施與遵守過程中對價值主體即大學生的意義就會發(fā)生一定程度上的變化。具體到總的《準則》來說,1989的《準則》在改革開放之初,對于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和塑造作出了具體大的貢獻。但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化,大學生個性特點以及利益需求不斷變化,以前《準則》中的某些規(guī)定是不利與學生發(fā)展的,因此也就失去了相應的價值。同時對《準則》的具體內容來說,不同的大學生對同一條具體行動準則的遵守不一定出于同一動機,對不同的具體行動準則的遵守不一定出于不同動機。
(3)價值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
薩特曾經指出:價值在于人的選擇和對既定條件的超越。〈〈準則〉〉不是一層不變的,他是國家教育人員根據(jù)世界的需要、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同時結合大學生成長的特點以及問題所制定出來的,是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以及大學生群體的特點不斷的進行完善的。同時,〈〈準則〉〉不是解決任何事情的靈丹妙藥,在具體的情境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霸诿媾R對行為的選擇時,不應當盲目的遵從那些教條式的道德規(guī)則,而應當采取“境遇方法?!? 2.《準則》價值客體性
《準則》是由人制定的,形式上具有主觀性,但它不是主觀意志的憑空猜測。其價值客體性即自身所遵循的規(guī)律蘊涵的真理以及發(fā)揮的功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3.它的價值客體性反映在它對已有歷史規(guī)律應用與升華
(1)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辨證關系
馬克思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明確的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xiàn)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同時,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反作用。當今國際國內形式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在政治上政治多極化趨勢不斷發(fā)展,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給處于改革開放攻堅階段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的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zhàn);在經濟上,全球經濟在一定程度上處于低速增長狀態(tài),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重大成績的同時經濟也存在著問題;在文化上,多元文化思潮正在形成,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地域與地域之間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不斷發(fā)生;科技與人才的競爭愈演愈烈。國家看到了形勢的深刻變化,在結合大學生自身發(fā)展的特點的基礎上把對大學生的要求上上升成為《準則》來具體指導大學生的實際行為。
(2)人的本質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
“可以根據(jù)意識、宗教和隨便別的什么來區(qū)別人和動物。一旦人們開始生產自己的生產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所決定的,人本身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4“人的本質不是單個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人們的社會關系是很復雜的,包括生產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等。而決定人們的社會關系的主要是社會生產關系。人的本質在于勞動實踐與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并不矛盾。人是具體的社會人,人們只有在社會中按照一定的社會關系結合從事相應的勞動實踐才能滿足社會和人類發(fā)展的需要。人類的本質是發(fā)展的,人類要要實現(xiàn)自由全面而充分的發(fā)展。人類本質的發(fā)展受到了遺傳因素影響外,還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個人所處的各種環(huán)境、個人所從事的實踐活動、個人與他人的交往以及個人所接受的理論等。正是把握了這一規(guī)律,我國教育部在制定《準則》時,體現(xiàn)了大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的全面發(fā)展,同時把大學生本質的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即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下尊重大學生發(fā)展的個體差異。這也正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優(yōu)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