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欣
教學名師是在一線教學實踐中產(chǎn)生的,他們精于課堂教學藝術,又能從實踐中提煉出一定高度的理論或經(jīng)驗,形成屬于自己的教學策略或教學模式。有的名師教學充滿靈動,能與時俱進,順應教育發(fā)展的形勢,常變常新,“時尚清新”。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名師的“出場率”與“展示率”比課程改革之前要多得多。課程改革中也的確誕生了一批新生代的名師,他們銳意改革,勤于實踐,給課程改革帶來了新氣象,這是令人歡欣鼓舞的。記得課改之前,我們普通的一線教師要想一睹名師的風采,那是難事,畢竟舉行的活動比較少。記得上世紀90年代,筆者聽了一組北京與上海及江浙一代名師的課,那種“如沐春風”、“如飲瓊漿”的感覺,至今依然縈繞在心頭,成為心中永恒的一段記憶。像靳家彥的《跳水》,于永正的《草》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武瓊的《黃鶴象》,賈志敏的《兩個蘋果》等,都刻記在心,久久揮之不去。
如今,各地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研討、觀摩“風起云涌”。對廣大一線的教師而言,這是福音。因為大家不跑遠路,就可以近距離地感受名師的風采,領略名師的課堂教學技藝,并能聆聽到名師們的精彩講座。因此,每逢有這樣的活動,一線的教師總是唯恐無緣。放眼會場,總是座無虛席,這是令人高興的場面,說明我們的教師是虛心好學的,大家都想從名師身上“汲取營養(yǎng)”,恨不得自己也一下子“神采飛揚”起來,一下子也擁有大家大師的風范。于是乎,大家總是抱著崇拜甚至頂禮膜拜的心態(tài)去聽、去看名師的課,一字不落地記錄名師的每一句話。一心以為名師的課就是“標桿課”。若抱著這種“全盤接受”的心態(tài)去聽去觀名師的課,筆者認為是不可取的。原因有四。
1.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沒有人敢拍著自己的胸脯說,我的課堂無可挑剔。名師的課,可圈可點的地方固然多,但也并不是處處、環(huán)環(huán)都“得課標之義”。名師上課,也會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我們觀課,不能過分迷信權威,要善于分析名師課堂的成功處,也要善于發(fā)現(xiàn)名師課堂中有待商榷或有待改進的地方。這樣的觀課才有收效,這樣觀課才有作用。
2.名師的課大多是自由的,這是我們常態(tài)課所不可比擬的。比如,名師的展示課,往往不受時間的限制,想上多久就上多久。這要是擱在平時,學生早給你扣上“虐待兒童”、“侵犯兒童人身權利”的“惡名”。但因為人家是名師,能讓名師上課,那是“前世修來的福”。就這點而言,名師的課,我們凡人想學也學不上。
3.名師的課往往好看,善于讓自我的底蘊、內(nèi)秀等完全展示。這是名師之所以為名師的根本要素。他們是靠“內(nèi)強素質(zhì),外塑形象”而成長為名師的。因此,孩子對他們有一種不可言狀的親切感。如果要我們所有的語文老師頃刻之間就變得“口才出眾”、“學富五車”,那肯定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名師的課“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
4.名師的精力也有限。這幾年由于各地的教研活動蓬勃開展,名師應邀“飛南飛北”、“走東闖西”的機會也多起來了。這樣,名師也總不能老靠以前的那些成名課來“支撐”了。他們也想用新課來刮新鮮風,因為一線教師的品位也在逐漸提高??珊谜n是需要“歷練”的,名師也是常人,若沒有潛心研究,沒有不停地“磨課”、“煉課”,想成就一節(jié)好課不是易事。
這種感覺,在筆者最近參加的一次“相約名師聚焦課堂”的活動中感覺更盛。名師也并不是每節(jié)課都能成就精品。因此,筆者認為,作為教師,首先是要當一個會思考、常思考的教師,對于名師的展示課,我們當然是敞開臂膀歡迎的。但我們不要盲目地“拿來主義”,我們應該學會一分為二理性地看待名師的展示課。筆者以為,觀摩名師的展示課,我們必須以這樣的一些視角來看來思。
一、 以欣賞的目光讀名師,找自身努力的方向
名師引人關注的地方在于他們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名師們激揚文字,他們往往擁有演員的素質(zhì),導演的才干,詩人的激情,哲學家的思想……名師們都是大智之人,他們對教材的解讀總能從我們常人忽略的地方“拎”出教學思路來。他們旁征博引出口成章,他們轉承起合得心應手,他們朗誦聲情并茂,他們活躍課堂手法妙趣橫生……
用欣賞的目光看名師的課,從中找出名師令人驚嘆的地方,對照自身找自我差距,不要自卑,在觀課中,我們要暗暗地對自己說,我雖然成不了名師,但我應該向名師學習,抓緊時間只爭朝夕地修煉自我,當一名合格的教師,盡可能使自己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有成長。讓名師成為自我教學的“參照系”,就是達不到那種高度,有個榜樣在前方站立著,對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也是一種敦促。最起碼,以名師為楷模,我們就會少一分浮躁,多一份努力,少一份膚淺,多一分深刻,少一分職業(yè)懈怠,多一份職業(yè)追求……
二、 以審視的目光讀名師,開悟自我
孫雙金老師在一次“情智語文新探索”的講座中,說過這樣一番話,筆者覺得挺受益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shù);閱人無數(shù)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我開悟。
“悟”,對教師尤其重要。從字面上看,“悟”就是心讀我與我讀心的意思。心即思想,也就是思想讀我,我讀思想的意思。我們觀摩名師的課堂,就是要悟名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同時也應該用自我的思想去反觀名師的課堂。不僅要懂得欣賞名師,還要能學會有見地地審視名師的課堂。比如,曾聽過一節(jié)將近60分鐘的名師習作指導課,名師的課堂駕馭能力自然無可挑剔,一會兒讓學生玩游戲,一會兒讓學生比賽,一會兒叫學生與教師“比拼”,一會兒又讓學生現(xiàn)場采訪……整節(jié)課活動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學生也學得趣味盎然。這樣的游戲活動類作文指導,固然在活動中能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合作等一系列的能力,課堂輕松愉悅。但筆者細細地想一想,覺得這樣的課堂,僅能在開掘學生的習作素材方面有幫助,課是熱鬧了,但滿滿一堂課,都沒有讓學生成文、成段的機會,學生擁有這樣的習作材源,究竟會怎么用,他們會用這些材料“烹飪”出怎樣的習作大餐來,在近60分鐘的課堂中看不到實在的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課堂時間的肆意浪費。再者,這種名師自己創(chuàng)設的游戲活動課,對教材中規(guī)定的習作指導又起了怎樣的示范作用?這就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在觀課中思考我們平常的教材內(nèi)作文,可以有意識地借鑒這種游戲類習作中的有益部分,用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習作之趣,與教材中習作進行有效的“嫁接”,不能“一味照搬”。以活動串聯(lián)課堂,但又要保證有一定的時空讓學生動筆,并能將評改引進課堂,以增強習作教學的效益。
名師,是教育教學的寶貴財富,是從廣大一線教師中走出去的平民明星。我們要敬重名師,但不要仰視名師。理性地看待名師的課堂,融入自我的真思考,這樣讀出的名師才是真實的,才是有質(zhì)感的。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