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闡述了高職院校要建設有特色的校園文化,需堅持以人為本,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
關鍵詞:以人為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33-0256-02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同樣是學校所有各項建設的最高境界,是高職院校蓬勃發(fā)展必須要做的基礎性工程。[1](P66)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把校園文化建設當做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來落實。在我國高職教育發(fā)展的新階段,應該按照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一、“以人為本”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涵
(一)關于“以人為本”的理解
“以人為本”并不是一個新提法,它源于中國的古訓,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遺產。管子曰:“夫王霸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我們黨針對以往我國社會中出現的以物為中心、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忽視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日益突出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發(fā)展理念。以人為本中的“本”主要有三層含義:首先,相對于我國現實生活中人對人的依賴、人對物的依賴而言,它把人當做社會的主體;其次,相對于我國現實生活中人被邊緣化而言,它把人看做是一切事物的最終本質和核心;最后,相對于把人作為手段而言,它把人的全面發(fā)展視為最終目的。[2]以人為本,具體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就是以教師為本,以學生為本。
(二)“以人為本”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涵
人是發(fā)展的主體,是高職院校最核心的資源。高職院校的發(fā)展不僅得依靠人,而且也是為了人。師生員工既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客體?!耙匀藶楸尽钡母呗氃盒P@文化是指高職院校在育人環(huán)境和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將全體師生的全面自由發(fā)展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由全體師生在教學、科研、管理、生活等各個領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耙匀藶楸尽钡母呗毿@文化主要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面構成。其中校園物質文化是高校各種客觀實體存在的總和,是校園文化的基礎載體;校園制度文化是高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的總和,是保證學校與外界、學校內部各項活動正常進行的機制;校園精神文化是學校全體人員長期或短期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tài)的總和,是校園文化的核心。[1]堅持以人為本,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就是要把以人為本作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價值觀,統(tǒng)籌學校教學、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堅持以人為本,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一)堅持以人為本,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實現內涵發(fā)展的需要
當前,我國高職教育正處于從規(guī)模擴張到注重內涵建設的轉折期,加強內涵建設已成為高職教育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內涵式發(fā)展,就是以質量提高為核心的發(fā)展模式。提高質量的思路就是進行辦學資質評估,增加優(yōu)質師資的教學投入,推行新的學生評教制度。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高等教育“內涵發(fā)展”在重視物質文化建設的同時,更加重視制度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在增強學?!坝矊嵙Α钡耐瑫r,更加注重“軟實力”的提升。高職院校的“軟實力”主要包括:管理力、創(chuàng)新力、服務力、文化力。文化力就是以深厚而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為依托,在文化多元化發(fā)展趨勢下,善于發(fā)揮先進文化的引領與整合作用,以此保持學校發(fā)展的正確方向和必要活力的能力。與“軟實力”的其他組成方面相比,學校文化力的增強,不但是一個漫長的、艱辛探索的過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學校管理力、新能力、服務力的增強都依賴于相應的校園文化作為背景支撐。[3]因此,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實現內涵發(fā)展的重要保證。
(二)堅持以人為本,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師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個別學校把校園文化的主體定位在學生,從而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把校園文化建設等同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學生課余生活,致使校園文化建設大多停留在學生文化活動上,忽略了職業(yè)文化、教師文化的創(chuàng)建與整體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4]近些年來,大部分高職院校在招聘教學人員時都是采取臨時聘用制,沒有編制,新進人員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進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利于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發(fā)展。這些新問題直接反映了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新的問題,即沒有明確長遠的發(fā)展目標和方向,沒有代表作為學校主體的學生和教學人員的利益,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從而實現師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堅持以人為本,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fā)提出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和諧校園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我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和諧統(tǒng)一?!耙匀藶楸尽钡母呗氃盒P@文化建設要求師生員工既是文化建設的主體,也是文化建設的客體,既是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又是校園文化的接受者。[5]“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啟迪心智,促進師生的全面發(fā)展。濃厚的學術氛圍、豐富的文化生活、和諧的人際關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共同的價值取向等都是“以人為本”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堅持以人為本,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對于促進和諧校園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堅持以人為本,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一)堅持以人為本,加強高職院校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高職院校校園物質文化是按照教育目的及具體化的教育目標而建設的校園物理環(huán)境,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基礎載體,是推進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
校園物質文化有其直觀、形象的特點,廣大師生通過硬件設施環(huán)境感受校園的教育理念、工作態(tài)度及審美追求,反映校園文化的獨特個性,這是形成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前提條件。校園物質文化主要包括學校的建筑群、學生公寓、實習實訓中心、休閑運動場地以及校園綠化帶等。對于大多數高職院校來說,其物質文化建設不能一味地模仿本科院校,要勇于創(chuàng)新、突出特色。高職院校在校園環(huán)境建設上既要體現藝術性和思想性,體現學校辦學傳統(tǒng)和人文景觀,又要著力構建突出與學校主體專業(yè)相關的仿真職業(yè)環(huán)境,體現職業(yè)特性。[4]
(二)堅持以人為本,加強高職院校校園制度文化建設
制度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是學校管理特色、學生精神風貌的體現,它包括各種規(guī)章制度以及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guī)范的行為準則。高職院校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人,而是為了規(guī)范人的行為。
當前高職院?!靶姓眱A向日趨嚴重,內部管理機制不健全,管理機構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時,對高職院校來說,大部分學生起點較低,自我約束能力差。這樣一來,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就顯得更為迫切。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就是要建立和健全學校規(guī)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園制度文化。構建和諧的高職校園制度文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結合高職院校的發(fā)展特點,積極構建與高職特色教育發(fā)展相適應的制度。在學生社團的規(guī)范管理上,要建立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和評價機制,注重學生活動的內容,切實起到交流思想、增強能力的目的。在教學方面要著力構建以就業(yè)為導向,以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為本位,以實際應用為目標設置課程體系,圍繞崗位能力和職業(yè)證書開發(fā)課程,按照技術領域和職業(yè)崗位的實際要求組織和實施教學,大力推行畢業(yè)生的“雙證制”,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考核制度。[4]
(三)堅持以人為本,加強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精神文化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是校園文化的深層次體現。高職院校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培養(yǎng)高職畢業(yè)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及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為核心,通過研究辦學理念、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方面的建設,探索高職院校必須具備的精神文化內涵。
首先是領導要重視。領導者要高度重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要把握好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將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有機地貫穿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學會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其次是要培育學校精神。要精心設計學校的標志,無論是校徽的制作、校訓的確定、校歌的創(chuàng)作、??木庉?、校服的設計以及校園建筑的布局,都應充分體現學校精神文化的內涵。要通過升國旗、戴?;?、唱校歌,圍繞學校精神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活動,加深師生印象,強化學校精神。再次是要全員參與。在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善于通過多種形式的校園精神文化大討論活動,調動師生員工全員參與的積極性,挖掘和提煉出校園精神文化的內涵,才能為廣大師生員工所認同,進而內化為每個成員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6]
參考文獻
[1]溫景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探析[J].高教探索,2005,(6).
[2]韓慶祥.關于以人為本的若干重要問題[J].哲學研究,2005,(2).
[3]曹孫志,譚學君.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分析與對策 [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8,(23).
[4]奇錦玉.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5]梁亞民,劉正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以人為本”的理性思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7).
[6] 劉增安,池衛(wèi)東.試論高職院校精神文化建設[J].教育與職業(yè),2007,(9).
作者簡介:劉艷梅(1983- ),女,湖南常寧人,湖南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職院校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