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霞
[摘要]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倡導探究式學習”,本文在對探究式課堂教學內涵的分析基礎上,提出了進行探究式課堂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 探究式 課堂教學
一、新課程對高中生物教學提出挑戰(zhàn)
《高中生物新課標》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先進教學理念,教材在結構和功能上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新課程由三個“必修”和三個“選修”組成,課程教材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所增加,盡可能地滿足不同水平的學生的學習要求。另一方面,新課改在增加了高中生物學科學時的同時,縮短了時間的間隔,有利于消除初三階段的“生物真空帶”,有利于初、高中生物知識的銜接。而新課標提倡的探究式學習的主旨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的以教為主的學習模式,一切從學生出發(fā),讓學生主動學習。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及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比起其他任何學科都理應具有更為突出的鮮活性、生命性和動態(tài)性。探究學習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主要途徑,它能使學生從生命現(xiàn)象中更多地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運用生物學的有關原理解釋或解決生物界存在的問題,自主選擇、學時調整、探究學習。這些改革都為生物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
二、探究式課堂教學
1961年,美國著名生物學家、教育學家施瓦布在哈佛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提出了“探究學習”一詞。他認為:探究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使他們在探究過程中掌握科學知識,把科學知識與探究過程相結合,才是探究教學的正確做法。探究式課堂教學就是以探究式學習思想為指導的教學。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探究”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與科學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三、進行探究式課堂教學的策略
1.課前準備。在教學實踐中,可按照下列程序進行課前準備: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收集整理相關信息資料→考慮學生的思維和認知基礎→確定探究內容→設計課堂具體探究過程。為使探究教學在課堂中進展順利,應從三個方面進行落實:一是從學生實際能力水平,遵循引導、質疑、合作、自主、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過程;二是從知識擴展的角度,由淺入深,實驗性知識、遞進性知識采用逐步深入的探究;三是從探究方式的角度,采取“問題”引領式探究,小組互動式探究,實驗觀察性探究等。例如,“植物的礦質營養(yǎng)”教學中,實施“情景—問題”驅動式自主探究過程:①回憶舊知識:構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主要有哪些?②情景鋪設:這些化學元素為什么是植物生長發(fā)育所必需的?③展開思考:討論的最終答案是運用溶液培養(yǎng)法,確定具體的礦質元素。
2.生動引入新課。探究性教學的引入設計必須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探究興趣,同時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原有的知識水平。如在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時,可以這樣設問導課:生態(tài)系統(tǒng)有哪些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都包括哪些成分?除綠色植物外還有哪些生物是生產者?有條件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探究性實驗設計,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活動,促使學生在好奇與思考中獲得知識,并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
課前實驗也是引入的技巧之一。如在“酶與代謝”新課教學之前,讓學生完成兩個實驗:比較過氧化氫酶和 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的作用。通過這兩個實驗,學生獲得了感性認識:酶的催化效率高于無機催化劑;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具有這些感性認識后,學生再來學習“酶的特性”理論知識,就有了興趣。
3.設計方案,進行實驗論證。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從情景中認識問題,做出假設,收集資料,實驗驗證,處理信息,解決問題,這些都得內化成學生自身的經驗體系。因此,設計方案進行探索驗證是探究性學習模式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設計方案過程中,學生可以參照科學家的研究情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以假設為基本方法,以質疑驗證為基本手段,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網絡,直至問題最后解決。
提出課題后,學生根據實驗材料,可分為四人一組進行討論。通過大膽設想,仔細推論,逐一解決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例如,探究的是光照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如何設置單一的光照變量?根據什么預測實驗結果?各組進行討論,從理論上論證是否可行。方案確定后,各組進行實驗論證。由于所設計方案是學生自己的知識結晶,更能提高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更加認真地完成有關的實驗論證過程,更好地記錄實驗結果。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不需要任何引導和啟發(fā),只要求學生一邊討論一邊改進。教師也可以參與討論,但對學生所提方案可先不作評價,以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4.組織討論思考。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可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成果匯報會可由學生主持,每組各派一名代表進行匯報,重點在于實驗的設計思路以及實驗步驟,最后展示實驗結果并進行結果分析。其他學生如有疑問,可在此時提出,如學生無法回答則由教師代為解答或鼓勵學生繼續(xù)探究。通過相互之間的討論,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
“自主探究”教學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把學習變成學生的內在需求,從根本上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個性的發(fā)展?!白灾魈骄俊苯虒W又是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反饋圖式,使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鉆研和解決問題,從而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鐘瓊爾.新課標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學初探[J].新課程(教師),2008,(6).
[2]徐明芳.探究高中生物實驗的教學[J].網絡科技時代,2008,(8).
[3]湯可親.高中生物“導學式”教學法的實踐及心理學探究[J].華章(教學探索),2007,(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