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從本質上說,閱讀是主體主動地認識世界的實踐活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閱讀只能是學生的閱讀,也就是說學生應該是閱讀的主體。接受美學理論表明“作品”的價值只有經讀者閱讀才能體現出來。認知心理學家雷斯尼克對閱讀所下的定義是:“閱讀是一種構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的推斷能力與他原來的知識起關鍵性作用?!遍喿x本來就是一種個性鮮明的行為,不同個體的認知水平、年齡、身份、閱歷各不相同,對作品的理解自然深淺不一,有的甚至會大相徑庭,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個人,不同的生活階段對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也不可能前后一致。因此,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薄耙湟晫W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钡谝淮纹鞄悯r明地把學生主體放在首位?!疤岢嘟嵌鹊挠袆?chuàng)意的閱讀”,“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此類見解在“標準”中隨處可見,概括起來,就是倡導個性化解讀文本。個性化解讀,就是還學生自主解讀文本的自由,使語文教學恢復從學科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本來面目,其實質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
自古以來,成功的語文教學,無不閃現著個性的光彩,一部《論語》可以說是個性化教育的典型實錄,孔子就大力提倡“因材施教”,鼓勵不同個性的學生獨立思考,發(fā)表各自的見解??鬃訉τ趯W生的個性絕對尊重且有精當評價。戰(zhàn)國時諸子學說百家爭鳴,幾乎每一種學說既是思想之大成,又是個性之張揚。然而目前的閱讀教學,過分強調“同一性”,忽視學生群體中常態(tài)分布的差異現象,表現在課堂中要求班級所有學生按照教師自己的意愿進行交流,并主觀地期望達到教師心中的同一目標。所有問題皆有標準答案,不符合的便被無情地否定,尤其是一些農村中學,教師“就是心太好”,說什么都不肯放手,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課姓“講”不姓“讀”,造成閱讀主體的顛倒,嚴重鈍化了學生的個性,阻礙了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個性的缺失,必然是學生身心受束縛、創(chuàng)造性思維被遏制,這也是應試教育廣受批評的根本原因之一。
張揚學生的個性,語文教學條件獨天獨厚,閱讀教學更是重中之重,個性化解讀文本,是張揚個性的基石。本文擬就個性化解讀文本問題談一點個人的嘗試和思考。
一、激疑釋疑,是培養(yǎng)學生個性思維的有效途徑
要真正實現個性化解讀,有許多問題要解決,最重要的,是要鼓勵引導學生對文本質疑。質疑是求新求異的開端?!凹葘W且思,思而生疑,學貴有疑?!睂W生在學習中有了疑問才能產生興趣,產生積極探求解決問題的熱切愿望;有了疑問,思維的源頭就會永遠激蕩著求索、求新、求異的活水。讀書能疑,則說明思維在分析、比較、引申、聯想,入于書又出于書,高于書而不拘泥于書?!耙烧?覺悟之機也?!薄靶∫尚∵M,大疑則大進”(秦憲章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高一語文第一課《沁園春·長沙》把“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一句解釋為“同學們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教學時有同學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書生意氣”實際是一個倒裝句,當為“意氣風發(fā)之書生”,書上的解釋前后不連貫,讓人莫名其妙。此句應當解釋為“同學們的青春朝氣和革命氣概(當時)正蓬勃旺盛”。這位同學一開頭,“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其他同學對以往所學課文內容、注釋、預習提示等方面的質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由此慢慢養(yǎng)成了質疑書本的習慣。
“盡信書,不如無書”。個性化解讀,就要擯棄灌輸式教學,給學生閱讀的時空,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挑戰(zhàn)書本或是權威。創(chuàng)立“落體速度與重量成正比”的伽利略,就是不盲從權威大膽質疑試驗否定亞里斯多德的結果。學習梁衡的《夏》(蘇教版初中語文第一冊),有同學大膽站起來提出自己的疑問:“開頭‘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種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一句,其中‘緊張、熱烈、急促語序應為‘熱烈、緊張、急促,因為第2段、第3段主要寫夏的熱烈,第4段主要寫夏的緊張、急促,改后與下文一一對應。同時,‘火紅的太陽烘烤著一片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原處的山,天上的云,拍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一句宜改為‘撲打著天上的云,原處的山,拍打著公路上的車,改后語序由高到低排列更合理,同時‘汽車改為‘車音節(jié)更和諧,何況馬路上行的恐怕也不止是汽車?!苯浰惶?馬上有同學接著發(fā)言:“我覺得在‘原處的山之前要加上‘拍打著三個字,這樣三個句子構成排比句,語勢更加的強烈。”話音剛落,又一個同學站了起來:“我要提醒大家,‘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一句的主語是‘被麥浪拍打的車,與前面的‘云和‘山無關,因此,要在這一名的前面加上幾個字,變成‘路上的車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放手自主研讀課文之后,就迸發(fā)出了朵朵思想的火花。書既然是人寫的,出錯也是自然的,你能說同學說的沒有道理嗎?敢于質疑是學習的第一步,也許他們現在說得還不到位,但必須給他們一個平臺,然后教師再相機而“導”,切不可棒喝乃至扼殺這寶貴的幼芽。我在教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綠》時,有學生質疑:“老師不是說過第一次把鮮花比作少女是天才,第二次是庸才,第三次是蠢材,朱自清老是用女性來作比,是不是庸俗或是沒詞了呢?”一語驚人,且居然與臺灣作家余光中《論朱自清散文》中的觀點“英雄所見略同”。學生的觀點未免偏急,但如果迷信書本,不細心觀察思考是提不出這個問題的。我沒有急于否定他,而是因勢利導,首先肯定了他大膽質疑書本的精神,激勵全班同學課余多讀一點朱自清的散文。為了把大自然中特有的風光景色更形象、更生動、更淋漓地傳達給讀者,朱自清散文中常常聯想到女性,有時以女姓作比,然而,其散文中描寫的女性是有嚴格選擇的,是“藝術的女人”,不是庸俗或是詞匯狹窄。當然,此問題不宜當時叉開去,使課堂“橫生枝節(jié)”,可安排另外的活動課引發(fā)同學進行深入的討論。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就應該引導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千萬不要把成年人的心志強加給青年學生,或是隨意地否定學生的見解,要肯定學生理解中的合理因素,恰當的鼓勵培植,逐漸使其根深葉茂,長成參天大樹。正如IT行業(yè)首席科學家顧鈞所說,“從本質上說,每個學生都是人才,都有極大的潛能,就看你如何去挖掘和培養(yǎng)。永遠不要對學生說‘你不行,永遠不要挫傷他的自信心,永遠不要讓他產生失敗感?!?/p>
二、學生的優(yōu)勢智力,是開展個性化學習的最佳切入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面對著個性各不相同的學生,語文教學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須“因材施教”,根據多元智力理論,以優(yōu)勢智力為切入點,開展個性化學習。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中存在的幾種主要智力傾向,將教學目標和過程作個性化處理,細化為多個具有不同智力特征和難度層次的任務,由學生自主選擇;接著,學生以個人學習、小組討論等形式完成任務;最后在全班對話、交流,展示學習成果,形成對知識更豐富、全面的理解。
例如在《鴻門宴》一課的教學中,可以發(fā)揮有美術專長學生的優(yōu)勢智力,設計以下學習任務:閱讀課文后,為故事繪制一幅插圖,要求能夠準確體現主要情節(jié)及人物形象。這一任務看似與語言文字的學習沒有關系,然而選擇這項任務的學生為了繪制好插圖,會認真閱讀課文、揣摩文字、查找相關資料。因此當插圖完成時,許多學生對課文就已經有了深刻的了解。另外,由于這一任務能夠發(fā)揮學生的特長,大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會興趣大增,表現出往常所罕見的自信心和學習內驅力。
像《雷雨》、《茶館》的教學,則可設計為課本劇演出。在排練課本劇過程中,各小組成員充分溝通、互相協作。課本劇由排練到演出,學生的人際交往智力、語言能力、身體動作能力這一優(yōu)勢組合會得到充分的展現,學生對戲劇的理解也會超過理論講解所能達到的高度。
在個性化教學中,一方面要致力于幫助每位學生充分發(fā)現、運用、展示優(yōu)勢智力,另一方面,也要適時地引導學生將其從事優(yōu)勢領域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智力特點和意志品格遷移到弱勢領域中去,從而促使學生的弱勢領域也能得到盡可能的發(fā)展。通過以優(yōu)勢智力為切入點的語文個性化教學掌握知識的學生,他們會善于從多渠道搜集資料,善于從多角度認識問題,閱讀更廣泛,思考更深入,同時,面對學習困難會有更大的勇氣去克服它,最終學習品質會普遍得到提高。
三、課文特點,是開展個性化教學活動的豐富資源
個性化的語文教學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它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及教者和學習者的不同狀況,采取最優(yōu)化的處理結構,拒絕單一的模式化,豐富和發(fā)展眾多的教學模式,形成自身特色。同是文本,風格有別,功能不一,教學時就要因文而異,因生而化。有的鋪陳揚厲,就把重點放在感受“文氣”并訓練學生的辭句藻飾上,以加強文采;有的精巧婉約,就讓學生細心揣摩品味,以陶冶性情;有的平白如話,就放手讓學生圈點勾畫,以體會樸質平實;有的邏輯嚴謹,就讓學生感受思想的莊嚴,思考的力量;還有的因學生積淀不足難以自得,教師不妨怡然“自賞”,讓學生忘情地聽悟、浮想,亦不失出彩之一筆。至于活動課、訓練課等其它內容,也不妨因課賦形。對于學生來說,重要的是依據他們的認知水平,個性差異,巧作準備,精心構思,以喚起他們對語文課高倍的情感期待;于教師自身,則要揚長避短,工筆寫意,率性揮灑,發(fā)揮出自己的專業(yè)特長,以“個性化教學”培養(yǎng)“個性化學生”。語文是一支歌,是一首詩,是一幅畫。語文就該是詩意的、靈動的。語文應該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大膽抒寫個人的性靈,放得開,收得攏。教師要敢于放手,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把自尊、自信、自愛、自強交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一個寬松、融洽、和諧、民主、自由、愉悅的環(huán)境中自覺主動地去尋找、發(fā)現、質疑、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動和澎湃,在和諧中享受到溫馨和自然,個性得到充分釋放與彰顯。只有根據課文特點進行開放式的、不拘一格的個性化教學,語文課才能真正“活”起來,才會凸顯語文的魅力,語文的力量。
四、變革評價機制,是實現個性化解讀的有效保證
要實現“課標”“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標,“閱讀教學”是抓手,要使學生真正從閱讀中汲取養(yǎng)料,傳統的“滿堂灌”、“一言堂”的狀況必須得到根治。然而我們也須清醒認識到,高考閱讀試題的標準答案常常嘲弄“個性解讀”,連劉國正、余秋雨、孫紹振這樣的專家教授都在高考試題面前敗下陣來,誰還敢跟“終極審判者”較量?一考定終身的殘酷,會讓“個性解讀”乖乖回到文件面去。凡是與高考題型有關的內容,就會在課堂上被無限地放大、強化,而所謂與高考題型無關的“個性化閱讀”,就會草草收場,甚至被偷梁換柱。“題海戰(zhàn)術”會使教師、學生深感“苦海無邊”。這是生硬的現實。要真正意義上實現新課標要求的個性解讀,首要的是改革語文高考形式與內容,這有待于評價機制的徹底變革,但它是實現個性化解讀的有效保證。新課標專條列出“評價建議”,明確指出“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為我們今后的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使我們看到了希望。歷史上所有的改革都是艱難的,我們一方面要清醒估計到改革的艱難,同時也要充分認識改革的迫切,“大勢”不允許我們卻步,惟其艱難,才能彰顯出我們的價值。
總之,語文學科的個性化學習對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有著積極作用,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大膽探索,積極實踐,把握得當,就一定能形成個性化學習的新路子,為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奠定基石。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楊雁斌.創(chuàng)新思維法[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4]白月橋.課程變革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張金保江蘇省句容市教育局教研室2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