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玉
以前,我聽過一期王志剛老師的關于“賞識教育”的講座,很受啟發(fā),并于當時買了一套有關賞識教育的書——《21世紀教子方法》。這本書里講了有關周弘的一些事情:周弘,一個普通的父親,用其二十年的生命探索出的賞識教育,不僅把雙耳全聾的女兒周婷婷培養(yǎng)成留美博士生,而且改變了成千上萬孩子和家庭的命運。周弘的理想是:讓賞識理念走進中國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學校、每一個社區(qū)、每一個企業(yè)和團隊。細細閱讀這本書,感受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使我對賞識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
“賞識教育”是每個家長和教師都使用過、無意中又遺忘的教育,是讓家長和教師撿回寶藏、回歸到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心態(tài)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靈、盡展?jié)撃艿慕逃!百p識教育”是讓家長和教師走進孩子心靈、走出教育誤區(qū)的教育,是家長和教師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歡樂中學的教育,是讓孩子天天快樂、家長和教師日日贊嘆的教育。因而,賞識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激勵。
二、賞識教育的魅力
對待學生,要十分注意正面教育,要讓他們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讓任何一個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因而成功是樹立他們學習信心的”陽光、空氣和水”。我也正是利用這一點,調動起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渴望。這種積極引導將使學生們的心理不斷健康成長。
比如,我在教學中遇到這樣的一件事情。有一天中午,幼兒園吃牛肉,小朋友們正在安靜地就餐。有個小朋友滿臉愁容地對我說:“老師,我塞牙了?!庇谑?我趕快過去幫她把牙縫里的肉弄出來了。坐在她同桌的高清祥也嚷嚷著:“我也要塞牙了?!眲傞_始,我沒太聽明白他的話,以為他也把肉塞在牙縫里,叫他張大嘴。他又說了一遍:“我也要塞牙。”等到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我笑著說:“塞牙也要學。”他楞楞地看著我們,不明白老師為什么笑。看著他那迷惑不解的神情,我覺得有必要跟他講清楚。我說:“塞牙是一件很難受的事。你看她,牙都脹疼了?!彼c點頭說:“那我不學了?!?/p>
對于這個孩子,我們三位老師給了他很多的關愛。他從一出生就跟著奶奶在山東老家生活,很少接觸其他人,不會講普通話。到了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孩子很不適應。經過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孩子終于說話了,但只是模仿別人的一言一行。午飯后,到了講故事的時間,我想起午餐時那引人發(fā)笑的事情,覺得這也是一個教育的機會。我即興編了一個《小動物塞牙》的故事,加上夸張的表演,小朋友們聽得很認真,故事講完了,小朋友們還意猶未盡。于是,我就和小朋友一起討論關于“塞牙”的一些話題。我又給小朋友們講了一個鱷魚的故事,讓幼兒知道了牙簽鳥為什么能和鱷魚成為好朋友。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在不斷的討論中,幼兒的思維活躍起來;在一問一答中,幼兒的語言能力得到了鍛煉。
三、賞識幼兒要有一定的藝術性
在體態(tài)語言上要有藝術性。在教育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類學生,每當他們完成一件事,他們總會用一種渴望的眼神想得到老師的評判。這時,老師投一個贊許的眼光,或一個滿意的微笑,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當孩子們遇到不開心的事或很痛苦時,老師用一些安撫的動作,更勝過語言上的安慰,使孩子心理上得到安慰。
在工作中,我遇到這樣一件事情——“跌倒”的快樂:
屋外,陽光曬在身上暖洋洋的,孩子們在陽臺上說笑著,三五成群快樂地玩起游戲來。有的玩“炒蠶豆”的游戲,有的揮舞著小手帕扭著秧歌,還有幾個小調皮在來回跑動著。有幾個要好的小朋友手拉著手,自發(fā)地玩起“吹泡泡”的游戲。一開始,他們也像平時那樣玩,可是,孩子們太高興了,當說到“吹,吹,吹泡泡,一吹吹個大泡泡”時,幾個孩子把腿使勁地撐開,哈哈大笑。有個小朋友調皮地“啪”地坐在地上傻笑著,其他孩子也跟著“啪啪啪”地坐在地上,一起笑著。于是,“吹泡泡”這個游戲又有了個新玩法——“跌倒”的快樂。這幾個孩子一遍一遍地往地上假裝跌倒,玩得非常開心。別的孩子看到他們玩,也很眼讒,又有幾個孩子加入到“吹泡泡”的行列了。這情形,倒把我看得有點擔心起來,萬一孩子們手拉手時重心不穩(wěn),跌破臉可不得了。而且,坐在地上也不衛(wèi)生。我走過去,提醒他們地上很臟,孩子們點頭表示不再往地上坐了。
可是,接下來的幾天,我發(fā)現孩子們對這個游戲的興趣有增無減,還是喜歡往地上坐。怎樣處理這件事呢?我也知道,孩子們只不過是對“跌倒”這個動作感興趣,喜歡重復這個動作罷了。于是,我通過讓幼兒玩氣球吸引幼兒注意力,并針對前幾天小朋友玩游戲時存在的現象進行教育,肯定孩子們玩游戲時有創(chuàng)新,敢于動腦筋,老游戲、新玩法。同時,我也告訴小朋友存在的危險,而且地上很臟,我建議他們把后面改一改,可以改成給氣球放氣。孩子們一聽可來勁了,都想嘗試新玩法。于是,我?guī)е⒆觽儊淼讲賵?玩起了“吹泡泡”游戲。“吹,吹,吹泡泡,一吹吹個小泡泡。吹,吹,吹泡泡,一吹吹個大泡泡,哧……泡泡落下來。”當說到“哧”的時候,孩子們兩眼放光,嘴巴發(fā)出“哧”的聲音,使勁地扭動著身體,然后嘻嘻哈哈地蹲在地上。這樣的玩法,使孩子們很開心,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通過“吹泡泡”的事情,我明白,有時候一個有著安全隱患的游戲活動,只要稍加改動,也會變成有益的活動。正是運用了賞識教育,善于靈活機動,才使幼兒玩得非常開心,并體驗到了合作游戲的快樂。
賞識教育不光在孩子們身上能起效果,我們成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應更好地運用賞識教育,使孩子們開心、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