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革會
什么是語感?雖然很多學者都曾對此作出過解釋,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科學界定。葉圣陶認為:“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辭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jīng)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語感?!庇纱丝梢?語感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感覺”,它是對語言的一種敏銳的感悟能力。
文章貴在含蓄,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表現(xiàn)在淺易的語句中,這就需要學生要有敏銳的語感,體會文中蘊含的豐富的情感,進而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內容。感悟越深刻、越鮮活,對文章的意蘊理解就越獨到,體驗就越獨特。所以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感十分重要。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呢?
一、根據(jù)興趣,選擇文章或課外讀物
要培養(yǎng)語感,首先應該多讀書。有的學生不愛讀書,形象思維不強,對語言文字不敏感。對此首先要從興趣入手,讓他們愛讀書、多讀書,積累豐厚的語言材料,為形成語感打下基礎。
有的學生對科技、宇宙、未來感興趣,可以向他們推薦《十萬個為什么》、《宇宙里有什么》、《看云識天氣》等科技類書籍文章;如對生物感興趣,可以要求學生讀《昆蟲記》、《鶯》等;對故事感興趣,可以向學生推薦《熱愛生命》、《愛的教育》等。學生有興趣,就會潛心去讀,就會有心靈的參與,使作品的語言激活自己的心靈,把自身帶入書的境界。這樣,學生會對語言敏感,會極力去揣摩語句,力圖理解書中的內容。如果不感興趣,學生絕對不會這樣主動去做。
多讀書,會熟識語法規(guī)則、修辭方法、文章圖樣、文序文境等,并以固定的格式在頭腦中存儲下來。存儲得越多,語感就越強,看一篇文章,就能迅速把握其內容。因為語感的表現(xiàn)形式是感性,而不依賴分析,所以多讀是形成語感的基礎。
二、斟詞酌句,揣摩體味
培養(yǎng)語感還應精讀,不能只是對文章內容有個大致了解,對一些字詞應重點揣摩,體味用詞的恰當、準確等高妙之處。有人讀文章也知道文章寫得好,但不知為什么好,這個時候可用換詞法來進行比較,看一看詞語表達的作用,在體會時要注意詞語的褒貶、范圍的大小、語意的輕重,以及寫出了人或物什么樣的特征等。例如朱自清的《春》中有這樣的句子:“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風輕悄悄”,“草軟綿綿”。如把“鉆”換為“長”,把“滿”換為“全”,把“輕悄悄”、“軟綿綿”換為“輕飄飄”、“平展展”,顯然就失去了原有的情味?!般@”寫小草用力往上生長,表現(xiàn)生命力旺盛,“長”就寫不出春草的這個特點?!皾M”為什么好呢?寫草多,而且繁密,而“全”字就顯得平淡多了?!扒那摹奔葘懗鲲L力小,又突出春風輕盈的形象,而“軟”寫春草的特征,突出柔軟之態(tài)??傊@幾個詞語寫出了春草的特征。通過換詞比較,就知道原文的詞用得好,體味出用詞的準確、恰當、形象。
在比較的時候,還可以把不同文章中的詞語進行比較。如在莫懷戚的《散步》一文中這樣寫道:“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在魯迅先生寫的《孔乙己》一文中有這樣一句:“他(孔乙己)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同是一個“摸”字,在不同的文章中,不同情境不同的人,情味就迥然不同了?!渡⒉健分小懊弊直憩F(xiàn)了母親的慈愛,而在《孔乙己》這篇文章里“摸”字寫出了孔乙己生活的窮困窘迫。兩者比較,自然能體會作者傳達出的情感或文中人物的心情等。
我們在體味詞語時,不能只是從詞的本意簡單地理解詞語,還要注意詞語的語境義,注意詞語的引申義等。有些詞,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包含的輕與重、褒與貶、正與反、莊與諧、直與曲等情味和色彩是不同的。魏巍寫的《我的老師》中,有“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一句,其中的“狡猾”不能解釋為詭計多端、不可信任,而結合語境來理解,這里是貶詞褒用,表示“調皮機靈”的意思,它形象表現(xiàn)了一淘氣孩子對老師深刻的理解和愛戴。對字詞的咀嚼體味,能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感受詞語的魅力。
三、善于聯(lián)想,借助感受
文章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另外,我們也不能把文字只看成一種符號,只看到白紙黑字,我們在讀時要融入我們的聯(lián)想、生活經(jīng)驗或生活感受。在讀文章時要把詞語想成一幅幅畫面,將文章情節(jié)在腦海中演繹成電影。這樣,文字才會由“死”變“活”,文章才變得趣味盎然,才能算是和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才能解讀文字。葉圣陶先生說得好:“如果單靠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唯有把生活中所得到的一點一點的感覺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對它的理解就越深切?!崩绫┤诨?、草木萌發(fā)、各種花次第開放等,這些文字就是一幅幅活動的畫面:第一幅,風變暖了,雪融化了,小河的水重新流動起來了;第二幅,草長滿了山坡、原野,樹木披上了綠裝,淡淡綠色籠罩著大地……第三幅,嫩黃的迎春花,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五顏六色的花競相開放,爭奇斗艷。這幾個文字都包含非常美的畫面和非常豐富的內容。如果我們不去聯(lián)系生活,讀起來有什么意思,又有什么美感呢?
還有《海濱仲夏夜》中的畫面:月亮上來了,是一輪燦爛的滿月,它像一面光輝四射的銀盤似的,從那平靜的大海里涌了出來。這些美景我們都見過,這時候我們可以去回憶:天空中有一輪圓圓的月亮,光輝皎潔,把夜晚照如白晝。天上沒有云,即使有也是輕薄如紗……把我們腦海中的生活場景融進去,就仿佛通過文字看到了畫面。這樣久而久之,也就有了語感。
總之,語感的形成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多讀書、多揣摩、多聯(lián)想,才能使形象的直覺思維活躍起來,獲得良好的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