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偉
摘 要:隱性德育是高職院校德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德育實效性的體現(xiàn)。從三個方面,分析了高職院校隱性德育的價值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隱性德育;價值
作者簡介:陳偉(1978-),男,四川攀枝花人,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1-7518(2009)35-0065-02
美國道德教育家在《學校的德育環(huán)境》一文中指出,“隱性課程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顯性課程來得更為有力,惟一綜合性考慮隱性課程的方法是把它看作道德教育”。隱性的德育正是一種不具備獨立的形式,附著、滲透、隱含在其他媒介中,性質不明顯、不直接、不暴露的德育。隱性德育是高職院校德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德育實效性的體現(xiàn),其中體現(xiàn)著隱性德育的如下三方面的價值。
一、隱性德育體現(xiàn)了高職教育新的德育課程觀
國內外研究者對于隱性德育的分析,特別是國內外德育實施途徑的比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和未來德育實施的趨向,即:顯性德育和隱性德育的結合,德育主體性的日益突出,滲透式教育逐漸增強,更注重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的教育。
隨著經(jīng)濟、信息全球化和科技、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德育也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放眼世界,更多地了解、借鑒世界各國開展德育的途徑。綜觀我國德育現(xiàn)狀,上述發(fā)展趨勢正是我們的弱點,要提高當代“德育”的質量和水平,有許多的工作要做,其中一項十分重要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科學的看待和設計“德育課程問題”。為此必須加強德育課程的研究。通過研究,幫助人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樹立全新的德育觀,以便更好的把握現(xiàn)代德育課程運行規(guī)律,有效提高德育質量和水平,這是時代賦予當代德育理論工作者一項義不容辭的歷史重任,我們一定要給予高度重視。在一些人看來,似乎“德育課程”平常的很,沒有什么高深的學問,用不著為之動腦筋,花力氣。應當說,這是一種無知和偏見。它是用舊的德育課程觀,來審視當代德育課程面臨的新局面。舊的德育課程觀,不是把“德育課程”看作一個完整的體系,而是把它孤立地看成為傳授教學內容的一種操作程式。在一般人看來,“德育課程”就是教學部門列在“課程表”上,讓教師到課堂上去講授的那種東西。這種德育課程觀,是從傳統(tǒng)的“教材加講授”或曰“先生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中概括出來的,它只看到“顯性德育課程”中的“學科德育課程”,而忽視了與之相關的其他種種類型的“德育課程”。例如,在“顯性德育課程”中,不僅有“學科德育課程”,而且還有“活動德育課程”;另外,與“顯性德育課程”相對應的還有“隱性德育課程”,而在“隱性德育課程”中,又包括“顯性德育課程中的隱性德育課程”、“學校物質文化環(huán)境中的隱性德育課程,以及“學校精神文化環(huán)境中的隱性德育課程”等。舊的德育課程觀,把“德育課程”局限在“學科德育課程”這一方面,而忽視后面諸種德育課程在德育領域中的重要功能,因而是片面的,不科學的。它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難免顧此失彼,因而不可能應對時代的挑戰(zhàn),不可能完成現(xiàn)代德育課程肩負的使命,須對之予以改造,用科學的高職教育的德育課程觀去取代它,以全面提高當代德育效果。
二、隱性德育體現(xiàn)了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當前,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推行對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提出了挑戰(zhàn)。素質教育強調的是人的全面發(fā)展,強調的是人的主體意識的增強,也強調教育方式的多樣化;它注重環(huán)境的影響,重視環(huán)境因素的整體性和全面性,重視教育方式的多樣性。這與隱性教育的大教育觀念是極為吻合的,因而隱性德育在素質教育中的與功能是極為突出的。
1.隱性德育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素質教育是依據(jù)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fā)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一種教育方式。它與符合時代發(fā)展的社會新型人才觀緊密結合,在內容上體現(xiàn)出多種素質結構的有機結合,在教育目標上則謀求受教育者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能力因素、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綜合發(fā)展,并最終使個人成才、價值實現(xiàn)與社會發(fā)展相統(tǒng)一。這些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僅僅依靠顯性德育是難以完成的,更多的必須依靠隱性德育,使學生主動的、自覺地、愉悅地接受教育,從而形成內在的、穩(wěn)固的、良好的道德素質。
2.隱性德育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中德育的主要形式。在“開放型”的現(xiàn)代社會,“多樣性”、“自主性”已成為現(xiàn)代素質教育發(fā)展的本質特征。素質教育強調的是人的身心和諧和全面發(fā)展,強調的是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更多地參與實踐活動,從而提升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高職院校素質教育中,教育的形式更為多樣化,教育活動更為隱蔽,因而受教育者對受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有著更大的選擇性,對是否接受教育有著更強的自主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正是根據(jù)社會和自身的需要,有選擇性地參與實踐活動,從而在活動中接受隱含著的教育,使其自身在無形之中得以全面發(fā)展。
三、隱性德育體現(xiàn)了高職院校德育的實效性
高職院校隱性德育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它表現(xiàn)在教師的素質、各門學科的教學及教學方式、學生的主動積極的活動和情感教育中。
1.教師的素質與德育實效性。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品行、言談舉止對學生有重大影響,而且直接影響教育學生的效果。教師具有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品質、嚴謹?shù)闹螌W和生活態(tài)度,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能像春雨潤物一樣,起著細微的不易察覺的作用。學生熱愛老師,老師的品質他摹仿,老師教的學科他熱愛,進而升華為刻苦學習、熱愛祖國的情感。教師的言行,一舉一動,都將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產(chǎn)生無窮的精神力量。教師用愛的目光、手勢、態(tài)度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交流的信息會在學生心中激起層層浪花,并在反饋過程中結出果實。如果老師經(jīng)常以親切的目光關注學生,以溫和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他們就會有信任感、充實感。教師愛護學生,必須了解學生,否則愛莫能助,學生和老師很難融洽感情,因而德育效果也不明顯。
2.各門學科的教學及教學方式與德育實效性。各門學科的教學是隱性德育的載體,包含德育教育的內容各門學科的教學及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是隱性德育的載體。它主要通過各門學科自身特有的科學內容、思想道德內涵發(fā)揮作用。如語言教學可通過課文典型的講述,引導學生與課文中高尚的人、高尚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相對照,幫助他們認識人生的意義,樹立遠大的理想;地理課教學,可通過講授祖國多嬌的江山、豐富的物質資源,啟發(fā)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學,可通過揭示自然界事物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隱性德育主要表現(xiàn)在組織教學、布置作業(yè)、批改作業(yè)、復習考試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針對學生特點,老師提出合理、嚴格的要求。學生在老師的要求下,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組織紀律性、堅強意志和優(yōu)秀品質的過程,這是潛移默化的,又是實實在在的。
3.學生的主動積極的活動與德育實效性。傳統(tǒng)的德育模式,如開主題班會、政治課教學,有許多成功經(jīng)驗,但也存在不少不足,其中主要是教育的目的過于顯現(xiàn)、教育的方式單調、學生參與不夠、學生主體性不能充分表現(xiàn)等等,因而德育難以收到實效,甚至易引起學生逆反心理的產(chǎn)生。然而采取隱性的教育方式,會收到較好的育人效果。例如,在一堂德育課上,老師提出一個討論題:“一個學生已跟同學約好出去搞活動,可是母親不同意,要他在家做功課,怎么辦?”這是一個兩難問題,這位同學聽父母的話不去活動則是失約,而不顧父母的要求赴約則是不尊重長輩。學生發(fā)言踴躍,爭論激烈,并且提出了許多有見地的解決方式。這堂課較好地實現(xiàn)了教育學生“守信”與“尊重長輩”的德育目標。這位老師把德育目標隱含在一個學生常見的感興趣的問題之中,學生是在積極參與、努力探索中接受這個德育目標的。這種教育方式克服了過去把德育教育程式化、簡單化、顯性化,學生被動接受的德育目標規(guī)則的弊端。這種隱性的教育方式關鍵在于把顯現(xiàn)性的教育目標隱性化,主要通過學生自己探索,悟出道理。德育的實效性,體現(xiàn)在學生通過教育后內心對自我的自覺要求。德育若缺乏學生的參與,缺乏主動性,沒有強烈的追求高尚人格的愿望,那么很難實現(xiàn)德育目標。
4.情感教育和德育實效性。情感教育作為隱性德育,它表現(xiàn)的德育實效性可以概括為:(1)美好的情感能促使學生把道德、理性、意志轉化為行為;(2)美好的情感是抽象的德育規(guī)范、原則在個體心中生根、開花、結果的土壤。情感是個體的心理體驗,是一種價值傾向,它是個體信賴、認可的東西,是活生生的自我的一部分;(3)美好的情感是追求高尚人格的原動力。德育過程,培養(yǎng)人的高尚品格,更離不開美好的情感的推動。青少年抽象理解、判斷的能力較差,但在接受情感方面有天然的優(yōu)勢,以人間最美好的情感去影響青少年,是引導他們追求道德人格的最好的方法與最自然的力量。美好的情感須不斷培養(yǎng)。在高職院校德育過程中,美育是美好情感培養(yǎng)的最好內容。
參考文獻:
[1]佘雙好.現(xiàn)代德育課程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魏賢超.德育課程論[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4.
[3]郭秀艷.內隱學習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謝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