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新
一、情境創(chuàng)設的常見形式
1.文字。即把情境材料以簡明扼要、真實準確的文字表現(xiàn)出來。這是一種最普遍、最常用的形式,多用于對現(xiàn)實生活中某一事件或社會某一熱點問題的陳述。
2.圖表。即把情境材料以圖形、表格、坐標系等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這種形式輪廓清晰、層次分明,常適用于時間跨度較大,或項目、類別結構較復雜的情境材料。
3.漫畫。即把情境材料以生動直觀、詼諧有趣、意味深長的畫面呈現(xiàn)出來,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在幽默中得以增強。這種形式能夠使材料中深刻的道理淺顯化,一般適合于諷刺生活中某種行為或現(xiàn)象的情境材料。
4.實物。即把情境材料以直觀形象的實物為中心,創(chuàng)設必要的背景,以構成一個整體,展示某一特定的情境。這種形式常伴隨幻燈、影視、錄像等多媒體一道進行,適合于演示某些場景的情境材料。
5.表演。即把情境材料以小品、話劇等大家喜聞樂見的節(jié)目形式表演出來。這種形式能夠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常用于反映社會生活或日常生活的情境材料。
二、情境創(chuàng)設的有效途徑
1.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習生活是學生整個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學習生活,學生感受多,體會深,認識實。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分析,去總結,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源頭活水。
2.貼近熱點問題。所謂熱點,即指人們比較關注、議論較多、影響較大的事件、事物、問題等。教材中涉及的熱點知識較多,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問題,根據(jù)教學之需,針對熱點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設疑、質疑、析疑的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貼近時代主題。我國改革的深化,開放的擴大,科技、理論、體制的不斷創(chuàng)新以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要求思想政治的教學必須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與時俱進。
三、情境創(chuàng)設的目標
情境是為學生學習而創(chuàng)設的。只有學生走進情境,感知、領悟、體驗情境,綜合能力得到鍛煉,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那才真正發(fā)揮了情境材料的價值?,F(xiàn)就以教學“正當防衛(wèi)”為例,談談如何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第一步,展示情境。教師應注意情境展示的藝術,掌握好情境展示的時機和方式。例如在剛接觸“正當防衛(wèi)”這一新知時,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情境:2007年6月15日,李家兄弟為承包果園之事發(fā)生糾紛。李宗義的妻子建俊霞被李自超打成重傷。兩家因此變成仇人。建俊霞懷恨在心,于2008年9月7日上午,以捉青蛙為名,將李自超5歲的女兒李敏騙至村里6米深的蓄水池邊,然后將其推入池中,致李敏死亡。案發(fā)后,建俊霞聲稱:我是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試問:建俊霞的行為是否屬正當防衛(wèi)?
第二步,感知情境。情境展示后,教師應遵循感知的基本規(guī)律,讓學生對事物的個別屬性和整體作出直接反映。情境能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能引起學生感知。例如對上一情境的感知,教師應指導學生清晰了解本案中的行為人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后果等,以及案情的起因和結果。
第三步,領悟情境。領悟是指認識情境中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和相互關系。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領悟正當防衛(wèi)的含義,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建俊霞的什么合法權益受到了不法侵害,建俊霞的“防衛(wèi)行為”是否符合正當防衛(wèi),在此基礎上加以點撥:建俊霞的行為是犯罪行為,應負刑事責任。
第四步,體驗情境。我從學生的角度設計了這樣的情境:某日放晚自習后,我獨自一人回家,突然從胡同里竄出一歹徒,用匕首抵住我的頸部,逼我交錢。情形一:搏斗中,我奪得匕首,且刺傷了歹徒,歹徒無力行兇,能否再用刀刺向歹徒?情形二:迫于他的淫威,暫且忍辱就范,事后能否以牙還牙?情形三:我拾起道旁一塊磚頭,猛力砸向歹徒,致歹徒面部嚴重受傷,這是不是防衛(wèi)過當?一連串的假設,必然給學生身心帶來極大震撼。
第五步,升華情境。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從范例中獲得的知識經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加工制作,把新知納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形成一個全新的知識系統(tǒng)。
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是課堂研究性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吸引學生思維、誘導學生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師要設計好情境,用好情境,發(fā)揮情境在課堂研究性教學中的作用,努力實現(xiàn)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的。
(責編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