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確,對于一個審美觀、道德觀、人生觀都正處在形成時期的中學生來說,閱讀的作用尤其重要。
【關鍵詞】中學生 閱讀能力 方法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確,對于一個審美觀、道德觀、人生觀都正處在形成時期的中學生來說,閱讀的作用尤其重要。怎樣有效地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一、明確閱讀目的在這個信息膨脹的時代,學生在獲取知識的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選擇余地,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閱讀仍是不可替代的。閱讀的過程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語言文字可以為你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你能夠與遙隔千載的先人們進行超越時空的精神對話,閱讀能夠激發(fā)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更重要的是,老師要讓學生明白閱讀影響的是一個人素質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東西——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案褂性姇鴼庾匀A”、“知書達理”指的就是這個影響。通過閱讀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從而使自己成為修養(yǎng)良好的人。
此外,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認識到閱讀是提高自我寫作能力的根本和前提。抱怨寫作沒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書讀得少。因為閱讀是吸收,是積累;寫作是抒發(fā),是表達。就學生來說,作文材料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來自課本,二是來自課外閱讀,三是來自自身生活積累。歸根結底,都要求學生廣泛閱讀,仔細觀察,認真積累。畢竟學生的直接經驗相對來說比較少,更需要間接經驗來補充、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激發(fā)自己的想象力,而閱讀給予人的便是間接經驗。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老師的作用是引領學生進入閱讀領域。只有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閱讀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才能把閱讀行為化作自我內驅力——主動閱讀。二、激發(fā)閱讀興趣
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鼓勵學生質疑。在“問題驅動”下,學生“主動介入”的狀態(tài),正是由被動閱讀轉化為主動閱讀的最佳心境。從字斟句酌這些淺層次的閱讀,到對作品的內容與思想感情質疑的高層次的閱讀,教師適當地加以引導,讓每個學生都動手、動口、動目、動腦。當然,質疑閱讀,并不局限于同一篇作品進行閱讀,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風格與特色,可以進行一個大范圍的質疑比較閱讀:同一作家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與質疑,不同作家在同一時期作品的比較與質疑;同類題材作品的比較與質疑;鼓勵學生多疑、善問,正是打破傳統閱讀教學方法的一個突破口。其次,讓學生參與閱讀教學,當一回小老師。青年學生一般都有強烈的表現欲,適時地給予他們一些表現機會,對推動他們主動閱讀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閱讀教學設計為導讀、仿讀、自讀三個層次。其中的自讀課,則由學生來主持,學生閱讀的勁頭可大了。的確,不同的小老師,風格各異,對同學們也特別具有吸引力。此外,強化激勵,優(yōu)化環(huán)境,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另一法寶。在閱讀活動中,老師創(chuàng)設積極、寬松的課堂氛圍,真誠地鼓勵、表揚學生,鼓勵人人暢所欲言,讓學生品味到閱讀的甘甜。當然,老師對那些學生“想領悟而領悟不到,雖經研究而研究不出來的部分”要加以補充、歸納??傊陂喿x課堂中,教師平等的態(tài)度、親切的微笑、積極的鼓勵和真誠的點撥,加上流暢的語言,定能喚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三、掌握閱讀方法
當代學生要讀的作品委實太多了,這就需要教會學生制訂適合自己的閱讀計劃,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和建立好的閱讀習慣。
1.制訂閱讀計劃。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就讀年級的特點和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訂閱讀計劃,目的是使學生的閱讀更具有計劃性和操作性。閱讀計劃的內容包括準備閱讀的書目、可利用的時間和自檢方式三部分。在執(zhí)行過程中,老師根據學生制訂的計劃加以督促落實,收查讀書筆記、召開讀書交流會、撰寫讀書札記是常用的方法。2.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是提高閱讀效率的有力保證。一般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向同學們提出要求。(1)掌握快速閱讀文章的技巧:①閱讀時,必須明確閱讀的目的和任務,以此來調節(jié)自己的閱讀行為。②對閱讀材料整體感知和把握閱讀過程的策略:包括辨明文體;認識領會標題及注釋對文章內容的提示或概括作用;學會抓主旨語句等。(2)學會積累式閱讀。要求學生堅持立足課內、輻射課外的原則,通過瀏覽老師推薦的優(yōu)秀網站或閱讀課外讀物,學生的知識面向深度、廣度發(fā)展。教會學生閱讀時做好摘錄,寫好隨感。許多學生課外閱讀量并不少,但讀完如過眼云煙,收效甚微,這與他們閱讀時動口、動眼不動手、不做摘錄有關系。因此,要求學生閱讀時要做好讀書筆記,包括圈畫、摘抄、評注、仿寫等。學生借助這些技術來控制自己閱讀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寫了什么內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樣寫的和為什么這樣寫。同時把精彩優(yōu)美的語句和文章的片斷摘錄下來,學以致用,在需要時參照、借鑒。這樣,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不閱讀的習慣,積少成多,自然會豐富學生的內涵,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3.任何習慣的形成,都必須經過持久的訓練。所以,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反復實踐,使學生逐步做到習慣成自然,并探索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此外,教師還須經常表揚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讓他們介紹自己的做法,使同學們學有榜樣,趕有對象,從而促進同學們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崩蠋煹闹鲗ё饔貌皇墙o學生“魚”,而是教會他們怎樣“漁”。讓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盡可能多讀書,拓寬閱讀的視野,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掌握會讀書的本領,為終身讀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萊蕪市萊城區(qū)羊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