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聾啞人處于一個無聲世界,即使他們的親人也以異樣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社會上對殘疾人的偏見和不理解,讓他們倍感孤獨。因此,他們會產生對社會的怨恨,甚至敵視的心理。因此,教師應積極關注聾生的心理變化,及時引導他們的心理傾向,同時要善于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引導其良好的行為。
【關鍵詞】聾生 心理問題 教師
有關數據顯示,有65%的殘疾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心理障礙,聾啞學生由于本身無法靠有聲語言來調節(jié)自己的行動,在與周圍人進行交流時,無法真正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致使自己的思維難以開拓,常常會因一點點小事而無法解脫,導致其心理上承受到巨大的壓力,從而導致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產生,正常人心理上出現問題可以求救于心理專家,而聾生由于語言限制則享受不到這方面的“待遇”,他們只能一個人默默地獨自承受。因此,如何有效地解決聾生的心理問題,成為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作為一名從事聾生教育教學多年的教師,碰到過不少“問題”學生:例如,學生邸梅,由于長期受到父母的歧視,無法真正地與他人溝通交流,致使情緒極不穩(wěn)定,常常因一點小事而大鬧情緒。一次上課時,她因丟了一個本子害怕父母會對其責備而整整哭了一堂課,其他學生上課也因此受到了影響。學生劉玉亮,13歲,入學較晚,人很聰明,但就是什么事也沒有主見,膽小,怕事,整天跟在老師后面,老師走到哪兒他就跟到哪兒,對他人的依賴性很強。李洋,10歲,從小跟隨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對他百依百順,時間長了,養(yǎng)成了一種驕橫的壞脾氣,稍有不順,便打罵同學,有一次上康復課時,因和同學爭座位而大打出手,把同學的眼睛打傷了。
筆者針對“問題”學生的各種“癥狀”,經過長期的教學探索與實踐,從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入手,逐漸找到了一把打開聾生心靈的鑰匙。
俗話說,對癥下藥,我們先來找出這“癥”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家庭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思想、行為等有深遠的影響,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會造成學生不良的行為。這些不良的因素主要有:
1.歧視。聾生由于自身缺陷,父母也不懂手語,致使其無法真正交流。家長常視他們?yōu)槔圪?,成了家長們的出氣筒。如邸梅,本來活潑開朗,因受父母的歧視,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情緒不穩(wěn)定起來。并產生了焦慮,妒忌,猜疑,冷漠,抑郁等不良情緒。
2.溺愛。也有些家長,覺著殘疾孩子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太不容易,就給予他們過分的照顧。更有些家長感到孩子的殘疾是自己的過錯,心中有一種愧疚,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愛,無私傾注于他,對他為百依百順,導致了過分溺愛。曾經有個叫王佳的聾生,因家庭條件優(yōu)越,父母對他有求必應,時間久了養(yǎng)成了驕奢的生活習性,在校拉幫結派,欺負同學。畢業(yè)后拿刀威逼父母給他買車,結果因無證駕駛出了傷亡事故而被判入獄,這血的教訓足以值得每個做家長的深思。
二、外部原因
聾啞人處于一個無聲世界,即使他們的親人也以異樣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但在每個聾生的內心深處都有渴望得到尊重關心和理解的欲望,他們希望能夠被關心,得到常人的理解,以求心理上的解脫和平衡。社會上對殘疾人的偏見和不理解,讓他們倍感孤獨,由于其內心積郁長期得不到化解,使他們產生對社會的怨恨,甚至敵視的心理。前段時間,某小區(qū)剛剛破獲的聾啞幫盜竊案就足以敲響人們的警鐘。
如何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心理問題,讓其走出心理陰影呢?
首先,作為一名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一顆永遠向上的童心,針對以上幾種情況,我們必須重視他,讓其覺得你是他身邊最親近的人,幫他們消除心理上的陰影。如針對邸梅因受到家長的歧視,在教學實踐中,我主動拉她的手面帶微笑跟他講話,雖然他一時聽不懂,但慢慢地她就會“認可”你,從心理上接受你,經過幾次這樣的“手拉手”,每次她自己出去玩兒,回來后總是牽著我的手不放。這樣,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就形成了。因此,我們要真心誠意地關心他們才會和我們建立良好的關系,任何事物都是相互的,你喜歡他他才和你親近,這也是人的本能,再小的孩子也能感覺到你是不是真心喜歡他,我們應該顧及孩子的感受,怎樣去無條件地關注他們,只有這樣,才能消除他們心理上的陰影,為以后文化知識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針對劉玉亮膽小怕事的這一現象,筆者專門組織了幾次“擁抱同學”的主題班會,班上讓每個同學都主動和他擁抱,并且人人都向他伸出大姆指,以表達別人對他的真心和贊賞,通過幾次這樣的活動,拉近了他與其他同學的距離,使之有了安全感。
其次,教師與家長應積極搞好配合,加強溝通,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學生,家長更應關心自己的孩子。針對邸梅這種情況,一是要對家長加強勸導,讓其不放棄、不失望。二是要學生主動親近父母,每當家長送學生到校的時候,就讓學生大聲喊“爸爸(媽媽)再見”,來接學生的時候,要求父母抱起孩子互相親吻一下,讓家長從心理上接受這個孩子,也讓孩子嘗到父母關愛的甜蜜。經過一段時間疏導和教育,孩子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讓聾生體驗成功,分享成功的喜悅
聾生由于身體殘疾,成功的心理體驗最容易激發(fā)他們奮進的情緒,哪怕是在別人看來微不足判道的勝利,都會成為他們進步的巨大力量。在教學中針對一些聾生的特點,往往是“打著燈籠找優(yōu)點”,以幫助其找到成功的體驗。班上有一個叫王盛的胖學生,因體型太胖活動困難,每當上體育課時就躲到一邊,經過仔細觀察,發(fā)現練習啞鈴是他的閃光點,于是就借題發(fā)揮,在同學面前好好表揚了他一番,并號召向他學習,結果自那次以后,上體育課他再也不偷懶了,
四、加強育人環(huán)境的建設
良好的環(huán)境能激發(fā)出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學到知識,掌握技能,特別是對于聽不見的聾生來講,“身教”比“言傳”顯得更為重要。今年正值殘奧會在北京開召開,借此東風,通過看電視、看錄像等形式,讓學生懂得身殘志堅勇于拼搏的精神,當學生們看到一個個殘疾人手搖輪椅參加比賽,一條腿迎接挑戰(zhàn)時,無不伸出了大姆指。學生看后不僅產生生了共鳴,而且樹立了以后生活的信心。學校作為育人的基地,已經為聾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祥和、優(yōu)美的學習環(huán)境,這對于凈化學生心靈,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败洯h(huán)境”指的是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同學關系。在這兩個環(huán)境中,“軟環(huán)境”尤為重要。在殘疾人生活的狹小圈子里,互幫互助是他們得以生存和生活的必需,教學中,讓他們懂得團結的力量,懂得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教育他們要團結、合作,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形成一個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風氣。
正是有了正確的教育和疏導,“問題”學生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高漲了。如邸梅同學完全走出了父母的陰影,成為一個陽光燦爛的學生。
孔子曰,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而對這些特殊特群體,應積極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及時引導他們的心理傾向,同時要善于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引導其良好的行為。同時,要結合外部大壞境,避免在校千日好出門一日壞的不良風氣,從而讓聾生得以健康全面地發(fā)展。
(作者單位:山東諸城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