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完成政治課任務、提高教學成績,教育者需要盡可能有條理的把一節(jié)課的內容傳遞給學生,這就需要增強政治課課堂的吸引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不再害怕上政治課;提供內容新鮮豐富的背景材料,讓學生愿意上政治課;巧設疑問鼓勵參與,讓學生喜歡上政治課;開展合作性學習讓政治課課堂真正活起來。
【關鍵詞】師生關系 巧設疑問 合作性學習
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為完成課堂任務、提高教學成績,施教者往往盡可能有條理地把一節(jié)課的內容傳遞給學生,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為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讓學生思考一些高考題、綜合模擬題等,實際上這些做法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學生才是真正的課堂主體,只有學生掌握了,才是有效的課堂。筆者認為:要符合新課堂改革的要求,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必須增強政治課課堂的吸引。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不再害怕上政治課
當前教育中,強調教師與學生要建立新型民主的師生關系。那么,如何建立這種平等和諧的關系呢?現(xiàn)在的中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自尊又自負,老師苦口婆心地說教,他們聽不進去,反抗和叛逆是他們高揚的青春風采,教師如果用近乎苛刻的條條框框去約束他們,必然會激起他們的對立情緒。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我不以師長自居,而是從內心深處尊重學生的獨立性。有一種觀點認為,人每隔4年就會有代溝產(chǎn)生,這話說得不無道理。如今,我們適應學生變化的步伐越來越艱難,但是有一種觀念不能丟,那就是“接受”?,F(xiàn)在流行一個新鮮的詞兒叫做“同輩文化”,我從學生那里接觸到了很多新鮮玩意。同時,我也告訴他們,有些東西是永遠也不會過時的,如“認識自己”“人要有理想”等。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深深體會到認同他們的文化,認同他們的心理,不僅有利于工作,還可以讓自己保持一個年輕的心態(tài)。以平等的姿態(tài)去觀察學生,我們可以更多地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并且獲得啟發(fā),教學相長,何樂而不為呢?通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不再害怕上政治課。
二、提供內容新鮮豐富的背景材料,讓學生愿意上政治課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政治課教學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如果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情境無趣,理論傳授空洞,那么必然導致學生不愿意上政治課。所以,與其讓學生被動地接受,不如讓學生有興趣的主動參與。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運用內容新鮮豐富的背景材料,及時回答學生和社會上關注的問題,對問題的焦點進行科學的分析。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了解熱點問題的來龍去脈,關心熱點問題的最新動態(tài),而且要吸取最新的理論成果。要敢于分析報刊上、教參里沒有解決的問題。如對于香港繁榮的原因,各種材料都做了分析,有的強調“香港當局所采取的一些切合實際的政策,是香港繁榮的主要原因”;有的強調“香港的繁榮直接或間接依賴中國大陸,香港是靠社會主義中國的地位和優(yōu)越性繁榮起來的”。單方面看,這兩種分析都對,解決不了學生存在的問題,這就要求把問題點透。經(jīng)過反復思考,我用了內、外因關系的原理。祖國內地人民的支援對香港來說是外因,內因是什么?是香港當局采取了切合香港實際的政策,而“切合實際的政策”又集中表現(xiàn)在它及時地、充分地運用了大陸提供的有利條件。把問題點透,學生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緊接著說:“英國人可以充分利用大陸提供的有利條件,使香港經(jīng)濟繁榮,1997年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實行‘港人治港’,社會主義祖國將為香港的繁榮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英國人能做到的,中國人也一定能做到?!弊詈髲娬{:“香港是靠社會主義祖國的地位和優(yōu)越性繁榮起來的,而有的人卻用香港的繁榮來否定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這顯然是不公正的。”學生欣然接受了。咱們政治教師的水平固然沒法和專家學者相比,但只要我們善于學習,勤于思考,是可以做到比較透徹地分析學生的問題,做到既有吸引力,又有說服力的。在這個過程中尤其需要老師注意的是背景材料一定要突出主題,切忌過多、過雜而掩蓋了我們要講的知識。
三、巧設疑問鼓勵參與,讓學生喜歡上政治課
哲學家波普爾認為:“正是問題激發(fā)我們去學習,去發(fā)展知識,去觀察,去實踐。”教學過程是一個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課前要認真研究教材,精心設計問題,所提問題要與生活實踐相聯(lián)系,令人深思,給人啟迪,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而,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巧妙設計疑問,讓學生討論,激勵學生質疑,積極引導學生去探索學習。我也積極參與到討論中去,以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研究者的角色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大膽探索,各抒己見。如在教“商品的含義”時,我采用多角度、多層次的迂回式提問:(1)提到商品,同學們很快就想到了商店的食品、衣服、家電等。那么,這些商品是怎樣來的呢?它們又到哪里去呢?(2)大自然中的陽光、空氣是不是商品?為什么?(3)醫(yī)院給病人輸?shù)难鯕馐遣皇巧唐??為什么?4)你送給同學的生日禮物是不是商品?(5)勞動產(chǎn)品是不是商品,關鍵看什么?這種迂回式提問,能使學生的思維由淺到深,由窄到寬,由形象到抽象,使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敏捷性、發(fā)散性、聚合性、發(fā)現(xiàn)性和創(chuàng)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訓練。
四、開展合作性學習,讓政治課課堂真正活起來
21世紀是一個以智力資源為依托的新世紀,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根據(jù)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讓學生自主參與,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倡導其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重視學生主體間的交互活動,倡導小組合作式學習,充分發(fā)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盡可能地拓寬學生學習的自由度,讓學生更為自覺地、主動地獲取新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究、團結協(xié)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科學安排好合作學習小組是成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小組成員必須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承擔的任務,明白各自該為小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適當輪換,這樣小組成員都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種嘗試的機會,以此來增強合作者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如在上《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這一課時,我將這一課時的內容設計為八個小的問題,其中的一個問題就是“試舉例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觀點”,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收集生活中的例子來印證課本上的觀點,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這種手段,教師的“驅動力”變成學生的“原動力”,教材變成工具書,知識接受者變成探索者,這樣就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成就感和責任感,提高了學習效率。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尊重學生個性、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我們教師責無旁貸的使命,為此教師必須要主動轉變教學方式,改變教學觀念,增強政治課課堂的吸引力。
(作者單位:山東萊陽市高級職業(yè)學校;山東萊陽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