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的價值在于滿足人類求知和進步的需要。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因此書的價值會隨之發(fā)生變化。中國封建社會的書反映的是農(nóng)耕經(jīng)濟的價值觀,是為宗法社會和專制政治服務的。近代中國的書反映的是救亡圖強的價值觀,是為革命服務的。新中國建立之后,關于書的價值觀幾經(jīng)變遷,從中我們可以把握社會發(fā)展的脈搏。
【關鍵詞】書的價值 社會價值觀念 圣賢之書 泰西之書 馬列之書 人文與功利
一、封建社會:書的價值在于維護宗法社會和皇權政治的穩(wěn)固
價值是客體能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書的價值就在于書能滿足人的需要。隨歷史發(fā)展,總體來看,書的價值似乎是不變的,因為它始終能滿足人類求知和進步的需要。但從社會現(xiàn)實看,書的價值又似乎是變動不居的,有時有價值,有時無價值,有時某些書因當紅走運而價值高,有時某些書被冷落遺忘而價值低。其實書還是書,書的價值沒有變,變的是社會,變的是人,變的是社會和人的價值觀念。
中國是文明古國,歷來就重視書的價值。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稱為“三不朽”,而要“立言”必須寫書才行,可見書對于人生和社會的意義多么重大。要考證確定中國的第一本書自然是困難的,但根據(jù)中國尚農(nóng)務實的傳統(tǒng),從實際的需要考慮,最早的書肯定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天下治亂有關。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術自由,百家爭鳴,各種門類的書就多了起來,并且許多書成為流傳于后世的經(jīng)典之作,如《論語》、《孟子》等。諸子之書奠定了中國學術思想的基礎,教人如何與神相分離,教人如何與動物區(qū)別,教人如何作揖下跪做奴隸。秦始皇并吞六國天下一統(tǒng),思想學術也要求講統(tǒng)一,于是在把一大批多嘴多舌的儒生術士活埋的同時,把儒家寫的書也一并燒掉了,留下的是與他的統(tǒng)治理念一致的法家著作和于他的實際統(tǒng)治無礙的醫(yī)書農(nóng)書。漢武帝出于長治久安的需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封殺的儒家著作突然間又身價百倍,解釋儒家思想的經(jīng)學開始大行其道。然而可靠的版本已被秦始皇燒掉,于是今文經(jīng)和古文經(jīng)兩派爭論不休,吵吵鬧鬧直到漢朝滅亡,但經(jīng)學因此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傳統(tǒng),一直到封建社會結束。漢末黃巾大起義,儒家權威被打倒,儒家著作的價值一落千丈,于是何晏、王弼等人援道入儒,寫成了一批被稱作玄學的書,企圖證明達官貴人們的縱情享受是符合“自然”的,低賤小民們的俯首貼耳也是符合“自然”的。標榜自然價值觀的玄學終于沒能挽救了晉朝的滅亡,中國出現(xiàn)了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大碰撞大融合,思想環(huán)境寬松,價值觀念多樣化,書的門類品種又多了起來。不僅有儒家的經(jīng)書,而且還有佛教和道教的經(jīng)書,佛書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儒書。不僅有人文和社會學科方面的書,而且還有自然科學和生產(chǎn)技術方面的書,大有第二次百家爭鳴之勢。民族間的斗爭融合,經(jīng)濟上的南北交流,文化上的百川匯海,再加上李唐統(tǒng)一之后的“貞觀之治”,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頂峰,盛唐氣象至今為人所樂道,禁書之類的事那時是沒有的。從宋朝開始,中國封建社會走向下坡路,統(tǒng)治者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死盯著“穩(wěn)定”二字,于是理學應運而生,專門教人“存天理,滅人欲”。明朝以程朱理學為官方統(tǒng)治學術,永樂年間修纂了《五經(jīng)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三部程朱派理學著作匯集,由明成祖親自作序,頒行天下,在全國上下造成了“家孔孟而戶程朱”的風氣。八股取士鄉(xiāng)會試以朱熹的“章句集注”為依據(jù),經(jīng)義以程朱及其子弟的注解為準繩,所謂讀書就是專讀程朱的書,書成了束縛思想個性和獵取功名利碌的工具,書的價值被極度地倫理化、政治化、功名化了?!疤熳又赜⒑溃恼陆虪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是為了出人頭地,高人一等?!皶凶杂悬S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是為了金錢美女、榮華富貴。從此以后,孔孟之外的書都成了零價值或負價值,被稱作雜書、閑書、邪書,許多真正有價值的書被打入冷宮和地獄。讀了三百年的圣賢書,滿街走的不是圣賢之徒,而是無知虛偽、頭腦冬烘的“道學先生”,漢人的天下被不讀圣賢書的滿人奪了去。在一場“天崩地解”的劇變面前,許多讀書人的頭腦清醒起來,痛心疾首地研究明亡的教訓,涌現(xiàn)出了象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這樣的啟蒙主義者,寫出了《明夷待訪錄》、《日知錄》等一批充滿著民主精神和戰(zhàn)斗精神的書,打破了理學的思維定勢,開啟了“經(jīng)世致用”的學風,甚至對近代資產(chǎn)階級革命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清朝建立之后,在文化上采取了軟硬兼施的政策手段。軟的是大力提倡程朱理學,大樹統(tǒng)治者衛(wèi)道者的形象,以爭取人心穩(wěn)定政局??滴趸实劢M織編纂《朱子全書》、《周易折中》、《性理精義》等書,親自為序,以促成一股崇儒重道的學術風氣。硬的是大興文字獄和收繳焚毀圖書,乾隆一朝,因對清朝統(tǒng)治有礙而被禁止焚毀的書籍達到三千余種,六七萬部,種數(shù)幾乎與四庫全書相等,大批歷史文獻和具有進步思想的書籍從此失傳。以異族入主中原的滿人最高統(tǒng)治者,就是這樣利用編書、讀書、焚書、禁書、改書等手段來安定其天下,書的價值對之而言可謂大矣哉!
二、近代中國:書的價值在于尋求真理、救亡圖存
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兩千年來被視為國脈的經(jīng)學敵不過西方近代的科學,中國面臨著民族和文化的雙重危機,這是三千年來亙古未有的大變故,書的價值觀念也因此發(fā)生了亙古未有的大變化。西方列強的槍炮不僅打開了封閉的國門,也打開了思想的閘門,一些人發(fā)現(xiàn)這世上除了中國的線裝書外,還有無數(shù)聞所未聞的洋裝書,為了保種圖存,只好放下天朝上國的架子,向敵人學習富國強兵的法子,不僅自己彎著舌頭學洋話,還派了子弟出國留學讀洋書,企圖“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甲午戰(zhàn)爭中國一敗涂地,看來只在物質層面上搞“洋務”救不了中國,還須在政治制度層面上搞改革,于是康有為寫了托古改制的書搞維新,孫中山寫了三民主義的書搞革命。然而一切變革始終停留在表面,強大的舊勢力總是想復辟,總是要尊孔讀經(jīng)走老路,終于迎來了一場以改造國民性為宗旨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首先從書面語言的表達形式著手,把言文脫節(jié)、難寫難讀的文言文,改變?yōu)橥ㄋ滓鬃x“我手寫我口”的白話文,使文章的形式適應時代的內(nèi)容,使看書作文成為大眾化的行為,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體現(xiàn)新文化運動實績的是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把矛頭指向吃人的封建禮教,《阿Q正傳》、《故鄉(xiāng)》、《藥》像一面面鏡子,映照出中國當時社會和國民性的病態(tài)。魯迅的雜文象匕首和投搶,一切吃人者、復辟者、虛偽者在他筆下原形畢露。他雖然希望自己的文章隨著他所抨擊的現(xiàn)象一起“速朽”,然而只要中國的社會中還存在著這些魑魅魍魎,他的文章的價值也將存在著。魯迅的書會告訴中國的讀書人,什么是清醒的良知,什么是深廣的憂憤,什么是不屈的骨氣?!拔逅摹边\動爆發(fā)后,新文化陣營內(nèi)部發(fā)生了分裂,中國的讀書人逐漸分成了三大派,一派是認為西洋書好、中國書不好的“全盤西化派”,認為中國“百不如人”,連月亮也不如美國的圓,所以中國的書只能束之高擱。一派是認為還是中國書最好的“東方文化派”,不僅要用儒學來救中國,而且還要用儒學來治西方的現(xiàn)代病。一派是認為東西方的書都要讀的馬克思主義派,主張讀中國的書要堅持批判繼承,讀外國的書要堅持批判吸收,讀馬列的書要與中國實際結合。最后馬克思主義派取得了勝利,艱難地完成了外來文化本土化的任務,產(chǎn)生了毛澤東思想,在探索、實踐、犧牲、奮斗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社會之體和文化之體。對于這個新“體”前兩派好像至今還不予認可,但這是事實,今天的中國人實實在在地生活在這個新的中國之體中,否認這一點好比否認我們生活在空氣中一樣地不可能??偲饋碚f,近代中國百年的屈辱史,對中國人的思想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尋求真理、救亡圖強成為讀書人的主流價值觀,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而讀書,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許許多多科學家出國學成后回來為貧窮落后的祖國效力。自然,也有一些人讀書是為了發(fā)財升遷,為了當買辦當奴才,或者只不過是為了涂金趨時而已,但這些都不是那個時代的主流。
三、新中國建立以來:書的價值幾經(jīng)變遷,顯示著社會劇變的曲折線索
新中國建立后,一切都為了鞏固新政權和建設新社會。有些書不能再讀了,有些書卻必須要讀,而有些書則成了批判的對象。對傳統(tǒng)的古書在嚴加選擇的基礎上整理出版,一般都寫有批判性和指導性的前言,雖然批判總是重于繼承,但態(tài)度是十分認真嚴謹?shù)?。對外國的書是有傾向地翻譯傳播,蘇聯(lián)老大哥的書最多,窮國弱國的其次,西方列強的書則少見了。從舊社會過來的讀書人要進行思想改造,以適應新的社會制度。對年青的一代嚴格按照現(xiàn)實需要進行教育,以培養(yǎng)自己的讀書人。也有少數(shù)讀書人成了鞏固新政權的犧牲品,以反面教員的身份而被家喻戶曉。對書的總體要求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一切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對讀書人的總體要求是“又紅又專”,不問政治埋頭讀書被看作是危險的行為。但由于經(jīng)濟建設急需大量的科技人才,“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很快就成為一般讀書人的價值觀念,因為既比較有用又比較安全。而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的讀書人則永遠不正確,始終受批判,極少有人能跟上政治的腳步。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起來,學術思想的環(huán)境實在不能算寬松,“雙百”方針離實際的貫徹也頗有距離,但如果考慮到歷史發(fā)展的具體情況,考慮到一個破天荒的由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剛剛誕生,而這個新政權自身缺乏牢固的根基,又處在敵對勢力的重重包圍之中,處在習慣勢力的拒絕、否定、懷疑之中,所有這一切也就顯得自然而又可以理解了。不幸的是建國十七年后爆發(fā)了一場文化大革命,書和讀書人遭到了一場空前浩劫?!拔母铩笔且粓龇赫位倪\動,政治的價值被畸形抬升而壓倒一切,經(jīng)濟的價值、文化的價值、知識的價值、傳統(tǒng)的價值以及人自身的價值都被忽略不計,甚至被當作反動和罪惡的標志。而衡量政治價值的惟一標準是“最高指示”和“最新指示”,人們的思想觀念被禁錮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中而變得癡迷和瘋狂。于是不計其數(shù)的書被當作“四舊”和“毒草”焚禁了,許多有本領有學問的讀書人被戴上“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打倒了,供人讀書用的學校被迫停課,買書的書店只有極少的幾種書出售?!爸R越多越反動”和“讀書無用論”這樣駭人聽聞的價值觀念,一時間籠罩著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上空。十年動亂結束,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在十年左右的時間內(nèi),相繼出現(xiàn)了讀書熱、考學熱、傷痕熱、尋根熱、武俠熱、下海熱、文化熱、出國熱、信息熱等各色各樣的熱潮,書的價值又大大地升高了,充當著這些潮流的載體、工具和指導。但是當各色各樣的“熱”匯入到清一色的“功利熱”之中以后,當社會和主體的價值觀念以橫向低層次的多樣性消解了縱向追求的多樣性的時候,當價值理想物質化以至人們無所敬畏、無所適從的時候,關于書的價值觀念又發(fā)生了變化。有些人不讀書或很少讀書,有些人只讀專業(yè)書或消閑書,有些人讀書是為了抄書,有些人買書是為了送書,有些人藏書是為了擺書,有些人把公共的書撕下幾張來占為己有,有些人把別人寫的書當作自己的賣錢,有些書是金子印的,有些書是盜版來的,有些書是誨淫誨盜的,有些書是無中生有的。認認真真地讀書、寫書、賣書的當然還是多數(shù),然而書是實實在在地被商品化和功利化了,懷著敬重、神圣、虔誠的心態(tài)讀書、寫書的人越來越少。最受打擊的當數(shù)人文方面的書,大家正在忙著做事賺錢,顧不及思考如何做人,于是教人怎樣把自己與動物區(qū)別開來的人文書當然要被冷落在一旁。熱門不衰的是以少年兒童為對象的書,年復一年地昭示著中國人望子成龍的傳統(tǒng)家庭觀念。有一家書店門口貼著這樣一副楹聯(lián):“書山尋珍要專志志在進步,學海探驪須潛心心系真理。”這位老板看來頗有點古道熱腸,他不僅把書當作商品來賣,而且還堅持著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追求真理的武器之類的古訓,其心可敬,其志可嘉。我們由此亦可斷定,關于書的價值變遷還將持續(xù)下去,去尋求一種比較和諧的價值目標和理想。
書是社會和人群價值觀念的風向標,書的冷熱顯示著主體價值觀念的變化,書的價值變遷史就是社會的價值變遷史。要把握社會的脈搏,一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觀察當時人們關于書的價值觀念及其來去起落,因為它體現(xiàn)著一個民族在某個階段的需要、欲望、理想和追求,至少在有著“耕讀傳家”和“詩書傳家”傳統(tǒng)的中國是如此。
(作者單位:山東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