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學習者學習外語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外語課堂的重要交際媒介,教師話語既是目的語的來源,也是管理課堂的手段。通過錄音,筆者記錄了一位教師的課堂話語,并從教師話語量、教師提問、反饋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教師話語 話語量 提問 反饋
一、引言
教師話語(teacher talk)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為組織和從事教學所使用的語言。近年來,教師話語成為研究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Nunan指出, “教師話語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及學生的語言習得兩者都是至為關鍵的,這不僅因為教學內容只有通過完美的教師話語的組織與傳授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且因為它本身還起目的語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學生語言輸入的又一重要途徑?!笨梢姡處熢捳Z在語言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
通過對重慶大學一節(jié)大學英語課的隨堂觀察,以錄音和記錄為材料和依據(jù),本文擬從教師話語量、教師提問、教師反饋三個方面對大學英語課堂上的教師話語進行分析。
二、材料來源
隨堂觀察班級為重慶大學本科一年級一個英語教學班,學生專業(yè)為工商管理。在征得任課老師同意的基礎上,對該堂課45分鐘進行了完整錄音。但由于前2分鐘是老師在講解即將到來的口語考試相關內容和安排,未計算在內,所以整節(jié)課實際為43分鐘,整節(jié)課又可以被分為兩個部分,前27分鐘是復習所學單詞,后16分鐘轉入新課文的學習。錄音全部被轉錄成書面文字,并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
三、教師話語分析
1.教師話語量
錄音分析表明,在43分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話語占36分鐘,學生話語和其他活動所用非常少,下表反映了這一情況:
通過表1,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話語占絕對主導地位。這里,我們有必要再次指出,本節(jié)課的前27分鐘主要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復習上節(jié)課所學的新單詞,其主要形式是把抽掉中英文解釋的英文單詞、短語及段落展示在電腦屏幕上,并通過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對新單詞或短語的記憶情況。但一般沒有讓某位同學單獨回答,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老師提問的同時或之后自言自語地回答,老師將中文意思講出,并對新單詞及其用法做一些擴展,給出一些例句。因此,雖然教師話語占主導地位,學生也一直是參與在整個過程中的,課堂氣氛總體說來比較活躍,學生的情緒也較為高漲。在后半部分的課文講解中,學生的話語量增多,還引入了小組活動,使學生能夠更大程度上參與到課堂中去。
數(shù)量是教師話語的一個方面,與其相對應的質量也是不可忽視的。通過對文字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師話語中重復現(xiàn)象十分嚴重。例如,“Please remember it”“What does…mean?”等在教師的話語中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高,無形中增加了話語的總量,但是卻降低了有效話語的數(shù)量。
2.教師提問
提問在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Richards和Lockhart指出,教師不僅可以通過提問使學生參與交流,還可以通過提問使學生調整自己的語言,使其更具有可理解性。
趙曉紅歸納了五種提問形式:(1)Yes/No形式;(2)Or形式;(3)Wh-形式;(4)引導或啟發(fā)形式(elicitation);(5)翻譯形式。在所觀察的一節(jié)課中,教師共提問166次,其中在復習單詞時的提問有98次,出現(xiàn)最多的是“What does…mean?”及其變體。這些提問基本上都是翻譯形式的,要求學生說出新單詞或短語的中文意思,并且一般都是學生自己在下面說,最后由教師給出反饋信息,或者教師直接說出意思,用“Right?”進一步詢問學生,觀察他們的掌握程度。進入新課文的講解之后,提問形式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這種翻譯式的提問明顯減少,Wh-形式的問題明顯增多,這和要求學生閱讀文章填寫表格的要求是分不開的。
課堂提問根據(jù)所要求回答的內容可以分為非限答式提問(open-ended questions)和限答式提問(closed-ended questions),或者叫做參考式提問(referential questions)及展示性提問(display questions)。一般說來,非限答式提問或者參考式提問指教師并沒有正確答案,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的提問,而限答式或展示性提問是教師有確切的答案,要求學生將答案說出來的提問,其目的不是尋求信息,而是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來操練語言。通過上面對提問形式的分析我們已經(jīng)可以看出,這節(jié)課中限答式提問占絕對性的主導地位,表2清楚地顯示出這節(jié)課中,限答式提問遠遠大于非限答式提問。
從提問的方式來看,主要有(1)學生集體回答(chorus answering);(2)指定學生回答(nominating);(3)學生自愿回答(volunteering);(4)教師自己回答(teacher self answering)。在筆者所觀察的課堂中,學生自愿回答只有1次,指定學生回答也只有6次,所占比例都很小,提問方式主要是學生集體回答和教師自己回答,但是比較特殊的是,這兩種回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在復習階段體現(xiàn)尤其明顯。教師只給學生一兩秒時間集體回答,然后根據(jù)他們的反應判斷是否掌握了新單詞,然后自己清楚地把答案講出來,并要求他們記住,這樣做有利于節(jié)約時間,同時也是教師話語所占比例大的一個原因。
3.教師反饋
教師話語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反饋,教師反饋一般有積極反饋和消極反饋。趙曉紅指出,教師對學生回答的不同反饋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影響是不一樣的。積極反饋能夠使學生知道他們正確地完成了任務,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而消極反饋往往會使學生感到羞愧,不敢回答問題,學習興趣下降等。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有必要注意自己對學生回答的反饋方式,盡量多給學生以表揚性的話語,讓他們敢于而且樂于回答問題。
在隨堂觀察的這節(jié)課中,教師真正要求學生給出明確答案的提問相對較少,多數(shù)情況都是教師根據(jù)他們的反應來判斷其掌握情況。但是教師的反饋仍然較多,有79次,也就是說在近50%的提問之后都伴隨著反饋,而且無一例外地是積極反饋,如“Yes”,“Right”,“That’s right.”,“You got it”等。這樣,一方面,是對學生完成任務的肯定,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一節(jié)大學英語精讀課的觀察和錄音記錄,從話語量、提問、反饋三個方面對課堂上的教師話語進行了分析。教師話語在這節(jié)課中占絕對主導地位,其提問多為限答式,對學生的回答都給予了積極的反饋,雖然學生話語量較少,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的積極性也較高。
參考文獻:
[1]Nunan, 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textbook for teachers [M].Cambridge: CUP.1991.
[2]周星,周韻.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調查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59-66.
[3]趙曉紅.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師話語的調查與分析[J].外語界.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