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制外教育是指存在于普通學校之外的、但又能完成普通學校相應任務的教育。班級授課制決定了學校教育存在自身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從而決定了體制外教育的必要性。家長素質的提高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廣泛運用,為體制外教育提供了可能性。體制外教育是針對不適應學校教育體制的學生的必要機制。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聯(lián)合體等是實施體制外教育的形式。實施體制外教育尚需解決法律、質量、銜接等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學校教育 體制外教育 學生
一、何謂體制外教育
要了解體制外教育,首先要明白體制內教育。在教育領域,“教育體制”是一個十分常用的詞,但真正要考察它的含義卻未必是件簡單的事情。我國學者陳桂生先生曾指出:“盡管整個教育改革從教育體制改革入手,并逐步形成教育體制的新框架,而迄今為止對教育體制改革問題尚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就連‘教育體制’一詞的含義,似也若明若暗”。陳桂生先生進而指出:“就中國進行中的‘教育體制改革’而論,‘體制’的含義……大致包括:有關辦學(事業(yè))主體的構成的規(guī)定、各級各類教育機構之間管理權力分配制度,以及教育活動運行機制。”《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中關于“教育體制”的敘述都涉及到“辦學體制”方面。根據(jù)論述的側重點,綜合國家相關文件的規(guī)定,本文中“體制內教育”和“教育體制”中的“體制”主要是指“辦學體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钡诙鍡l規(guī)定:“國家制定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并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國家鼓勵企業(yè)事業(yè)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依法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由此可見,我國的辦學體制,即本文中的“教育體制”,是指由學校教育及其他教育機構構成的系統(tǒng)?!绑w制內教育”就是指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實施的教育,其中主要是學校教育。
所謂體制外教育,簡言之,是指除了“體制內教育”之外的教育,具體來說是指,存在于普通學校之外的、但又能完成普通學校教育相應任務的教育。由于教育、學生身心發(fā)展具有階段性,結合我國當前教育的實際,這里所說的體制外教育主要是指基礎教育階段的體制外教育。它可以包括家庭教育中的“在家上學”,也可指其他形式的類似教育;它可能是某種形式的特殊學校①,也可能是某種特殊的非機構式的教育實體。
簡單地看,體制外教育與學校教育有以下一些異同:從終極目的來看,二者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從內容上來看,兩者基本也是相同的,都應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都要關注過程與方法,特別要關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完成這些內容、實現(xiàn)這些目的的途徑、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于對考試和分數(shù)的態(tài)度不同,體制外教育不過分甚至根本不關注分數(shù)。
二、體制外教育的必要性
1.學校教育的內在矛盾
近代以來,隨著普及教育的實施,班級授課制一直成為各國學校教育最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眾所周知,班級授課制必然以班級內中等學生的水平為依據(jù)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由于教師的時間、精力有限,再加上當前我國教師整體水平仍然偏低,盡管采取了種種改革,班級授課制仍無法克服其最大的弊端——不利于因材施教。
在普及教育的早期階段,擴大教育規(guī)模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追求,由于班級授課制能最大程度地擴大受教育范圍,其局限性被極大地掩蓋,甚至被人們忽視。隨著普及教育的發(fā)展,當教育的數(shù)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時,社會便越來越關注教育質量。人們越來越體會到班級授課制的局限性,并開始了對班級授課制的反思與改革。當前我國課程改革中出現(xiàn)的分層教學、“走班制”教學等,正是對班級授課制的一種變革。
體制內的學校教育,在保證教育的規(guī)模與最大程度地促進每個受教育者個體發(fā)展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內在矛盾。這種矛盾可以因為教師隊伍水平的提高、外部保障機制的建立、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等得到緩解,但卻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班級授課制及與此相關的一系列學校制度是可以接受或忍受的。但對于少數(shù)學生來說,由于其性格、興趣等原因,幾乎無法與學校教育進行任何調和。因為不適應學校教育制度,這些學生極易被看作、甚至被“培養(yǎng)”成問題學生。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發(fā)明大王愛迪生。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p>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學校在培養(yǎng)出合格學生的同時,也“培養(yǎng)”出了問題學生。②
2.體制外教育的必要性
到目前為止,我國幾乎沒有體制外的教育,那些不適應學校教育體制的學生,便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問題學生。這些學生的遭遇是“悲慘的”:他們在學校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冷眼,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斥責、甚至打罵,在社會上飽受人們的歧視。然而,我們幾乎都忘記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們只是學校教育體制的犧牲品而已,他們當中許多人是在學校才成為問題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前他們當中許多人活潑可愛,在離開學校走上社會之后他們當中許多人功成名就。
我們固然不能因此否認學校教育,畢竟,相比之下,在校成功的學生,走出校門后成功的機率也非常大。就現(xiàn)實情況而言,大多數(shù)學生能適應學校教育體制。但同樣,我們也必須承認,不可能存在一種適應所有人的學校教育體制。因此,對我們而言,一方面,固然要通過不斷改革,促進學校教育體制的完善;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建立一種機制來彌補學校教育體制的不足。在當前學校教育中“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情況下③,考慮體制外教育顯得尤為必要。
強調體制外教育的必要性,并不表明學校教育體制是失敗的,它只是表明學校教育體制不是萬能的。但我們決不能因為它適應大多數(shù)學生就否認它的局限性。在承認大多數(shù)學生成功的同時,對于那些不適應學校教育體制的所謂問題學生,我們也應該為他們尋找出路,真正實現(xiàn)讓每個孩子成功的美好愿望。④這條出路自然無法在學校教育體制之內找到。要使問題學生獲得學業(yè)成功,為其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我們必須尋找體制之外的教育。
三、體制外教育的可能性
1.家長素質的提高,為實施體制外教育奠定了基礎
實施體制外教育,首先需要家長轉變學校觀。家長要意識到學校教育體制的局限性,不再把學校教育體制當成絕對必要的東西。一旦孩子無法適應學校教育體制,要有勇氣承認這種情況,更要有勇氣拒絕學校教育、選擇體制外教育,一如愛迪生的母親所做的那樣。
實施體制外教育,需要家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特別是要有正確的人才觀。當前學校教育的現(xiàn)實情況是,學校和老師過于關注學生的分數(shù),并以分數(shù)作為衡量學生的最重要標準,這種畸形的人才觀是導致學校教育體制出現(xiàn)種種問題的直接原因。家長對此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在體制外真正實施素質教育。
實施體制外教育,需要家長有較強的教育能力。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時,家長的教育任務相對較輕,而一旦孩子脫離體制內教育,完全依靠體制外教育時,無論采取哪種形式的體制外教育,家長的教育任務都明顯增加。家長必須具有較強的教育能力,才可能完成本應由學校完成的那些教育任務。
隨著家長素質的整體提高,當代許多家長在教育觀念、教育能力等方面都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對于他們來說,要突破傳統(tǒng)的教育體制,不僅是一種可能,甚至還是一種迫切需要,這為實施體制外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廣泛運用,為實施體制外教育提供了物質保障
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主要是以網絡為核心的一系列技術手段,包括P2P、BLOG 、WIKI及與之相關的電子資源等。
P2P意為對等聯(lián)網。學習者通過它可以直接連接到其他用戶的計算機交換文件,這就使得網絡上的任意兩臺機器之間可以實現(xiàn)資源共享,極大增加了可獲得資源的數(shù)量。只要擁有一臺寬帶上網的電腦,幾乎就可以獲得無窮無盡的教學資源。P2P技術的普及,甚至可以使得身處中國的孩子獲得美國學生的上課錄像、收看收聽無數(shù)電視臺、電臺的教學節(jié)目。
BLOG使得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且可以迅速獲得其他人的反饋,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動。BLOG中發(fā)表的學習過程中的感想、困惑、收獲、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等對其他學習者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學習者還可以形成“博客圈”互相交流,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習的動機、興趣,獲得鼓勵支持。
WIKI指一種超文本系統(tǒng),它支持面向社群的協(xié)作式寫作。與其它超文本系統(tǒng)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開放的特點,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享某領域的知識。由于WIKI技術允許多人對同一詞條進行編輯,能使每一個詞條的解釋日漸完備和接近大眾共識,其可信度也會越來越好,從而提高網絡資源中高質量信息的比重,為校外自學者提供廣泛的學習參考。
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廣泛運用,使得學習資源的獲取更加方便、快捷,使得學習者越來越不依靠學校。它全面改善了人類知識的組織方式和使用方式,使得知識的生產和學習變得更加有效?,F(xiàn)代教育技術為以個性化自主學習為主要特征的體制外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質保障。
四、體制外教育的實施
就當前的情況而言,實施體制外教育至少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體制外教育的對象
如前所述,體制外教育并不是要從整體上取代學校教育,而是針對無法適應學校教育的個別學生。由于我國受教育人口的基數(shù)太大,從總體上來看,這里所說的個別學生有可能并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既然是針對個別學生,那就涉及到判斷“無法適應學校教育”的標準問題。這個標準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其一,學校和教師經過觀察、分析等途徑確認學生無法適應學校教育,強烈要求家長讓學生退出學校教育體制;其二,學生存在嚴重的厭惡學校心理,自己或家長確認無法適應學校體制。⑤這兩種標準都可能涉及學業(yè)成就、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等某個甚至多個方面。從理論上來看,對這兩類學生最有必要實施體制外教育。
就其現(xiàn)實性來看,考慮體制外教育的對象這一問題,不僅要考慮學生本人,還要考慮家庭的具體狀況。無論采取哪種形式的體制外教育,家長的素質,甚至家庭的經濟狀況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體制外教育的可行性。學生不適應而退出學校教育體制,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接受教育。因此,在其退出學校教育體制之后,必須要有相應的體制外教育進行補充。這就要求家長具有較高的素質,特別是較強的教育能力,甚至還要一定的經濟實力為基礎。
因此,體制外教育的對象,需要家長、孩子、學校三方經過一定的協(xié)商,綜合考慮孩子與家長的因素,在為了促進孩子更好發(fā)展的前提下確定。
2.體制外教育的形式
從形式上來看,家庭教育應該是體制外教育的最基本形式。這里的家庭教育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家庭教育,其中最主要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教育內容上。一般意義上的家庭教育內容隨機性較強,而作為實施體制外教育的家庭教育,應包括學校教育的內容。有條件的家庭,可以直接由父母或其他長輩充當教師,采取生動靈活的方式,以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為主線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應該利用必要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并在此基礎上,逐步過渡到孩子自己控制教育教學進度,真正實現(xiàn)自學,家長完全成為助手。
作為家庭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家庭教育聯(lián)合體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其教育功能。家庭教育聯(lián)合體是指,若干實施體制外教育的家庭經過協(xié)商,為揚長避短、綜合各自的優(yōu)勢,共同教育好孩子,而自愿組成的非正式教育組織。由于組成家庭教育聯(lián)合體的家庭和家長各有特長,因而能夠較好地解決單個家庭實施全面教育的困難。此外,由于在家庭教育聯(lián)合體中,孩子是以小群體的組織形式學習,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其社會性發(fā)展缺失的問題。
此外,家庭教育還可以結合專業(yè)輔導班、志愿者活動等其他形式,以保證體制外教育的實施。一些在目標、方式方法上與普通學校有根本性不同的學校,也可以看作是體制外教育的一種載體。
3.實施體制外教育的其他問題
(1)法律問題?!吨腥A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绷x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guī)把接受學校教育作為一項義務,因此就目前的法律而言,體制外教育還是一項空白,需要在相關法律的實施細則方面加以考慮。
(2)質量問題。為實現(xiàn)我國的教育目的,真正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體制外教育必須保證其質量。這就需要實施體制外教育的主體結合學校教育的評價標準、特別是結合當前課程改革的評價標準,制訂適合體制外教育的相應標準,并以此作為準繩,注意對其教育活動的監(jiān)控。政府有關部門也可以設立相應機構,對體制外教育的質量進行監(jiān)督。
(3)銜接問題。作為學校教育體制的一種必要補充,體制外教育既是學校教育體制的一種退出機制,又是重返學校教育體制的基礎和前提。學校教育體制固然有其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但它又具有體制外教育無法相比的優(yōu)點。因此,在孩子自制力、自學能力等方面都有較大提高的時候,重返學校教育體制是一種必然選擇。為此,需要構建體制外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銜接機制。注釋:①這里所說的特殊學校,既不是指為殘疾人設立的特殊教育學校,也不指為嚴重不良行為的適齡少年設置的專門學校,而是指不追求考試分數(shù)、在教育方式方面特殊的學校。②當然,需要說明的是,這并不全都是學?;蚪處煹腻e。問題產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如前所述,是因為學校教育有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③“應試教育”顯然不是學校教育的必然指導思想。但在當前我國過大的社會競爭壓力轉化為巨大的教育競爭壓力、優(yōu)質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應試教育”卻是必然的結果。從根本上來說,“應試教育”是社會問題在教育領域的體現(xiàn)。④長期以來,顧全大局一直是我們解決問題一種習慣性思路,為此經常犧牲局部、個體。但在實踐中,這些被犧牲的局部、個體經常反過來破壞了全局。有鑒于此,在照顧全局的同時,必須盡可能照顧局部、個體,才能實現(xiàn)整體上的和諧,教育領域更應如此。⑤由于沒有體制外教育,目前還沒有恰當?shù)膶W校教育退出機制。對這兩類學生,學校、教師和家長往往采取聽之任之的無奈態(tài)度。這些學生在學校飽受挫折直至畢業(yè),逐漸成為問題學生。
參考文獻:
[1]陳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336-337.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71.
[3]王友文.擇差教育挽救迷途的羔羊[N].中國教育報,2006,(3).
(作者單位:河南新鄉(xiāng)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