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我國法律上將高等學校界定為“事業(yè)單位”,但對其進一步的法律地位沒有明確界定。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高等學校不是一個民事主體,而應當是一個行政主體。這種行政主體以進行社會公行政為主要任務,從而區(qū)別于一般行政主體。我國應當將其從事業(yè)單位和法律法規(guī)授權組織中分離出來,并賦予其在行政法中的獨立法律地位。
【關鍵詞】 高等學校;法律地位;改革オ
近年來,我國發(fā)生了多起學生狀告高校的案件。這些案件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高等學校對于學生的管理權是什么性質?他們之間的糾紛應該通過什么途徑解決?法院是否有權審查高等學校的決定?通過什么程序來審查?為此,我們必須準確界定高等學校的法律定位。
一、高等學校法律定位的現(xiàn)狀
目前來看,我國理論界與司法界對于高等學校的法律定位是不統(tǒng)一的。例如,對于學生訴高校的案件,有的法院是按民事訴訟受理,而有的按行政訴訟受理。在法律上,也沒有明文規(guī)定高等學校的性質。但是,我們似乎可以從相關的規(guī)定中推斷出一些結論。
我們可以據(jù)以推論的法律依據(jù)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及《事業(yè)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等?!督逃ā返谌粭l規(guī)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具備法人條件的,自批準登記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薄陡叩冉逃ā返谌畻l規(guī)定:“高等學校自批準設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高等學校的校長為高等學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學校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事業(yè)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第二條規(guī)定:“本條例所稱事業(yè)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chǎn)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wèi)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蓖ㄟ^分析上述規(guī)定可知,我國法律是將高等學校界定為“事業(yè)單位法人”。而從法條的表述上看,再聯(lián)系我國法人的相關制度是由民法規(guī)定的事實,我國法律對于高等學校的法律性質應當是從民法角度進行定位的。
二、對我國高等學校法律定位的探討
許多人并不認同將高等學校界定為民事主體的結論。他們提出,學??梢詫W生進行管教和處分,甚至可以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這顯然并不是一種平等的關系。這種現(xiàn)象又如何解釋呢?對此有些學者認為,高等學校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與企業(yè)和員工之間的關系并無不同之處,都是一種契約關系——學?;谄跫s取得了管理權,而學生基于契約有服從管理的義務。任何管理與被管理關系都具有不對等性,因此將高等學校界定為民事主體,將高等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界定為民事關系,這并沒有什么不妥之處。
筆者認為,將高等學校界定為民事主體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首先,目前我國學生進入高等學校的主要途徑是招生錄取。在招生錄取中,雖然高等學校有一定的自主權,但其絕大部分事項是由教育行政部門直接掌控的。因此,目前我國的招生錄取活動更多的是一種行政行為。在這樣一種體制下,很難將學生進入高校的途徑視為是依據(jù)契約而進入,因而也不宜將高等學校管理權的來源視為契約。
其次,雖然任何管理與被管理關系都具有不對等性,但這一共同點并不能得出公共行政等同于私行政的結論,也不能據(jù)此抹煞行政主體與民事主體的區(qū)別。公共行政與私行政的區(qū)別有五點,即公共權力性、公共事務性、公共利益性、公開性與程序性、服務性與非營利性。高等學校的活動是符合這五個特征的:一是高等學校的教學管理活動是基于《教育法》等法律授權而進行的活動,因而具有公共權力性;二是高等學校的教育活動在一定限度內(nèi)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與效用的不可分性,因而是一種準公共物品。由于高等教育是向社會提供公共物品的活動,因而具有公共事務性;三是由于高等學校進行的教育活動是一種直接以滿足“社分共享性的共同利益”為目的的活動,因而具有公共利益性;四是高等教育原則上是向全社會公開的,任何人只要具備入學條件并通過一定程序的認可,都可進入高等學校進行學習??梢姡叩冉逃哂泄_性與程序性;五是學校的教育活動是通過使用關系向社會提供教育這種準公共物品的活動,因而其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服務活動;而教育是非營利性事業(yè),學校是非營利性組織,也已由《教育法》第二十五條第三款明文規(guī)定。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高等教育活動實質上一種公共行政活動。
第三,將高等學校視為民事主體,將高等教育活動視為民事活動,不利于高等學校的法治化進程,也不利于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這是因為:(1)高等學校作為代表國家向社會提供公共物品的部門,并不是以市場為資源配置機制的。換句話說,高等學校提供的服務與使用人的支付能力之間原則上應該并無直接聯(lián)系。它更注重的是實現(xiàn)社會公平,而不是為了追求效益。這樣一套以公平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機制,當然只能由國家來提供,并且對其依據(jù)公法規(guī)則予以嚴格控制。這既是為了維護社會公益,也是制約權力、維護學生合法權益的基本要求。(2)對高等學校行使國家公權力的現(xiàn)象,必須在理論上予以明確回答,在法律中予以明確界定。高等學校在諸如教師職務評定、學生學籍管理等方面擁有一定的公權力。有人認為,可以將高等學校界定為“事業(yè)單位法人”,然后用“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的理論來解釋其行使國家公權力的現(xiàn)象。這種意見的缺陷主要有二:其一,“事業(yè)單位法人”是一個比較含混的概念。在當前的形勢下事業(yè)單位已發(fā)生了顯著的分化:一部分事業(yè)單位演化為市場化、企業(yè)化、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它們不具有公共管理職能;另一類則是非營利組織,具有一定的社會公益職能,其中一部分還擔負著某種社會管理職能。這種分化導致事業(yè)單位的內(nèi)涵很不確定。用“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的理論來解釋其行使國家公權力的現(xiàn)象,雖然可以說明事業(yè)單位公權力的來源及其合法性,但卻不能說明為什么要給某些事業(yè)單位授權、哪些情況下可以授權、哪些事業(yè)單位可以得到授權等深層次的理論問題。這樣會導致理論上的缺失與實踐中的混亂。其二,由于法律確認高等學校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因此其許多管理權并非直接來源于法律法規(guī)的授權,而是來源于其章程和內(nèi)部制定的規(guī)則。而這些管理權之中有不少具有公權力的性質。這種現(xiàn)象是無法用“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的理論來解釋的。(3)為了保障正常管理活動的運轉,高等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特別不對等。這主要表現(xiàn)兩點:其一,教師與學生對于學校命令的服從義務往往是不確定的,學校對學生享有“概括的命令權”。如學??梢宰孕兄贫▽τ趯W生的紀律要求。其二,學??梢砸詢?nèi)部規(guī)則限制學生的基本權利。如限制學生的離校時間。這種極其不對等的關系對公民權利威脅極大,所以應當嚴格予以約束。如果將高等學校界定為民事主體而完全適用民法規(guī)則,顯然不能實現(xiàn)這種嚴格的約束。
當然,在高等教育中確實有些法律關系具有民事法律關系的特征,如住宿、購買教材、勤工儉學等。但是這些關系并不是高等學校存在的目的。高等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向社會提供高等教育服務。而從這一角度分析,則很難認定高等學校是一個民事主體。這正如行政機關可以以民事主體的身份活動,但并不改變其行政主體的性質。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高等學校不是一個民事主體,而是一個以從事公共行政事務為主要任務的行政主體。高等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是以行政法律關系為主的。我國應該盡快在立法中對這種法律定位予以確認,從而在保障高校能夠依法發(fā)展的同時,也能夠切實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由于我國公立與民辦的高等學校在諸多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因此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所說的高等學校僅指公立高等學校.
[2] 石佑啟.論公共行政與行政法學范式轉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1-24.
[3] 吳剛.類行政組織發(fā)展與行政體制改革[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0(03):23-28.
[4] 陳新民.中國行政法學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64.
【作者簡介】
趙劍鵬,法學碩士,長安大學人文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憲法、行政法和高等教育法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