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英語;學習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010X(2007)06-0058-02
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并使學生獲得一定自學能力。從教學目的可以看到,應用能力培養(yǎng)被置于空前的高度,成為教學的最終目標。這是教與考改革的方向。眾所周知,教科書是知識的載體,知識是可以傳授的,但能力要靠教師培養(yǎng),學生自己去體現(xiàn),如同運動員的素質要靠教練員來指導,成績靠運動員自己來創(chuàng)造一樣。語言教學的實踐性比較強,必須把每一點知識、每一句話的表達都與實際生活和學習活動聯(lián)系起來,并運用于其中,才能生動有趣,活學活用。以往學生記憶單詞靠死記、硬背,這是一種信息消極貯存和機械轉移,缺乏主動加工和編碼程序,靠枯燥乏味的重復記憶單詞,學生就會望而生畏,極大影響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從音標教學著手,進行字母、音標、單詞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按發(fā)音歸類,培養(yǎng)學生對單詞的拼讀能力,可以克服單詞發(fā)音的困難,掌握拼讀規(guī)則,使學生對所學的單詞有整體的認識。在進行單詞辨音教學的同時,記住它們的形和義,記住發(fā)音規(guī)律再掌握特殊的詞,那么我們就能見詞就讀,讀出能寫,這樣對于語音和單詞的記憶關很容易突破。以此類推,每個單詞、詞組、短語、句子、句型結構都要求知其構成,學生能聽得懂、會讀、能說、可寫、交際能力就會大大提高了,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掌握語言知識和語言結構,更要求學生學會應用這些知識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理解問題、去表達自己思想感情和活動。我在多年英語教學中,特別注意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
如在教兩個有“threebe ”與“have”的區(qū)別句型時,不僅教給學生句型的意義、結構、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利用每個句型去表達他們周圍的與他們學習和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的饒有趣味的事物,使學生在大量的操練中辨別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并總結異同。這樣以實踐為橋梁,以操練為手段,以掌握為重點,以應用為目的的教學,使學生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能力。
在盡可能真實的環(huán)境中,學生充分獲得語言實踐的機會,掌握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在多年的教學中,我一直堅持開展英語值日生講演,提倡在英語課前三、五分鐘進行值日生匯報,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和口語水平,在初一階段學生所學英語詞匯量較少,可經常采用“師生問答式”,每天按座次安排一人值日,輪流進行,回答有關年齡、班級、星期、日期、天氣和身體狀況、家庭成員、個人喜好等英語問題。到初二學生已學了不少口語和日常用語,可采用“互問互答式”進行訓練,話題可引申到購物、打電話、問路、問時間、請求、允許和應答等,在初三階段可以采用“自由表達式”,要求值日生講述英語小故事,同學的生日、個人愛好和厭惡以及請求、就餐、約會等內容,同學們可針對所講的內容提出4~5個問題。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表演機會,教師在教學中要起指導作用,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英語課堂不是教師自己演練的地方,而是靠教師通過有效的方法去指導、組織學生積極“表演”和“操練”語言的地方。在教學中,可把全班分成pair、group、team、row 等單位,力爭讓更多的學生當“主要演員”,指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操練,還要在readandsay、askandanswer和acting等活動中為學生作示范表演,努力使學生積極參加語言實踐,并在“多信息、高密度、快節(jié)奏、勤反饋”的課堂教學中得到聽、說、讀、寫的全面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