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思品課;課堂教學;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010X(2007)06-0056-02
如果說學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那么思想品德課則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育和塑造的主戰(zhàn)場,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但是,長期以來,由于人們的觀念陳舊和認識不足,思想品德課往往不被重視,甚至有的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而自行取消,這就嚴重違背了教書育人的主旨。其實,思想品德課作為塑造人類靈魂,抵制不良思潮影響的一門學科,更具有藝術性和實效性。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品德課,最大限度地從中受益,自覺自愿地規(guī)范自己的行動呢,這就要講究品德課的藝術性。
一、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
以往的品德課,是一種單一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學科。它把學生視為一塊塊璞玉,把學校視為一片片凈土,把教育游離于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之外,完全無視社會的發(fā)展對學生的影響。而現在的《品德與社會》課,則把品德與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從小把自己與自己生存的大環(huán)境融合在一起,從社會、學校、家庭中認識自己,發(fā)展自己。因此,作為教師,就應及時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以適應新形式下教育的需要。
二、追求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
以往的思想品德課,老師們往往把它上成枯燥的說教課。教師以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以諄諄教誨的言辭,聯系班內的實際,告訴同學們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而學生只是一個被動的受教育者,他們的任務就是聽,不管你愿不愿意,是不是聽得進去,只要你在聽,教師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先不說有多少學生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了,僅就這種教育形式看,又能調動起學生的多少積極性呢?品德課的任務是提升學生思想品德水平,它不能靠外力的強壓,而應靠內心主動吸收。因此,學習的形式必須是為學生所感興趣愿接受的。所以,我們必須優(yōu)化品德課的形式,把課上得豐富多彩。例如,根據文中的內容組織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明是非;聯系班上的情況和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排小品,讓學生評價優(yōu)與劣;課后安排實踐活動,在行動中鍛煉意志等等??傊寣W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自我教育的主人,這樣才能提高教育的質量。
三、體現以情勵學的教育宗旨
世上最難的教育是對人的教育,因為每個人因其生活環(huán)境不同,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同,而形成的道德觀念也就不同。要想使他們都向著一個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就要設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個“情”應為教師的真情、激情、熱情。《品德與社會》只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文本,而把大部分的空間留給我們去發(fā)揮。只要教師投入熱情,傾注真情,就一定能最大可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想在實踐中升華,他們的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優(yōu)化。
四、倡導在集體中進行自我教育
集體是一個鑄靈魂的大熔爐,集體的凝聚力和健康向上的氛圍是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品質的一劑良藥。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集體的力量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以身邊的真實故事為教育素材,讓他們學有榜樣,行有楷模。還應把品德教育融入到各科教學中,體現在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中,而不是把教育只局限在幾節(jié)品德課中。例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表揚;利用他們的點滴優(yōu)勢,委以相應的任務;對于他們的微小進步,給予充分的肯定與鼓勵。使他們體驗到從未體驗到的成功的喜悅與被尊重的興奮,認識到未曾認識到的自身存在的價值,從而喚起他們的自尊心、進取心,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流,最終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
總之,思想品德教育要講求藝術性。而藝術性的實質不是教師講得有多精彩,而是學生能從中受益多少,思想上有了多少新的認識,在平時的生活中能否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生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也在變化,老師們只有用愛心、耐心去走入他們的內心深處,了解他們,尊重他們,才能尋求出一條適于他們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