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中小學的教育科研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存在著很多的誤區(qū)。那么如何走出這些誤區(qū),搞好農村中小學的教科研活動呢?我們要首先認清教研活動的目的與作用,依靠校長積極參與,理順研究程序,明確研究對象,確定正確的活動形式和研究方法,通過教研服務于教學,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農村;教研;誤區(qū);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0X(2007)06-0015-02
當前,農村教育在我國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80%以上的小學和60%以上的初中均分布在農村。
但是,目前基層農村中小學中,大多數(shù)學校的教育科研實效性很差,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1.目的不明確。2.過程不規(guī)范,流于形式。3.方法不科學。4.對象不實際。5.條件無保障。
為真正貫徹“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方針,使農村中小學的教研工作走出誤區(qū),服務于教學,創(chuàng)出實效,基層教研部門必須根據(jù)農村中小學教學教研的實際情況,探索出適合廣大農村中小學教研活動的新對策。
一、認清教研活動的目的與作用,是開展教研活動的前提條件
開展教研活動的目的是要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它應該還有兩個大的作用:一是將研究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用生成的新結論指導教學、應用于教學,促使新一輪問題生成,使后繼教學更加優(yōu)化,這是一個優(yōu)化的良性循環(huán)過程。二是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教學和教研如同一只鳥兒的兩只翅膀,共生一體,協(xié)同發(fā)展。教學是教研的“載體”,教研是教學的“升華”,二者相輔相成。教師的教學充實了教研內容,促使教研發(fā)展,教研又必然會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提升。
二、校長親自參與是教研活動取得實效的有力保障
校長是教研活動中不可少的一員。教研活動是在校長的直接領導、組織、參與下,全體教師參加的研究活動。校長既是教研活動的第一責任人,同時也是研究成員。校長要突出“以教學為中心”的工作思路,把校本教研當作教學工作的重頭戲來抓。從計劃到實施,從布置到總結,要全過程參與。除了號召之外,還應當親自參加具體的研究活動,把自己置于活動之中,成為活動的“中心人物”。校長要做到三個“必須”五個“善于”。三個“必須”是:教研活動日校長必須到位;校長必須參與或主持教改實驗研究;校長必須努力成為專業(yè)的引領者。五個“善于”是:善于聽,要經常深入課堂聽課,傾聽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善于思,要立足課堂主渠道,對教學教研多思考,不斷改進教研方式,促進教師業(yè)務水平提高;善于寫,要善于總結經驗,把自己對教育教學的認識、體驗、感悟寫出來,與教師交流,引領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善于說,應具備較高理論素養(yǎng)和專業(yè)水平,經常給教師做專題報告;善于評,要深刻理解新課程理念,運用新理念評價教師教學行為。
三、理順研究程序是開展教研活動的基本要求
教研活動畢竟是一項研究活動,要研究就必須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建立一定的規(guī)程。只有遵循“一定的規(guī)程”,才能有序開展教研活動:有計劃、有目的、有措施、有資料、有數(shù)據(jù)、有步驟、有結果。開展教研活動到底要遵循哪些規(guī)程呢?
第一,要選擇確定研究的對象。只有明確的研究對象,活動才有的放矢。因此第一道程序應該是動員全體教師搜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或困惑),學校(或教研組)再進行梳理,篩選,確定要研究的課題、對象。較大課題可以請縣級教研室牽頭參與進行研究。
第二,擬訂實施方案。對象確定之后,如何開展研究要有一套周密地、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方案中必須凸現(xiàn)出研究對象(問題)、人員分工(職責)、期望效果(目的)、活動步驟(過程)、活動管理(指導與評價)、成果提煉(歸納總結)與推廣(反作用教學)等這幾個基本的構件。
第三,抓落實。在有一個操作性很強的方案之后,只有按計劃一步一步地狠抓落實,教研工作才可能取得實效。在教師層面實施教師“五個一”工程:每周做一次教學后記,提供一個典型案例,每學期上一節(jié)公開課,建立一套相對完整的學生成長記錄,提供一個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在學校層面開展“三個一”專項活動:每個教研組每周開展一次教研活動,每兩周一次校級教研活動,每學期舉行一次教研論壇。在縣級層面則采取多種渠道、多種方式為教研增添活力:一是走出去請進來,組織部分教育干部和骨干教師外出參觀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經驗,形成自己特色,或適時聘請專家來縣講學,給教師充電吸氧,提高其理論水平和業(yè)務能力;二是召開縣教育學會學術年會,使教育學會工作不斷上臺階、上水平;三是出版發(fā)行教研專刊,為廣大教師提供信息交流、學術探究、成果展示的平臺。
四、明確研究對象是教研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教研”研究什么?其含義透視得相當清楚:研究的對象是在教育教學中“學校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學校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在選擇研究對象時,要讓全體教師共同參與,首先要讓教師進行搜集、整理,在聽取教師意見的基礎上學校進行篩選、甄別,最后再確定要解決的問題與對象。確立的研究項目越小越好,越具體越好。
中小學教育科研有自身的特點和重點,不能好高騖遠,應當面向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作為農村的中小學,更要把教育科研的重點放在教育理論和中小學教學的結合點上,即要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師的教以及校長的管。
五、確定正確的活動形式和研究方法是開展教研活動的核心要素
真正的教研活動有哪些形式呢?筆者以為,教研的主要內容是對自身的教學實踐、教學理念作理性的、深層次的反思。即先有教學行為,然后才有反思。在反思的基礎上進行提煉與提升,做出指導后繼教學行動的方案,再投入到新的教學行為當中去。開展教研活動的主要形式是進行教學反思。那種只簡單地聽評課的“教研”,那種反復演練,不斷“完善”的公開課、觀摩課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教研活動。
1.自我反思。針對已確定的研究對象,教師課后對課堂教學作理性反思,自我檢查在教學中對問題所解決的程度,用“課后記”形式歸納出自己新的體會、見解和觀點。
2.案例分析。抓?。ㄗ约夯蛩说模┠骋坏湫偷恼n堂教學或幾個教學片斷進行深入地評析,用新的教育理念進行解剖,從正反兩方面總結出教學的成與敗。
3.同伴互助。組織教師集體備課,針對某一個問題通過相互聽課、說課、評課、議課,把解決的方法梳理出來,再用新的教學行為去檢驗其合理性,促使新一輪問題的滋生和新方法的產生。
這種反思在于通過教師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而形成恰當?shù)姆e極的“研究意識”。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養(yǎng)成教師對自己教學現(xiàn)象、教學問題有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性見解的習慣,真正成為教學和教研的主人,鼓勵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反思進行理論總結,寫出教研文章,同時,也可以鼓勵教師用記錄自己教學中的故事和軼事的形式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六、專業(yè)引領是教研活動提升的平臺
沒有專業(yè)引領的研究活動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教師研究很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費比較多的時間。因此,除了教師個人的學習鉆研之外,我們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1.自我挖潛,強化校本培訓。一是強化理論學習引領,即由教導處、教研組組織理論學習,進行理論上的取長補短,實現(xiàn)經驗共享;二是充分發(fā)揮學科帶頭人的尖子效應,實施學科帶頭人“五個一”工程,研究一個課題,撰寫一篇價值較高的教學論文或實驗報告,上一節(jié)高質量的示范課,作一次有價值的教學經驗講座,幫扶一名教師。
2.注意借助外部因素對教師進行專業(yè)引領。一是有計劃安排教師外出學習,尤其是對青年教師在政策上給予傾斜,讓他們接受上級教研部門組織的帶有指導性意見的培訓、研修、學科培訓等;二是給青年教師搭建一個展示鍛煉的舞臺,例如我們每學期都開展以提高教師業(yè)務素質為目的的“三賽”活動,“三賽”(教學設計、評課、講課比賽)是一項長期的教學練兵活動,各鄉(xiāng)(鎮(zhèn))校先分層組織比賽,評選出優(yōu)秀選手參加縣教研室組織的縣級比賽。這項活動教師參與面廣,研究的氛圍貫穿整個活動之中,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